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

| 泽慧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是典型的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战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1】

追前人,思今日和平得之艰难;忆英烈,知今日幸福来之不易。4月2日上午,雨后的杨根思烈士陵园空气清新,泰兴市委书记刘志明、市长张坤又一次带领市四套班子领导来到这里,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进行涤荡心灵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

“学习杨根思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铁心向党、敢于胜利、忠诚担当、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为推动泰兴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刘志明说,“三个不相信”的铮铮誓言,激励泰兴各级干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用我们的奋斗激情、用我们的奋斗行动,为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泰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霞说,“三个不相信”精神,是泰兴精神的历史传承,是泰兴人的血脉基因。

一份成绩单见证根思人的奋进与拼搏:2020年,根思乡国税开票完成14.8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在非园区乡镇中排名第二;乡财税工作荣获全市财政收入一等奖,市财政局百分赛考核一等奖。“三个不相信”精神,在战争时期是战胜强大敌人的思想武器,进入新时代则激励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把根思乡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业乡镇,建设成为工业经济逆袭上扬的“明星”乡镇。

80后周鹏,是土生土长的泰兴根思乡人。杨根思烈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从小就在他脑海里扎了根。从部队退伍后,周鹏辞去某通信公司稳定的工作,回乡创办“景悦芦笋种植合作社”,由于技术不过关,两次种植损失近20万元。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终获成功,创业第二年就实现产值250多万元,带动数十名乡邻就业增收。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2】

1932年4月,彭德怀率红军西路军抵达江西上犹营前驻扎。一天,彭德怀刚回到红三军团司令部,就叫通讯员小李把营前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宪祯、乡苏维埃主席何开扬等人请来,询问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彭德怀问道:“军田塅的田,分给群众,为什么没有人要呢?”何开扬告诉彭德怀:“那里老遭水灾和旱灾,群众不愿要。”接着,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原来,军田塅四面环山,地势低洼,那里只有一条水圳。一下雨,叶家山上的洪水将沙子、黄泥冲到河田里。天一晴,田里就裂开几寸宽的缝。老表说:“天晴一日田裂缝,落雨一阵一包脓。”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成,每亩也只能收二三百斤谷子;要是碰上旱涝年成就颗粒无收。有一年,下了一场暴雨,叶家山上倒了一个大崩岗,山洪卷着大批泥沙淤积了小山圳,洪水泛滥成灾,冲毁了田地房屋,群众遭了大殃。

彭德怀听完情况,风趣地问道:“难道你们区乡苏维埃干部就这样服服帖帖地听天由命吗?你们不会发动群众,修渠开圳,变水害为水利吗?”何开扬显得有点为难:“彭总,这可要挖掉十几亩田啊!”彭德怀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老何,你算算看,损失十几亩,救出好几百亩,哪个合算呢?”大家一听,都笑了。

彭德怀接着说:“从前地主阶级没打倒,要修水圳,地主的田不让挖,穷人的田又太少,也很分散,修不成水圳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如今,我们是苏维埃政权,自己当家做主,我们应当积极引导群众,修好水利,争取多打粮食嘛。”区乡苏维埃干部坐不住了,表示要立即开会研究。彭德怀又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还是去实地考察研究吧。”

第二天,彭德怀穿着一件旧桐油袄子和苏维埃的干部来到军田塅里。他们一边仔细观察地形,一边讨论研究如何开发水圳。有的说在上边开,有的说在下边开,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彭德怀听完大家的意见后,说道:“你们看,这样行不?水圳就从这里笔直开过去,接通上犹江,加快水势流速,沙子就停不下来。再在水圳上面修几个沙渡,避开流沙,以保证水圳畅通。”他又指着那些被泥沙淤积的田说:“这些田荒了可惜,可以先种旱作物,以后再慢慢种上水稻。”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十分钦佩彭德怀的深谋远虑,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3】

杨根思(1922年~1950年),原名羊庚玺,江苏泰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杨根思在淮海战役中多次立功,28岁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 为了让孩子们对杨根思的童年有更深刻的了解,根思小学特意邀请杨根思的堂弟羊祥生为他们讲杨根思艰苦的童年岁月。

