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

| 泽慧

王小谟拟获国家荣誉称号。国家荣誉称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荣誉,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篇1)

王小谟(1938年11月11日一2023年3月6日),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人,中国著名雷达专家,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王小谟院士与都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从都匀走出的著名雷达专家。

1969年,时年32岁的王小谟从江苏南京来到都匀这个名叫“大坪”的小山冲,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那时不像如今,这里离市区十五六公里,四面环山,大部分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路要翻过几个山头,走得快也要五六个小时才能进城。虽然山里条件艰苦,但生活比较平静。在青山绿水之中,适合静心搞研究,是出成果的好时期。

王小谟当年与800多人从南京来到都匀的时候,意气风发。50多年前的这里,荒无人烟,他们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这个新的军事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1988年底,研究所整体迁建安徽合肥。

王小谟从事雷达研制工作50余年,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王小谟院士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篇2)

王小谟,1938年生,上海金山人。著名雷达工程专家,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8年11月,王小谟出生于金山的一个爱国军官家庭。王家世居金山卫南张家桥东北首,现金山卫镇永联村4组。其祖父王斌,是本地绅董,颇有声望。王老先生育有二子一女,大儿子王宏谟字家桢,就读于陆军大学,1931年6月毕业于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后从军,曾任冯玉祥、傅作义部少将参谋。王家多次迁徒于西门、上海等地,之后王家桢一家在上海南市落脚。1938年11月王小谟出生,因父亲宏谟而取儿子小谟为名。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篇3)

王小谟(1938年11月11日—2023年3月6日),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中国共产党党员 ,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副主任 。

王小谟毕生致力于雷达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是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 ,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1年,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4年9月13日,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

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王小谟跟随父亲辗转后方。抗战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王小谟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20世纪80年代,王小谟在上海进修时,曾抽空回了一次金山老家。

王小谟从小就对无线电技术这个领域十分着迷,高中毕业前夕,在参观一个科技展览馆时,王小谟认识了雷达,从此,他便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自身的兴趣使然,一生从戎的父亲也鼓励王小谟从事国防科技工业。于是,王小谟听从父母建议,于1956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参与雷达研制,担任了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的设计任务,终于在80年代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为实现我国国土防空网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后,王小谟带领团队,攻克地面雷达的低空防御技术,研制了中低空兼顾的微波雷达JY-9,使我国在低空雷达方面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7年,王小谟作为全国14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合作研制。54岁的王小谟由此开启了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王小谟坚持自主研制,大力推动国内立项,带领团队打造了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做出了3型雷达,并且把雷达“搬”上了飞机,推动实现了我国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篇4)

1938年11月,王小谟院士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的一个军人家庭,后移居北京。1956年高中毕业后就读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雷达专业。

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王小谟进入了南京第十四研究所,主要进行国内雷达研究工作。

1969年,响应建设大三线精神,王小谟从南京辗转到贵州,加入了38研究所并继续开展雷达研发工作。

1972年,王小谟被38所任命为383雷达总设计师。

几年后,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雷达成功问世。

1984年383雷达通过国家设计定型,正式装配部队。

1985年,383三坐标引导雷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

随后王小谟院士带领团队又研制出了JY-9雷达,JY-9A型雷达先后成功出口了13部,创汇超过2900万美元。

1991年王小谟告别了工作多年的38所,被调往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此时受海湾战争影响,我国军方决定必须要想办法拥有属于自己的预警机。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直接从国外进口,一种是自己研发。

最后我们决定一并进行,一边与俄罗斯、英国等国接触考察成品预警机,一边与以色列接触采用引进技术合作研发的方式生产预警机。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篇5)

1956年高中毕业前夕,在参观某科技展览会时,王小谟在一个庞然大物前面驻足凝视半晌,有人告诉他这是雷达。谁曾想,从此他的一生竟然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遗产中,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要建立独立而强大的国防,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事业。

王小谟少年时代适逢新中国初创,人们对新生的共和国充满了由衷的热爱和期待。在那个有着火一般热情的时代,“为祖国而学习”、“为国防而献身”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坚定的信念,而他也是怀着这样的梦想和信念投身国防事业的。

1956年,王小谟被保送到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学习雷达专业。北京工业学院是“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是新中国最早的国防工业院校之一,以献身国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精神内核,吸引着一大批怀揣报国理想的年轻学子来到这里学习,并从这里走上了国防科技工业和部队的第一线,许多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王小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他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雷达设计研制工作,他成功地研制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填补了我国雷达技术的多项空白,开拓了雷达设计研制的新领域,推动了雷达技术和军事科研的发展,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小谟自己也成为了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雷达专家。

