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

| 泽慧

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过去百余年世界超导研究史中,在仅有的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的关键时刻,赵忠贤带领团队都“跑”在前列。下面是关于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篇1)

赵忠贤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高温超导研究的倡导者、奠基人和践行者。他和团队40多年里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条件下,做出举世瞩目重大突破,改写临界温度世界纪录,引领中国高温超导跻身国际前列科研地位。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翩翩少年,长在红旗下。

1959年,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中科大的大师授课。赵忠贤学的是低温物理,给他们上课的有严济慈、张宗燧、钱临照、洪朝生、朱洪元等科学家;来做报告的,有陈毅这样的领导,也有钱三强这样的科学家。沐浴阳光雨露,聆听教诲熏陶,赵忠贤心中就一个想法: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73年,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1986年回国后,他选择了“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

超导体是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其电阻突然消失的材料,它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是科学家长期梦想,几十年间有一些高温超导体的文章见诸报道,后来发现绝大多数都是错的。1986年曾先后有两篇学术论文报道发现了高温超导体。第一篇刊登在一个国际知名物理期刊上,但赵忠贤没有相信。而他相信了另外一篇发表在比较普通的杂志上的文章,即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的题为《铜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导性》的论文。这篇文章的观点与赵忠贤长期坚持的探索高温超导体的思路产生共鸣。赵忠贤是国际上少数“醒得早”的人。

那时科研条件异常艰苦,许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现造的,烧样品的炉子是自己动手绕制的,有的测试设备是紧急组装的。赵忠贤和同事们没黑没白的工作,困了就在椅子旁桌子上打个盹,醒来继续。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篇2)

赵忠贤,男,1941年出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科技部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委员、陈嘉庚国际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第八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科研就像是坐冷板凳,这其中的心酸和快乐只有奋斗过的人才明白。但是赵忠贤院士却认为,进行高温超导的研究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内心真的喜欢,并且愿意为之不断进行研究尝试。中国的超导体发展相对于国外而言落后了将近50年,就是这样一个99%的人都完全不知道的领域,赵忠贤院士从1976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离不开赵忠贤院士在高温超导体方面取得的成就。

高温超导体是指临界温度在40K(约-233℃)以上的超导体。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曾根据传统理论计算断定,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40K(约-233℃),这个温度也被称之为“麦克米兰极限”。1977年赵忠贤在《物理》杂志上撰文,指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可以达到40-55K(约-223℃至-218℃),甚至在某些特点条件下可以达到80K(约-192℃),这与传统的理论相违背。

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钡镧铜氧化物在35K(约-238℃)时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贤看到这篇论文后,敏锐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当时美国、日本的实验室也在研究超导体,谁能在这场超导大战中拔得头筹,谁就能在高温超导领域写下划时代的一笔。赵忠贤立刻组织团队,开始研究铜氧化物超导体。当时干劲很足,但条件确实非常差,没有样品就自己绕个炉子烧;没有合用的设备就淘处理品自己改装;有的设备老的连零件都买不到了,还一直作为项目的基础设备使用。赵忠贤和同事们不分昼夜的干,饿了就在实验室煮个白面条,累了就轮流在椅子上打盹。如今已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的闻海虎曾在读研究生时重复赵忠贤做过的实验,发现测一条曲线要不眠不休两天两夜才能完成。盯着仪器上的表一个一个的记录,不像现在都是计算机采集。那时每变温一次,要调一下气压、气流,等温度稳定在记录表上的数据。他感慨赵忠贤和团队一穷二白起步,设备修了坏、坏了修,实在无法想象该有多难。无数个深夜苦熬,终于引来了希望的曙光!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篇3)

自1976年起,赵忠贤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因对液氮温区超导体研究的贡献,于1987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他领衔的科研团队分别在1989年和2013年摘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中2013年的获奖是连续三年空缺之后首次授奖,授予赵忠贤科研团队的坚持与积累最终打破了传统理论计算断定的超导体临界温度极值。

起步之初,中国超导研究比国外晚了50年。今非昔比,通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在超导研究领域目前稳居世界一流水平。在我国,超导材料已在电力传输等领域试用,可提高电流传输容量5至10倍,能耗降低三分之二。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现千米级生产。对于中国超导的成就和发展,赵忠贤院士满心自豪:“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在超导领域做最原创性贡献的条件了!”

