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秘 > 典型事迹 > 事迹材料 > 榜样8钱七虎事迹

榜样8钱七虎事迹

| 康华

优秀事迹是指那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取得显著成绩的员工所展现的行为和经历,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榜样8的人物事迹,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榜样8钱七虎事迹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1)

上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之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当时,我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在钱七虎看来,如果说核弹是对付敌对军事力量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一面坚固的“盾”。

那年,他受命进行空军飞机洞库门的设计,为了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调查研究。在核爆现场,他敏锐地发现飞机洞库的防护门虽然没有被炸坏,里面的飞机也没有受损,但是防护门发生了严重变形导致无法开启。

“门打不开、飞机出不去,就无法反击敌人。必须找出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钱七虎首先想到的是改良传统手算模式,使用先进计算理论和设备。那时,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工程结构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刚刚兴起,他决定用这种方法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这在当时属国内首创。

辗转多方协调,钱七虎借来大型晶体管计算机,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机构的计算,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历时两年多,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那年,他38岁。

随着侦察手段的不断更新、高技术武器与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涌现,防护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战场中,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别是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精确制导钻地弹,给防护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

“‘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他和团队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规律和深部施工灾变孕育演化机理,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战略工程安全装上了“金钟罩”。

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满头白发的老院士和蔼可亲,教职员工见到他都主动打招呼。平易近人是钱七虎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然而,很多学生提起师从钱七虎的经历,却觉得是“痛苦而有收获的煎熬”,因为经常会受到批评。钱七虎常说:“我要是哪一天不批评你们了,就是对你们失望了。”

赵跃堂是钱七虎的一名得意弟子。他写博士论文的过程就“备受煎熬”。“写论文不能仅仅为了拿到学位,你的科研成果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理论和技术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赵跃堂的论文先后做了4次大的调整。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2)

钱七虎把防护工程作为自己的毕生研究方向,他虚心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做法,但并不满足于做“搬运工”,而是将国外的理论和我国的地质条件紧密联系,进行研究。

经过长期研究,钱七虎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城市核毁伤分析”理论模型和方法,合理确定了新的工程抗力指标体系。由他主持制定的我国首部《城市人防工程防护标准》,获得国家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六十多个大中型城市的毁伤分析中广泛应用,在确保城市总体防护效能不降低的情况下,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经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开始研制钻地核弹。这些钻地武器可穿透十多米的土层,并在地下引发热核反应,瞬间产生深达数十米的核爆坑。钱七虎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对我国防护工程构成极大威胁。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抗深钻地武器防护工程的系统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七虎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完成了若干个绝密的地下工程,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也为我国战略工程装上了“金钟罩”。

有一次,一位中央领导在视察工作时,询问钱七虎:“我们的地下防御工程能不能抗住世界上最先进的钻地弹攻击?”钱七虎自信地回答:“我们的防护工程不仅能防当代的,还能防未来可能的战略武器打击,什么钻地弹来了都不怕!”这个回答的背后,是一位防护工程专家数十年如一日钻研努力后的坦然,也体现了一个大国工匠对于自己事业的自信。钱七虎的这番表态让中央领导吃下定心丸。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3)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60多年前,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的钱七虎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

奋斗一甲子,报国六十年。60多年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战斗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

“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钱七虎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

初心,是时代镌刻在钱七虎心中永恒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当时,钱七虎受命负责空军飞机洞库门的设计。为实现设计目标,钱七虎多次到核爆试验现场调研。当时,他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结构计算,成功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矛”与“盾”总是在攻防对抗的进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随着各国军队侦察手段不断升级、精确制导武器相继涌现,防护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战场上,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别是精确制导钻地弹,给防护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挑战。

“防护工程是我们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 钱七虎带领团队开展抗深钻地武器防护的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他和团队成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实现了深地下防护工程抗钻地核爆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首脑指挥中枢、战略武器安上了“金钟罩”。

