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

| 徐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李振声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精选篇1

1987年,李振声告别杨凌,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亲力亲为的耕耘者成为运筹帷幄的中国麦田谋划者,在我国多次粮食“危机”中挺身而出。

当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3年徘徊在8000亿斤左右,但人口增长接近5000万。李振声会同中国科学院的农业专家,经过3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在推动什么事情时,我们常说‘手中无典型,说话没人听’。”李振声说,为了找到鲜活的典型,他带队跑遍黄淮海地区。时间紧、任务急,他们就夜里坐车、白天调研。在一次次实地调研中,他逐渐成竹在胸。

李振声的女儿李滨记得,有一年为了写调查报告,父亲每天都睡得很晚,似乎梦里也在思考。他想到什么,醒来马上打开台灯,把问题记下来。那段时间,父亲的卧室经常在半夜或凌晨透出光亮。

1988年2月,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支持下,李振声带领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我国粮食年产量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仅黄淮海地区就增产504.8亿斤。

我国粮食产量多次徘徊,李振声都及时敲响警钟,提出增产对策。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精选篇2

对于粮食,李振声一如既往地珍爱、敬畏。在李滨的印象里,父亲从没说过哪顿饭“不好吃”。

在陕西时,李振声总和农民打成一片。陕西人喜欢吃面,农户饭桌上经常放一盆面、一小盘醋、一小盘辣椒面、一小盘粗盐粒。李振声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饮食,对初到陕西农村蹲点的穆素梅说:“放几个盐粒,放点醋,放点辣椒,一搅就挺好吃。”

后来到了北京,他们实验室开完组会订饭时,李振声大多时候只点一碗牛肉面,怕“多了吃不了”。在昌平育种基地农场的食堂打完“份饭”后,担心自己吃不完,他会让学生先拨走一些再吃。他的餐盘里从不剩一粒米,而且要求学生也要做到。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非常不容易。”李振声说。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爱惜粮食、要种好粮食的“老李”十分好学。

李振声64岁时,为了开展高光效育种,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允钢和匡廷云请教光合作用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他听说叶子的气孔在中午关闭,就和匡廷云顶着大太阳,一起跑到田里观察叶子。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精选篇3

“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儿时从不敢想的事。”李振声说,“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作出回报。”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少年时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饥荒,人们以树叶树皮、蒜皮葱根充饥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他深切体会到粮食的宝贵,立志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1951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从事牧草栽培研究。1956年,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奔赴陕西杨凌工作。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更棘手的是,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李振声苦苦思索解决之道。从事牧草培育研究的经历让他有了大胆的设想:牧草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抗病基因库,如果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精选篇4

每年入冬前,李振声都要带学生去田里看小麦的苗期繁茂性,早春去调查小麦的抗寒性,五六月在田里指导选种;他在科研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带动学生们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把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 

在李振声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组培养了一批批博士生、技术人员,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年逾九旬,已不能亲自去田间地头,但李振声依然心系科研。他经常向学生了解远缘杂交小麦育种最新进展、“滨海草带”建设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个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要跟着国家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李振声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范文精选篇5

让亲缘关系较远的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绝非易事,面临一系列科学难题。李振声和团队迎难而上,通过反复实验,选取长穗偃麦草进行重点研究。 

他们曾每天步行往返20里路,去试验田查看苗情;他们冒着大雨细心播种,收麦、拉车、脱粒也都亲力亲为;杂交品种不能发芽,他们蹲在田里逐株排查;面对质疑,他们不为所动,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年攻关,李振声和团队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侵染,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80多个,截至2003年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

李振声还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将原本需要数十年的远缘杂交育种过程缩短至3年,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24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