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

| 徐球

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新鲜出炉,王永志事迹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1)

儿时家贫,直到家乡解放、分上田地,王永志的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1月,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开始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紧相连。

上中学时,他品学兼优,立志要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扰辽东,改变了这个东北少年的人生梦想。他立志投身国防,1952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是组织交给他干的三件事,也是他用一辈子干的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谓惊天动地,足以让一个人穷其一生。

溘然长逝3个月后,2024年9月13日,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就是王永志,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或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空间站。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2)

王永志,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11月生,2024年6月去世,辽宁昌图人,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____委员。他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和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荣获“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曾说,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今年6月,92岁的王永志永远离开了我们。3个月后,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用一生书写的传奇不会被忘记,他为之奋斗的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阔步迈进。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3)

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立即投身于我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储箱内无法灌入足量推进剂,从而影响到导弹射程。

在场专家十分焦急,想尽办法添加推进剂,王永志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该导弹以液氧为氧化剂、酒精为燃烧剂,酒精遇热会膨胀,不仅影响燃料加注,还会在消耗过程中改变燃料配比,因此加入的酒精越多,导弹上的无效重量就越大。经过严密计算,他得出“应泄出600公斤酒精”的结论。

话没说完,会场一片哗然。没人接受这位陌生年轻中尉“离经叛道”的观点。

问题解决不了,发射试验就无法进行。情急之下,王永志硬着头皮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钱学森认真听完王永志的分析后,喊来导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说得对,按他的办法实施。”第二天,钱学森当众肯定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4)

2010年2月24日,我作为解放军报社记者,在为参加全国“两会”采访做准备的时候,看到第十一届全国____委员的名单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心里为之一动,我想采访他。作为闻名遐迩的大科学家,他一定很忙,可我还是想试试。

那天下午临下班时,我拨通了王院士的电话。待我说明意图后,王永志在电话中愉快地表示:“好啊!让我准备一下吧。”

王院士的话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忐忑不安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  他接着说:“请你把具体要求、设想发到我邮箱好吗?”

过了片刻,王院士将他的邮箱发到我的手机上。  当晚22点35分,我将采访提纲以及相关资料发到他的信箱。  第二天早上5点18分,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是王院士发来的短信:“对不起,因误操作,邮箱被清空了,请尽快再发一次。谢谢!”  我赶忙起床,准备再给他发邮件。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电脑,又接到王院士的第2条短信:“邮件找到了,不用再发了。”

两条短信,让我眼睛一热,心中充满感动。当即给王院士发了第2封邮件:“接到您的两条短信,让我十分激动。昨天冒昧打电话给您,没想到您今早5点多钟就开始工作,并发信息给我。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您如此谦逊的品格,‘准备一下’‘对不起’‘谢谢’等用语,让人感到温馨愉悦。

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5)

王永志的航天生涯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接下来的25年里,他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卓越的领导力,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功臣。

他先后担任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组组长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等要职,参与主持的所有项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名字,也因此与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1986年,国际航天发射市场风云变幻,大型卫星的运载能力出现了危机。面对这一挑战,王永志再次展现出了他的非凡才华。他提出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将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近5倍。

这个计划被称为“长二捆”,它的成功实施将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然而,时间却成为了最大的敌人。国家正式批准这个项目时,留给王永志团队的时间只有18个月。

248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