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

| 徐球

神舟载人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用于天地往返运输人员和物资的载人航天器,神舟十八号事迹大家有哪些想了解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通用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1

当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后,李聪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他顺利通过层层考核,成为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当李聪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愣了大半晌,只说了3个字:“知道了。”质朴的父亲已经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这份喜悦。“是祖国的强大、时代的进步给了我这样一个历史机遇。”

李聪暗下决心,“我一定珍惜这个机会,做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早日飞向太空。”然而,随着学习训练的开展,李聪意识到,原来航天员耀眼的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和淬炼。追梦却无法圆梦,曾一度是我国首批部分航天员面临的遗憾。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航天员也有了更多执行任务的机会。比起前两批航天员来说,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以前是人等任务,现在是任务等人。” 李聪说。空间站常态化运行阶段,航天员们有了更多执行任务的机会,也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2

自从迈进航天员大队,李聪和战友们面临着紧锣密鼓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和频繁的选拔考试。“考核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考核。” 李聪说,航天员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被教员看在眼里,体现在评价中。为此,每个人都铆足了劲,不管是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考核或是体能锻炼,大家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对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来说,载人航天是个全新的领域,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航天理论更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想飞得精,飞得好,理论学习很重要。” 李聪说。

一次,李聪从晚上8点开始解一道题,好不容易把题做出来,一看表,已经快11点了。时间的流逝,他浑然不觉。但是那种历尽艰辛终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他至今难忘。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3

离心机训练也是一道坎。李聪刚参加航天员选拔时,体验过4个G的加速度,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等到真正考核时,训练标准提高到8个G。“虽然数值只提高了2倍,难度级别却呈指数级增加。”李聪回忆说,当时自己的胸口像被一只大象踩在上面,压得几乎喘不上气,眼泪都甩出来了。经过多次训练后,他终于摸索出了应对方法,成绩也达到了标准。

水下训练对李聪的挑战也很大。水下训练服加压后像一艘人形飞船,硬邦邦地罩在身上。起初,他觉得有劲使不上,只能干着急。于是,他便找有过空间出舱经验的航天员们请教经验。训练时,他再一一体会这些经验,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如今,他在水下训练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李聪知道,航天员选拔是优中选优,要想早日实现飞天梦想,必须门门课都达到优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将训练过程中的“拦路虎”一个个拿下。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4

从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天起,飞向太空就成为李聪奋斗的目标。

沙漠里,李聪跟着战友们参加野外生存训练。晚上冻得睡不着,大家胸前烤着火,背后凉飕飕。白天热得受不了,他们的皮肤被太阳烤得生疼,嘴唇也干得脱了皮。

海上救生训练的经历尤其令李聪难忘。返回舱里密不透风,跟蒸笼一样闷热,他穿着密不透气的舱内压力服,差点中了暑。

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航天员在地下室里度过72小时并完成测试。李聪和队友相互鼓励和提醒,想尽各种办法来对抗困意。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帮扶,他们最终挺了过来。回忆起这些经历,李聪感觉颇有成就感。

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场券,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搭乘飞船的“船票”。

当看着同批航天员陆续飞上太空,李聪替队友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他开始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准备每一次考核,认真总结训练的经验和不足。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5

“今天,我们欢送勇士们飞天,在他们胜利凯旋之日,我和其他搜救队员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抵达落点实施搜救,确保航天英雄们安全顺利‘回家’”。被誉为“神舟开舱第一人”的李涛,这是他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参加航天员出征仪式,他激动地说:“我从神舟一号开始参加搜救任务,经历了无人飞船、载人飞行、交会对接、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等各个阶段,迎接了所有飞天英雄的凯旋,可以说,载人航天,我从未缺席!作为搜救队员,今天第一次在现场见证这一伟大而神圣的时刻,我深感荣幸。”

“祝你们成功!”“等你们凯旋!”一声声祝福响彻震天。3名勇士登车之际,再次转身向现场的欢送人群挥手致意,大家满怀深情地目送航天员登车驶离。

在通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道路两边,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群众,他们满心欢喜,精神饱满,有拉着横幅喊口号的,有舞龙舞狮的,有演奏马头琴的,有表演飞天舞的,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航天员们表达着最真挚的敬意和祝福。

载人航天发射场此刻已做好万全准备,就等航天员登临入舱。今年是载人航天发射场奠基30周年,30年来,这里已成功将32人次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历史已如此辉煌灿烂,未来必将更加璀璨光明。

“30分钟准备!”

“15分钟准备!”

“5,4,3,2,1,点火!”

20时59分,随着点火指令的下达,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满天星辰的映衬下,托举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直上九天!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6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是巨大的转变跨越。每一次航天专项常规训练,都是对身体素质、毅力的考验,叶光富日复一日坚持了11年。

李甲琼记得,叶光富初中时就热爱体育。“他很有主见,选班干部时,推荐自己当体育课代表,在体育课上组织同学井井有条地上课。”那时,学生们中午吃完饭后会回到教室做作业、午休,叶光富则爱去操场锻炼,“他当时很爱打乒乓球的。”

如今面对日常训练,叶光富也从不畏难。除了离心机、血液重新分布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最具挑战,叶光富曾表示,“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要去操作设备,要去插拔东西,要去安装,对我们个人包括能力、肌肉、整个操作都是很大的考验。通过这样的训练去提升我们的舱外作业能力。”

2016年,叶光富还曾前往意大利萨丁岛参加了欧洲空间局的洞穴训练,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参加并完成国际洞穴训练。在为期15天的训练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们组成乘组在复杂的地下洞穴内进行了探险、勘查和测绘等活动,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7

在叶光富的成长轨迹中,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在他的记忆里,母亲独自扛起了家庭重任,却从不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早就辍学打工,帮衬家里。而母亲让他和姐姐好好读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供他们读书,母亲尽可能多干一份活,多赚一份收入。有一阵,母亲包揽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活,施肥、浇水、锄草、打理,全靠她一人忙活。叶光富放学归来,看着母亲正挑着一担水上山灌溉树苗,只见母亲弱小的身躯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一步步地往山上艰难前行,这样来来回回挑了数十担。这一画面烙印在他的心里,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想起母亲那副瘦弱而坚定的背影,便给了他坚持的勇气。

从小品学兼优的姐姐也非常照顾叶光富。当姐姐准备上高中时,叶光富面临上初中。由于家境贫寒,母亲供不起两个孩子同时上学的费用。姐姐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自己去打工补贴家用。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事迹篇8

叶光富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爱幻想,动手能力强。

小时候,叶光富经常与姐姐坐在家门口的石板上,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心里就萌生出当飞行员的梦想。

叶光富对飞机模型特别感兴趣,他用泥巴做了很多飞机和火箭模型。小学五年级时,叶光富用家里一根破损的竹笛,几个空塑料瓶和塑料袋,组装了一个火箭模型。

他用火柴点火时,结果手被烫伤了。

进入万安中学读初中后,叶光富根据课堂上学的物理知识,便在家里修理收音机、台灯、钟表。家里那台旧收音机,他几次拆了装,装了拆。

初中毕业后,叶光富考入双流县的太平中学。由于从小在家干农活,叶光富身体素质好,他能跳能跑,还喜欢打篮球。

1998年,叶光富升入高三,他准备考职校,早早就业帮母亲养家。

不久,叶光富得知空军招飞,他心中沉睡的飞行员梦想被激活了。如果能考上,不仅不用自己交学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

20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