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
一个没有功勋模范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懂得珍惜、捍卫和推崇功勋模范的民族更是令人痛心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通用11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1)
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夏季粮食的丰收时节。粮食的大丰收让祖国的粮仓爆满,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让人明更加安康。但是为我国甚至全球粮食曾收层产的袁隆平院士却离开了我们。
粮食的`丰收意味着国民能吃饱饭,意味着国家的国泰民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粮食不像其他商品,粮食少一点都会饿死人,是一个硬需求。
袁隆平院士被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他为人类生存最初了巨大的贡献。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吃喝。袁隆平院士曾说过:“中国人要把饭碗拿到自己的手里面,不要靠人家,我们现在就是在为自己的饭碗而努力”。
周末回家看到路边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稻田,沉甸甸的穗子,把苗都压弯了腰,偶尔的一阵风,稻穗随着风摆动,我仿佛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在田边看着稻田丰收的笑容。再过几天就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到时候田地里一片一片的金灿灿,每当这时就想起了伟大的袁隆平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粮食的曾加产量而努力,与种子打交道,简直就是稻田里的守望者,虽然他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努力永远铭记于心。有了他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吃饱饭的幸福,我想大概以后的每次吃饭我都会想起他。
斯人已逝,忧思长存。他在稻穗下乘凉的未完成的梦,后人将踏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行。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2)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
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3)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__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4)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__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__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__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__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__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__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
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5)
甘于奉献一切的动力,源于炽烈的爱国情怀。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坐在轮椅上的于敏从手中接过了那一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2019年1月16日,93岁的于敏与世长辞,告别了这片他一生热爱并为之奉献的土地。同年9月,签署主席令,追授于敏“共和国勋章”。
一张床、一张书桌、一台老旧的电视,没有任何繁复的装饰和名贵的家具,这是于敏生前所居住的房间,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三年的时光。
在他的书柜里,有几本他为学生亲手整理的手稿,每一页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在最上面的一本里夹着这样一张字条,“春蚕蜡炬睹物回首感概系之。”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6)
屠呦呦为了采集样本,经常跑到野外去进行考察、搜集,这种田野工作可不是旅游纪录片那样看起来清新自然又健康,对于带着研究任务而来的屠呦呦来说,要在野外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容易,而且可能还会冒一些风险。
而真正让屠呦呦与青蒿素结缘的是一个代号为“523”的特殊使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亚洲侵略战略,在越北地区发动了越南战争,这场从1955年持续到 1975年的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战争进行到60年代的时候,越南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很多战士没有倒在沙场而死于疟疾,于是请求中国予以帮助,提供能够抗疟疾的药物,支持越南抗击美国侵略。
于是1967年,在新中国成立了一支集中医学精英的科研队伍,包含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当时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她的级别不高,仅为初级研究员,但是她的知识储备丰富,且有大量实验、研发经验。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7)
李延年,192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昌黎人。1945年10月入伍,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三级国旗勋章。离休后获评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共和国勋章”等荣誉。
1928年,李延年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父亲到东北做工,后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母亲为了供他读书,靠帮人做针线活挣点学费。李延年幼年饱尝生活的艰辛,“保家卫国,过上好日子”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中,也让他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1945年10月,他欢欣鼓舞地参加了东北人民自治军,被编制在吉黑纵队2大队3连,后到大队当警卫员,从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8)
20__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讨论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常常关怀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出色的奉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爱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许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仔细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教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观察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美丽。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的确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假如那时教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确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宏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呈现了这位科学家宏大和平凡的完善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洁而热闹的气氛中完毕了。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9)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10)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功勋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大全(篇11)
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