时代在发展,初心永不变。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始终保持着那颗爱党报国的初心,带领团队瞄准前沿、迎难而上,一次次科研攻关、一次次破解难题,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全过程。他用毕生心血,铸就坚不可摧的共和国“盾牌”,获得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总有一连串闪耀的名字镌刻在时代丰碑上,使其更加巍峨;总有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使强军音符更加嘹亮。这些名字,这些事迹,钱七虎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谈及自己的人生历程,钱七虎斩钉截铁地说。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4)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钱七虎参与到抗核武器爆炸作用的防护工程研究,当时我国为了抵御核武器爆炸冲击波,修建了大型飞机洞库,但是在实验中发现,爆炸之后存放在洞库里的飞机确实没啥事,但是防护门变形太大打不开了,飞机还是飞不出去打敌人,不利于我国反击。

其实钱七虎当时的政审不过关,他是黑帮的女婿,按理说参与不了这样的项目,但是他的上司都为钱七虎做政治担保,特批他参与这项项目。

钱七虎穿上防护服深入核爆炸区域进行研究,又仔细调查,发现防护门变形的问题主要是计算精度不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精确计算变形。

钱七虎当时决定采用最先进的有限单元算法,把一些结构分成很小的单元来计算,因为涉及的计算量实在是太大了,仅靠人工根本不可能完成,必须要使用计算机。

当时我国的计算机还比较落后,使用的是晶体管计算机,而且全国就三台,每台都特别大,一台计算机比一整个房间还要大。

使用计算机也非常复杂,当时有一本上机说明书,也就是操作书,就连专业人士看起来都像是天书,但是钱七虎花了2天时间就看懂了,而且把程序都做出来了。

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实在是太少了,而钱七虎又是外来单位申请用计算机的人,所以他只能趁着别人吃饭、睡觉的时候使用计算机,因为长期超负荷运行,钱七虎还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和痔疮,最严重时甚至无法坐下。医生建议做手术,但他想胃部切掉4/5人就要废掉了,最终采取了保守治疗,好在也慢慢好转了。

在钱七虎的主持下,我国在1975年就解决了防护门变形的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使用气动式升降门的方案,缩短防护门启闭时间,确保了当我们国家遭受攻击后,我们的战略武器的绝对安全,并能够立即进行反击。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5)

2月13日,第二管理所党支部第二党小组组织了春节后第一个党小组会,学习钱七虎院士事迹。会议首先介绍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先进事迹,并播放钱七虎院士事迹相关视频《筑造地下长城 坚实国防壁垒》、《铸造中国最坚不可摧的盾》进行集体学习。

会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讨论:一是钱七虎院士的求学及科研精神;二是结合实际工作,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按照实际工作中的现实需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努力去创造创新,争取能够创造新的科研成果,担当行业技术骨干。参会人员依次谈了对于钱七虎院士事迹学习后的感受,其中年轻党员贾双睿有幸听过82岁高龄的钱院士的授课,他表示:钱七虎院士是我们年轻党员的学习榜样,如今82岁的高龄,并没有享受退休的生活,对中国未来城市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从未停止,还在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一名人防工程领域的工作人员,要从他身上学到遇到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遇到问题敢于钻研的精神。

通过此次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钱七虎院士是我们行业的骄傲,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向钱院士学习,以钱院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肯干,努力创新,锐意进取。要积极发现新技术,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实际运用到人防建设上去。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6)

在藏区工作,过河也是个技术活。“由于高原山区几乎没有桥梁,因此我们过河很多时候都是靠越野车加足马力然后一口气冲过去。一旦汽车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者被石头卡住无法前进,就需要一个人下河去把钢缆挂在被困车辆上,然后用另外一辆车把这辆车拉出来。”唐菊兴在给记者解释着过河的“技术细节”,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总是不允许队中的藏族工作人员和学生下河,而是自己淌着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钢缆挂好。

唐菊兴说,藏族技术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最重要,因为他们才是让整个项目可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多年来,他与很多藏族技术人员和学生都结下了患难与共的战斗友谊。有一次,在藏东类乌齐开展土壤测量期间,由于洪水冲垮了连接县城的大桥,收队时全体队员只能涉水过河。正当大家相互搀扶、举着行李和样品在洪水中摸索前进的道路时,藏族技术员古桑突然脚下一滑,倒进了洪水中。由于水性不好,古桑眼看着就要被洪水冲走,嘴中还喊了两句“唐老师救我”。唐菊兴顾不上多想,急忙扔下手中高举的行李,游过去一把抓住古桑,硬是将他拖到了安全地带。