1922年,杨根思出生在泰兴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据杨根思的堂弟羊祥生介绍,杨根思的母亲是残疾人,生下了杨根思和他的哥哥两个人后没多久,他的父亲便死了。后来,杨根思的母亲也去世了。  12岁时,杨根思随哥哥到上海,在资本家的地毯工厂做童工,1941年地毯工厂关闭。  次年,杨根思从上海回到家乡,1944年2月,正式加入新四军。  1946年在攻打泰安天主堂的战斗中,杨根思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天主堂。战后,首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1948年底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他奉命率一个加强排攻击夏砦国民党守军,机智地摧毁一组暗堡群,歼敌一个排,战后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杨根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提拔为连长,并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4】

胡修道摘下牺牲战友的帽子,半露半藏地分散摆在阵地工事前沿,制造守军人多的假象,他又尽可能地多处搜集弹药。

这次冲向3号阵地的足有2个营的美韩士兵,而在此前,美军的榴弹炮、无后坐力炮和坦克炮群,齐向3号阵地轰炸。

一些在坑道里待命的战士,有的因爆炸磕掉了牙齿,咬破了嘴唇和舌头,就在同一时期,另一阵地1名年仅17岁

的小战士被炮火中被震死。

炮火渐稀,敌人上来了,爱动脑筋的胡修道知道,手榴弹拉弦后7秒爆炸,他学着班长的样子,数到2、3秒后再出手,手榴弹就在敌人上空爆炸,杀伤力更是惊人,很快敌人被炸倒了一片又一片。

但是,他居然看到在冲锋的敌群里,有人扛着红旗往上冲来。敌人莫非也想模仿苏军攻占柏林时,红旗手不惧伤亡拼命将红旗插到制高点……敌人这是在破釜沉舟,猖狂至极。

胡修道抓起身旁的机枪,向着敌人猛烈扫射起来……胡修道又在3号阵地上坚持了一整天。

指挥员看到了3号阵地的险境,不一会儿的功夫,“喀秋莎”火箭弹呼啸着飞向敌群。

这时,增援3号的战士赶到了,而胡修道浑身黢黑,衣衫多处破碎,但人却分外兴奋:“敌人没有上来,阵地还在我们手里!”

在防守3号阵地的两天里,胡修道在没有补给、缺少外援的情况下,一人打退敌人41次进攻,创造了一次战斗单兵歼敌280余人的纪录。

尤其可贵的,他这个初上战场的新兵,在严峻残酷的战斗中,灵活使用冲锋枪、爆破筒、轻机枪等武器,还制造出很多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战斗的假象,成为智勇双全、孤胆作战的光辉典范。

胡修道在597.9高地上,创造了我军战史上单兵歼敌最高纪录,两天歼敌280人,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战后他回到祖国,一步一步地成长为集团军的一名副参谋长。

上甘岭战役,让钢铁炮弹多的美军,终于见识到志愿军钢少气多的非凡战力。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5】

1898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初十日),彭德怀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叫彭家围子的小村庄。关于彭德怀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记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美国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书中关于彭德怀学校教育的记述是:

“彭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他的生母在他六岁那年就死了,父亲再续,后母恨彭,因为他总使她记起彭的生母。她把他送到一所旧式的私塾,在那里,老师经常打他。彭表现得很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一回挨打时,他抄起一条板凳摔了过去,然后逃之夭夭。这位老师去当地公堂告他,后母就把他赶出家门。

他父亲对这场争端漠然处之,但为使妻子息怒,他把这个摔板凳的年轻入送去由他婶母抚养,彭很喜欢这位婶母,她把他送进一所新学堂。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激进’的教师,他不相信孝道。有一天,他正在公园里游玩,这位老师走了过去和他坐下来聊天。彭问他是否孝敬他自己的父母,是否认为彭应该孝敬他。老师答道就他自己来说,他不相信这类鬼话,小孩是父母在寻欢作乐时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就象小德怀到公园里寻欢作乐一样。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6】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号石川,湖南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彭总”。