“我运气很好,从学雷达开始到搞雷达,一直到现在,一辈子都在跟雷达打交道。”王小谟笑呵呵地说。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的却是几十年的坚持。这种坚持源于国防科研人自力更生的勇气。“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一路走来的艰难,最难忘的就是当初“要吃饭,先种米”的研究过程。凭着苏联专家撤走前留下的仅有的一点资料,王小谟从头开始做,他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认真研读,有一篇文章他竟曾经花了一年时间看。人在磨练中总是能成长得很快,在“种米”的过程中,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篇6)

王小谟

1985年1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1988年底,38所整体迁建安徽合肥。

在调整迁建过程中,王小谟率领38所干部职工一方面稳妥完成了千头万绪的迁建任务,另一方面又全力保证科研生产不受影响。按照王小谟发展出口装备创汇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产了JY-9、384等先进雷达,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38所迁建合肥资金匮乏的问题,完成了38所的“二次创业”,更创造了中国雷达出口的新奇迹。1995年,JY-9雷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2年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时年54岁的王小谟由此开启了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推动实现了我国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更是推动实现了我国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重大转型。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合作研制预警机的工作。1993年6月,王小谟调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并出任中方负责人。研制过程中,王小谟创造性提出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同时力排众议,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使得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大型天线罩和系统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从而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7月,在西方大国的阻挠和施压下,外方选择单方面撕毁合作合同,我国预警机装备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王小谟坚持自主研制,大力推动国内立项。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研制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卡脖子’!”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就是以王小谟为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为之舍命奋斗、协同攻关的事业和信念。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精选篇7)

20世纪60年代初期,刚参加工作的王小谟就担起了重任:担任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的副主持设计师。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设计的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频的方法,大大简化了复杂的雷达高频系统。在一个脉冲持续时间内完成整个仰角空域的扫描,比当时各国(包括美国)只采用脉间扫描技术有更高的数据率。一年以后,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国际雷达会上,英国米勒博士才提出同样的脉内扫频方案。由于雷达在做出样机后便夭折了,但其设计方案及优越的性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为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调入38所,继续三坐标雷达的研究,担任了JY-8雷达的主持设计师。13年磨一剑,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在设计中他大胆创新,采用了多项新技术,第一次在雷达中采用集成电路,第一次采用人机工程理念,第一次采用基于统计的试飞方法,解决了C波段射频网络、自相参、双脉冲、动目标显示、函数图传等技术关键,在探测威力、三坐标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优于当时世界的主流雷达,在开创我国雷达研制新领域的同时,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雷达在测量目标距离和方位信息的同时,第一次可以同时获得目标的高度信息,三坐标雷达家族由此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促进实现了防空模式从人工引导向自动化引导的转变,促进实现了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有力推动了我国防空模式的巨大变革,为保障国家领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王小谟作为JY-8项目排名第一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王小谟被选为全国14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之一,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低空是我国地面雷达防空网的薄弱环节,为完善国土防空体系,必须要研制出性能优异的低空防御雷达。1986年,一条爆炸性的新闻震惊了全世界,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低空飞越苏联领空数千里,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苏联地面雷达防空网,降落莫斯科红场。此事更加坚定了王小谟向国际雷达技术热点——低空防御问题探索的信心。在三坐标雷达研制成功之后,王小谟开始对地面雷达的低空防御技术着力开展攻关。他们以超常规的速度成功地研制了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微波雷达——JY-9,使我国在低空雷达方面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美、英、法、中等国十几部雷达在国外一家军方用户的一次演习中,JY-9雷达的电子对抗性能排名第一,综合性能评比排列第二,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优秀的低空雷达,不久即以国际价格出口多个国家,同时也陆续装备国内。JY-9雷达的研制成功,很好解决了地面雷达的低空补盲问题,参与构建了我国全空域覆盖的地面防空网。同时,为我国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1995年王小谟再次作为项目排名第一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得刚毕业时老一辈雷达专家对我们说,你们一辈子能干出一个雷达就是好样的,能干出两个雷达就是奇迹。而我这辈子算来干了三个雷达了。”王小谟说到这里爽朗地笑了起来。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时候,他也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仅仅依靠地面雷达是很难覆盖整个领空的。空军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完成国土防空任务,就必须拥有空军作战的“空中帅府”——预警机。

24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