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

| 徐球

2024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知道吗?赵忠贤事迹大家看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篇1)

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Ba-La-Cu-O材料在35K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贤看到这些论文后,马上与团队一道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在实验室煮个白面条,累了就轮流在椅子上打个盹,废寝忘食工作最终换来了他科研人生的第一次突破。1987年2月,赵忠贤带领团队在钇钡铜氧化合物中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约-180℃)的高温超导体,一举突破麦克米兰极限,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

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在掺氟的镧氧铁砷材料中存在26K的超导性。随即,有中国科学家把超导临界温度提到略高于传统超导体的理论极限40K。赵忠贤则率领团队很快将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并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超导温度纪录,再次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当时已经67岁的他,在成果出现前夕带领年轻人熬了三个通宵,在完成了初期最关键的三篇论文后得知,其中一篇只比国外同行早发表了一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篇2)

2017年,76岁的赵忠贤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赵忠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他还积极推动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将高温超导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他的努力使得高温超导技术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赵忠贤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深知,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后继者的努力。因此,他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纷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继续推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篇3)

赵忠贤于1941年1月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上小学时,他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自然课上,老师做了一个老鼠生理活动与氧气浓度关系的实验。当增加氧气时,老鼠表现得很活跃,当减少氧气时,老鼠则变得越来越怠惰。

这个现象触动了他,“使我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中学后,赵忠贤更好学了。例如,在学____面几何课程时,他常常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几何习题,“结果搞得床上、地上到处画得都是各种几何题的证明”。他回忆道,这种对新鲜事物的激情以及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科研生涯[2]。1959年的一天,赵忠贤在高中班主任的桌子上发现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招生简章。当了解到赵忠尧、钱学森和华罗庚等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此校执教时,他便决定报考中科大。

同年9月,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科大。中科大创办于1958年。为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该校采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各个研究所的一线科学家亲自登台讲授基础课。例如,吴有训、严济慈等人讲授普通物理,华罗庚、吴文俊等人讲授高等数学。大学期间,赵忠贤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同时,中科大还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在学生掌握深厚数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大学一年级,赵忠贤就曾与同学到实验室开展实验设计。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篇4)

从1976年开始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名字始终与超导紧密相连。

作为开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先驱之一,他最早在我国提出要探索高温超导体,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为我国超导发展在落后50年的情况下,实现了从起步、追赶,到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他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在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的今天,高温超导领域,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推动中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到国际前列。

他说,“核心科学技术,只能靠自己干出来。要把个人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合作攻关,报效国家。”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故事(篇5)

节目录制时,赵忠贤院士被问到:“您一辈子做了一件事,而且还是世界上99%的人都不懂的事。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老先生的吐槽模式被打开了。

“我觉得很多人不懂科研的乐趣,说科研是冷板凳,问我为什么可以坚持几十年。你如果喜欢打麻将,你会觉得坚持不下去么?”老先生说道。

“科学研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就像人们打麻将,只要有兴趣,失败了也还想打,何况我们也是经常和牌的,有小和有大和!”

在他的心里,科研的“板凳”并不总是冷的,尽管遇到很多困难,在研究过程中,越做也越有兴趣,兴趣很重要,你有瘾了,非常愿意做它。同时在工作中有新的进展,也是鼓励。坚持做某一事情有一个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认识上的升华。

在一次讲话中,他提到自己是怎么对科学产生兴趣的: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作为一个充满幻想、精力充沛的中学生,参加学校物理小组的课外活动,看科普杂志,引导他喜欢了科学。他说:很多年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了解科学是种享受,能获新知、引发好奇、提升情趣。

24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