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彭总的工作十分繁忙,八路军总部驻扎武乡时,他每天工作都在十多个小时以上。他不仅整天忙于繁重的军事事务,还经常教育战士们要发扬红军时代光荣传统,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刻刻爱护人民群众,在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彭总爱民的故事。

1940年春天,八路军总部机关住在武乡县王家峪村。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总部的马夫小战士张桂生见首长们今天不出远门,就牵着三匹马到王家峪村西头路边放青,想给马匹补充些营养。走着走着,不曾想,一匹马不经意间踩翻了路边一块石板,受到了惊吓,猛一纵身,便挣脱缰绳,那匹马在路上跑了一阵,又冲进路旁的一块麦地,兜了一个圈儿,便自由自在地大口吃起麦苗来。张桂生见势不妙,急忙把手中牵着的另外两匹马拴在路旁一棵树上,快步朝那匹马追去。当张桂生抓住马缰绳时,地里一大片麦苗已经被践踏得东倒西歪。张桂生想,这可怎么办?马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回去怎么交待?

他正想牵了马悄悄地溜走,可就在这时,耳边响起了一个洪亮的声音:“哎,小鬼,快点把马牵过来!”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7】

1935年1月,在遵义东的一个荒僻的村庄里,一支部队经过简单的休整,准备继续出发,大家赶到集合地点,却发现军团长不见了。

这一路走来,军团长每次离开宿营地时,总是落在最后,这次也不例外。他又回到村子里检查去了,确认借用老乡们的东西,有没有还到位。

这回,他在白天住过的地方,发现搭铺的门板还放在那,可不知道是从谁家借的,于是,这位军团长扛起笨重的门板,挨家挨户询问,一连跑了许多家,才找到主人,等警卫员找到他时,他已经把门板上好,正和老乡攀谈。

军团长和老乡谈完话,看着因失职忐忑不安的警卫员,亲切地嘱咐:

“这里是新区,老百姓还很不了解我们红军的政策,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特别注意遵守群众纪律。老百姓的东西,哪怕一针一线,是怎么借来的,就要怎么归还,别看这是一块门板,它会直接影响到红军的声誉。以后一定要养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的好习惯……”

这位军团长就是彭德怀,一个坚持以身作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人,彭德怀能始终为穷苦老百姓着想,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8】

我与刘光文先生抗战胜利前夕在重庆初识,抗战胜利后同在上海交大任教,1952年又随先生来到华东水利学院,可以说和先生是一辈子在一起。岁月倏忽,现在先生逝世已经十年有余,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嘉言懿行,在我的心中还是那样的鲜活,永远也不会磨灭。

年轻时的刘先生就是名气很大的教授。他上水力学课讲的内容很深,思路清晰敏捷,很长的计算式子,他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等于多少。我当时给先生当助教,随班听课,批改学生作业,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生怕跟不上他的思路。学生对刘先生也非常敬畏,普遍学得认真刻苦。考试时我看到有学生紧张得拉计算尺的手都在发抖。但先生对人宽厚,每次考试下来,很少有学生不及格的。

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郭洛什柯夫应聘来华水讲授“径流及水文计算”课程,除本校教师、研究生外,全国相关高校专业教师和技术干部都来听课。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对专家只讲苏联的融雪洪水,不讲中国的暴雨洪水意见很大。刘先生让我向学员们解释:你们要知道,他不是不讲,是讲不出来。苏联与中国由于地域不同,洪水形成条件存在差异性,专家授课内容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不能让人家为难。尽管就实际水平来说,刘先生的学问在苏联专家之上,但他始终以谦虚好学的态度,理解、尊重、支持专家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专家回国后,苏联第一块牌子索柯洛夫斯基教授也表示愿意到华水讲学。后来因中苏关系恶化,没有来成。当时授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每天上课使用的讲义,都是先由专家工作室彭泽来译出初稿,我看几遍改错,刘先生最后把关定稿,第二天拿出来印发给大家。而讲义稿到先生手上的时候,往往已是午夜时分,他要搞到凌晨两三点钟甚至通宵不睡才能完成,几乎天天如此,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9】