怎样才能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他笑言是自己运气好,能有机会将生计和兴趣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生的一种理想选择。更幸运的是,“在开展超导研究过程中,又拥有一批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没有和自己一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同路人,中国超导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篇4)

1987年2月,赵忠贤带领团队在钇钡铜氧(YBCO)化合物中发现了临界温度93K(-180.15℃)的高温超导体,一举突破麦克米兰极限,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震动了世界,极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国际地位。这一年,赵忠贤受邀参加有数千人出席的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并作为大会5位特邀报告人之一做报告。据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事后回忆,整个会议期间,赵忠贤总是被参会者围得水泄不通,以至于他都难以靠近。

由此,“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界名声大噪。不过赵忠贤对此却一直很低调,他表示,中国有几千万人姓赵,国外“ZHAO”喊得再多,归根结底不过是说一个中国人。“如果说争光,那是给中国争光了,这么多姓赵的,跟我自己本身没啥关系。”

赵忠贤没有被这些荣誉束缚手脚,而是选择继续埋头钻研。2008年,他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并创造55K的超导温度纪录,再次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篇5)

赵忠贤,1941年1月30日出生于辽宁新民,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科研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专家。

赵忠贤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相对艰苦,资源匮乏,科研条件有限。然而赵忠贤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的热爱,始终坚持在高温超导的研究上探索。他深知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将对电力传输、磁悬浮列车、医学成像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

在1986年,赵忠贤与他的团队首次成功合成了高温超导材料YBa,二cu三o七x,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材料的临界温度高达93K,打破了当时的高温超导记录,标志着高温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赵忠贤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赢得了声誉,也为世界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赵忠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他还积极推动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将高温超导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他的努力使得高温超导技术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篇6)

2017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始筹建,赵忠贤接受邀请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从北京来到了东莞松山湖。甫至岭南,赵忠贤便喜欢上这里温润宜人的环境。如今,他每年多半时间长住松山湖,得暇时会出门散散步、打打拳。不过,他在此处并不单单享受这份惬意,更是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整个筹建、运行出谋划策。

“学术委员会不负责实验室的日常事务,作为委员会主任,我更多是在学术上给一些咨询建议。”赵忠贤说,之所以愿意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希望能够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将来在材料科学研究的某些方面,成为业界公认的一流研究平台。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建有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并且性能不断升级;周边正在筹划建设南方先进光源,接下来材料实验室也将推进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装置以及其他一些重大的科研平台在此布局。在他看来,这些装置和平台都是开展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为材料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条件。

在赵忠贤倡议和亲自指导推动下,“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在材料实验室迅速建立起来。

除赵忠贤院士作为团队顾问之外,团队负责人由年富力强的高水平超导研究专家金魁研究员担任,他在高温超导体机理研究、超导薄膜制备、新超导体探索等方面都有诸多重要成果,先后在《自然》杂志等主流刊物发表重要论文80余篇。

此外还有多位具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背景的超导薄膜和低温技术专家先后加入,组成了国内一流的班底阵容。

2024年度国家荣誉称号赵忠贤个人事迹(篇7)

1937年3月18日,正在纽约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临时增加了“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专门会议”,会议持续了7小时45分钟。赵忠贤当晚是报告人中最耀眼的科学家之一,他做了长达20分钟的报告,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液氮温区超导体的元素组成:钇-钡-铜-氧。这标志着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在这种国际会议上能看到中国专家的身影,真的很激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高温超导研究遇冷,不少研究人员转向其他领域。但赵忠贤却坚持要做“冷板凳”,他说热的时候要坚持,冷的时候更要坚持,他始终坚信超导还会有突破。2016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赵忠贤作为我国高温超导的先驱之一,在我国最早提出要探索温超导体,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两次带领团队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引领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24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