唐菊兴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我国西藏的地质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近几年,他利用西藏甲玛科学研究基地为西藏大学等高校开展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教学培训,为藏族地学英才的脱颖而出做出了努力。在实际工作中,他也十分注重培养藏族技术人员,有很多跟着他在野外干过的藏族同胞现在都已经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按照中央部署,自2023年以来,他又连续为人社部组织的西藏高层次地质人才培训2期学员共计120余人,为西藏地质六队、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西藏地热队等地勘单位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次。

“在藏区工作的地质工作者是促进民族友好团结的纽带。因为我们扎根基层,每天都跟藏族同胞们同生活同劳动,这种情谊是最真挚也是最牢固的。”唐菊兴说,地质工作是连接藏汉同胞友爱互助的天然桥梁,而他自己心甘情愿做这座大桥上的一块青砖。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7)

“生、老、病、死,李医生都为我们考虑好了”,从寿衣、棺木的准备,到安葬逝者,给逝者上坟祭扫,李桂科都亲力亲为,让健在的老人得到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此外,李桂科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还带着村民走出去到城市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40年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李福章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洱海,喝喝三道茶,这些李医生都帮我实现了,我没有遗憾了。”

下一代是山石屏村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没学可上,李桂科就从县城找来旧课本,让一位识字的康复者担任“临时教师”,办起了学校。茈碧湖镇卫生院医生宋荣坤就是从这所“特殊学校”里走出的大学生。宋荣坤由于父母都是麻风病患者,李桂科帮他协调学校上学,帮他开家长会,给他生活费、进行面试辅导。在李桂科的帮助下宋荣坤性格从自卑变得自信,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

现在,山石屏村21个学生中已经出了6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他们都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8)

2023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23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

2023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9)

唐菊兴1995年初入西藏,第一站到的是著名的玉龙铜矿。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期间,他得知了玉龙铜矿那偶然的发现经历:一天,一位牧羊人拿着一块花花绿绿的石头标本交给原西藏地质一队的地质人员,由此直接导致了玉龙铜矿的发现。

“在青藏高原上有两种人:守望者和牧羊人。”唐菊兴说,牧羊人每天都会爬很多的山、涉很多的水,行走匆匆,但也过得悠闲;守望者会驻守在他自己的阵地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发现身边的惊喜,但有时候会显得孤独。“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我们地质工作者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守望者。”

的确,二十年来,唐菊兴守望着这一片土地的春去冬来,为了国家的资源安全、藏区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使研究团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和骄人的成绩,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和他的团队崇高的荣誉。

近年来,唐菊兴和他的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2023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2项(2009年、2023年)、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项(2003年、2004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

唐菊兴个人在202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等。在这期间,他还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2023年“五一”前夕,他又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为表彰他为藏汉民族团结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2023年9月底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代表评选活动中,他又被评选为先进模范个人,这也是国土资源部在本次评选活动中的惟一一名受到表彰的模范个人。

“这些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也只能代表过去。”唐菊兴说,“我们守望在雪域高原上,目的是要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大矿,因此我们要不停地行走,等待我们的永远是下一座高山。”这就是“爬山匠”唐菊兴,他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青藏高原的找矿事业。

此刻,记者在想,几个月后,当我们沐浴在微风中享受春日的暖阳时,唐菊兴和他年轻的团队必然又已悄然背起行囊,再一次奔向那依旧积雪高垒的青藏高原,穿梭在各个矿区纵横交错的冷峰之间。他们无心欣赏沿途壮美的风景,却将自己变成了这高原大地上的一道无限美好的风光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10)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成理1979级石油地质普查勘探专业张水昌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80级矿产地质及勘查专业校友、兼职教授唐菊兴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984年本科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矿产系,同年留校任教;1990年获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经济系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副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2004年—2006年期间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2007年3月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科技部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102个重大工程之一)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11)

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同时,还组织大家一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12)

“昨日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今日的‘桃花依旧笑春风’,太多的感慨犹如玛旁雍错碧绿的湖水,心里突生幽蓝色的伤感。诚如这‘玛旁雍错’是‘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但现实中的我们确实又是败者,败者也就想托‘圣水’来清洗心中的烦恼和孽障,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想来是‘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真是言有尽而爱意无穷。”