刘先生从零开始创办新中国第一个水文专业 、水文系,他为此呕心沥血几十年。创办初期缺乏教师,缺乏教材,缺乏设备,一切工作事无巨细都靠先生亲力亲为,甚至在河中间测水,钢缆怎么在岸上固定,机械设备怎么安装使用,都是先生亲自设法解决。今天的水文水资源学院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在中国乃至世界水文学领域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刘先生打下的坚实基础、作出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前苏联搞水文学研究比我国起步要早,基础要好,但他们成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水文教学科研中心,就是因为我们有刘先生这样的大师啊!

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有体会,刘先生一辈子绝不炫耀,淡泊名利,只知奉献,专门利人。谁有文章、论著求教于他,他都会认真仔细地帮助修改把关,不仅每一个数据都亲自核算准确,而且文字甚至标点符号都要精雕细琢。有一次徐芝纶院士问我:“刘先生最近在忙些什么呢?”我说:“他自己顾不上写文章,别人要他帮忙,他热心得很哪!”徐院士要我转告刘先生,年纪大了,再不留点东西给后人,来不及了!刘先生听了这番话似有感悟,此后也陆续有论文问世。实际上他还是准备写几本书的,晚年也收集了大量资料,就是没有来得及成书。可以说,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学术宝库,但没有把开启宝库的钥匙留下来,这对先生本人和我们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我从刘先生学习水文学50年,工作上更是始终得到了他的直接关心、指导和提携。先生早在上海交大时就讲要编写一本中国的水文分析与计算这方面的书,后来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编撰的《工程水文学》得以完成,现在已经搞到第四版,第19次印刷,发行量十多万册,成为全国高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这是刘先生交给我的一项工作。下面的修订再版已经交由水文院年轻人接手了。

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篇10】

1932年,在担任第三军团第一师师长时,不满27岁的彭绍辉投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他率部在北线助攻,连续攻克了宜黄、乐安两县,并配合主力围困南丰之敌。此后,又转战东线,参加了黄狮渡、邵武、浒湾和丰山铺战斗,出色地完成了反“围剿”前期作战任务。后来,在宜黄南部的黄陂战斗中,彭绍辉率部绕到敌后,攻打敌第五十九师侧翼,歼敌一个旅。在草台岗地区的霹雳山战斗中,彭绍辉挥师主攻,经过20多分钟的浴血奋战,红一师占领了敌第十一师的主阵地,重伤敌师长萧乾,赢得了整个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关键之仗。

在这次战斗中,当红一师连续发动三次冲锋均未攻下目标时,彭德怀来到前沿阵地,抓起电话筒高声对师长彭绍辉说:“我在看你们行动,要特别冷静,一定组织好火力,利用一切机会猛攻。”

作为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战斗中久攻不下的时候,彭德怀没有头脑发热,而是亲临一线,现场指挥。这一点对争取战斗的胜利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次战斗中,师长彭绍辉在率部追歼溃敌时,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左臂,后因药品短缺,加之伤口感染发炎,最终不幸被截去左臂。

彭德怀为此倍感痛心。新中国成立后还曾抚着彭绍辉的断臂,为当年向彭绍辉发火一事道歉。

众所周知,战事非同儿戏,流血牺牲不可避免。作为一个指挥官,对受伤下属的关心,是对战争创伤的一种抚慰。彭德怀对自己的爱将失去左臂十分痛心,甚至“耿耿于怀”,多少年以后还挥之不去“自责”的心理,这充分体现了彭德怀关心下属的浓浓之情。

但这次付出“断臂”之血的代价的一仗,是彭绍辉在红军时期的巅峰之战。为表彰彭绍辉的指挥有方和英勇善战,1933年8月1日,中革军委授予他二等红星奖章。彭绍辉从此一战成名!

2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