这是六年前唐菊兴去阿里时所写的散文《西藏之古老,阿里之遥远》中的一段话。当记者细细读完此文,先是吃惊于唐菊兴细腻的文字功底和笔尖下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情怀。

在学生们的眼中,“唐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而火热的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文青”,唐菊兴却坚称自己只是个“爬山匠”。“学生时代读了很多古人的诗词,到现在这个年纪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唐菊兴说,在工作之余,他偶尔会写几篇随笔,大都是关于生活琐事或工作经历的感慨和感悟。

唐菊兴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发表了十几篇随笔日志,时间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7年,算起来从那时至今基本平均每年要发表两三篇。这些随笔中,有在参加野外考察后的杂记、有对藏区生活的描写、有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篇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语言平实但十分耐读。

在阅读这些随笔的过程中,记者还惊喜地发现,唐菊兴还是个摇滚迷,在他好几篇随笔中都引用了鲍勃·迪伦(BobDylan)等著名摇滚歌手的歌词,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者的了解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就是一群长期生活在荒郊野岭的‘粗人’。其实,我们不光在践行‘三光荣’精神,也还是有一些人文情怀的。”唐菊兴说,这也是在传播地质工作正能量。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13)

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

21年来,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时间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不久前,“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中央媒体采访团在西藏采访了唐菊兴,并且到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感受地质工作的艰苦,以及甲玛矿区的今昔巨变。

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的唐菊兴,已经在青藏高原上耕耘了二十余载,他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丰收时节——202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202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2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3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地调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2023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每一份荣誉都是沉甸甸的。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14)

据悉,刘玲琍常年坚守特殊教育第一线,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几经磨炼成为了一名教学名师和优秀班主任。她有极强的责任心,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年年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她所教的70多名聋生中有20名考上了大学。

同时,刘玲琍勤于钻研业务,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自编教材,自创出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为听障孩子找到了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成功地让12名听障孩子开口说话,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创造了“铁树开花”的奇迹。

2023年4月的《中国教育报》以《蹲下来,摸着喉咙上课记衡阳市特教学校老师刘玲琍》为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引发强烈社会反响;2023年当选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成为全国“特教老师第一人”;2023年获“全国第四批岗位学雷锋标兵”。

榜样8钱七虎事迹(精选篇15)

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在25年的从教生涯中,怀着一颗慈母之心,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用身教塑造学生品德,以超负荷的工作,创造了“铁树开花”的奇迹。她是学生们的“刘妈妈”,是家长们的好朋友。曾获评“衡阳市骨干教师”、“感动衡阳十佳教育人物”、2023年获“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荣誉称号等。

刘玲琍与特教的结缘,源于她内心的爱。

小时候,她的邻居是一名聋哑人,对她特别好,但却不识字也不能讲话。刘玲琍心想,如果有学校能让他们从小认识字、学习说话的话,生活就能改善很多。于是,正值初中毕业的她,一门心思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此与特教结缘。

18岁毕业那年,在妈妈眼里还是“小女儿”的她,却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一年级的班主任。那个时候,班上有个叫晓慧的女学生,不仅聋哑而且伴有中度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一天,晓慧上厕所后,她不仅不会擦拭,还用手去抓,把排泄物往嘴里塞。

刘玲琍知道后,连忙赶过去,将晓慧抱起,让她伏在自己的腿上,帮她擦拭,接着又轻轻地仔细清洗晓慧的双手和口腔。等一切弄完后,她这才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沾满了排泄物。

小云亮是刘玲琍带的第二届学生之一,调皮且犟。一个夜晚,小云亮肚疼不已。接到电话的刘玲琍二话不说就往学校跑,由于下雨路滑,她接连摔了好几跤。一赶到宿舍,刘玲琍不顾自己身上的疼痛,背起小云亮就赶往最近的医院。医生诊断,小云亮得了“急性肠炎”。

接下来几天,刘玲琍白天上班,中午去医院送汤送饭,晚上又陪护在病床前。出院后,为了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每天晚上,刘玲琍都来校给他补课,还给他带来营养餐。在她的影响下,小云亮开始变得爱学习又守纪律,考出了非常好的成绩。

就这样,面对这群几岁就离开父母的“折翼”孩子,刘玲琍用挚诚的爱浇灌着他们的心田,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刘妈妈”。

19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