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7篇
冯志波,许昌学院数理学院教授。2008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并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许昌学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荣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许昌市第十一批和第十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许昌市政府特殊津贴奖励、许昌学院首届杰出青年骨干人才、许昌学院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许昌学院第八届“十佳师德标兵”以及许昌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热爱科研 崇尚学术
在固态体系相关的量子调控和信息处理方面,紧跟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进展。主持完成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探究了超导人工原子与外场的相互作用、量子信息处理中退相干效应以及量子比特之间的耦合机理,提出了一些快速鲁棒的超导人工原子优化操作方案。目前,在国际权威和知名的学术期刊,发表了SC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51篇。研究论文多次获得河南省优秀学术论文奖。2011年,受聘请为郑州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021年9月,被聘请为首届许昌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学会科学顾问,开展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成长 践行教书育人
始终坚信科研和教学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与科研不可分离,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践行科研反哺教学。在科学研究方面,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中,追求高层次的创新成果,并力争转化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许昌学院“固态体系量子相干调控”创新团队的带头人,结合许昌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近年来,曾讲授《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理论力学》、《大学物理》等课程。指导了多名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2
5月30日,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举行2023年度“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记者见面会,邀请到“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高级农艺师王金辉与大家见面交流。
王金辉,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高级农艺师。2020年,被授予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多年来,紧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科技精神,立足一线,坚守岗位,为农业技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曾获得省农牧渔业丰收合作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省科技金桥一等奖等成果奖励1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7项,技术专利7项,自主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跟随父母到地里劳作,割麦子、掰玉米、打农药、撒化肥,样样都能像模像样,很多邻居都赞不绝口。但是那时候,收成却总是不尽如意。打那时候起,我就想着要为老百姓做点事,不能让他们受苦受累再伤心。”王金辉在见面会上分享着他从事农业工作的初心。工作以后,王金辉一直把农业强、农民富当作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为更好推动聊城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009年王金辉根据市场上有机食品鱼目混珠、无公害农产品档次较低的现状,向领导提出主攻绿色食品的品牌农业发展思路,并积极参与绿色农产品之都的创建。2013年11月中旬,聊城首次邀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专家来聊现场办公,专题对聊城新申报的绿色食品进行现场评审,50多个企业的100多个产品顺利通过评审。通过“三品一标”的认证监管工作,聊城涌现出了莘县香瓜、冠县鸭梨、阳谷朝天椒、许营西瓜等知名品牌农产品,并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商超,也吸引了大批经销商来聊采购。聊城农产品档次和价格大幅度提升,着实让百姓增加了收入,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从城里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这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到,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在为群众服务中得到了展现。”王金辉说。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3
陈福洪:中医传承“践行者”
陈福洪从小立志行医,做一位白衣天使。在大学及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先后跟随多位名医学习。2005年,陈福洪作为人才引进到遂宁市中医院工作至今,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多次带领科室为困难患者捐钱捐物。
在业务上,陈福洪精益求精,踏实工作,35岁便成为科室主任,39岁晋升正高级职称。2014年度当选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常委,2016年入选遂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9年度、2020年度获遂宁市中医院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21年度获得“遂宁市中医院首届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后备人选”称号。
陈福洪是一名白衣天使,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作为医院首批引进的研究生人才,陈福洪入院2年后就被提拔为科研科科长,兼职管理全院科研工作,当年即为医院成功申报4个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及2个协作项目,开创医院先河,为医院争取几十万元科研经费。其本人参与了近10项省市级科研项目,争取10余万元科研经费,获得遂宁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获得遂宁市2018—2019年度“三个十万”劳动竞赛创新成果二等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编专科著作一本。
作为一名老师,陈福洪注重言传身教,受聘川北医学院附属遂宁中医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承担中西结合本科生理论教学工作,2018年被评为川北医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同年受聘为川北医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2021年受聘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作为第一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4
吴茂荣,男,中共党员,现任上思县上思中学科创组组长,中级职称。
2018年,吴茂荣主持创建农村中学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项目),并负责日常维护;2019年,主持创建科普示范学校(中国科协、财政部、广西科协项目),其间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创建了以机器人为主的科普活动室和影像活动室;2022年,主持完成科普中国信息员增量发展支持项目(防城港市科学技术协会);2015年和2016年获实用新型专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年~2022年主持完成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2019年~2020年主持完成县级课题《关于高中学校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研究》。2018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2021年在期刊《教学与研究》中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融合科技创新教育》,2021年论文《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获广西教育学院论文比赛一等奖;主持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时,获防城港市课题论文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近年来,所指导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三等奖1项,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中小学特别奖3项,广西机器人竞赛一等奖4项(冠军1项,亚军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广西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广西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及科普知识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广西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二等奖1项。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5
今天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这个属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里,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合举办2023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传递深圳科技工作者声音展现深圳科技人的力量、情怀和担当。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宝华教授荣获2023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他常说:“成功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 让我们走进李宝华的科学世界,一起点亮精神火炬,凝聚奋进力量,学习“最美”、争当“最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注能够使人无坚不摧。在我看来‘最美’科技工作者是那些‘喜欢和专注’于某个领域的研究,矢志不渝的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李宝华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喜欢和专注”让李宝华成为国内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研发的领军人物,“7117”是他的工作密码,育人、育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用近二十年的时间,把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做成“深圳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第一名。
他常说:“成功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他愿意做科技共享平台的建设者、服务者,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把论文写在了产业服务上”
李宝华及其团队主要从事碳基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开发。电化学储能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完成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从而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目前主要应用的电化学储能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和液流电池等,未来钠离子电池随着产业链成熟也将逐步应用于储能。
李宝华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002年博士毕业前,当时珠三角已经集聚了比亚迪、ATL、欣旺达等国内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优秀企业,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适合在珠三角落地,于是果断地选择了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工作。至今他已经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研究超过25年,并与团队解决了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的一系列核心瓶颈问题,迄今实现了30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李宝华认为,科技共享平台将是未来支撑优秀人才培养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载体。2007年,他牵头成立了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开展设备共享服务工作。
谈及成立这个平台的初衷,李宝华说,是想让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我在农村出生、长大,有幸考上了大学,读了博士,来了深圳后让我更是有着‘用不完的力气,使不完的劲儿’的感觉。虽然国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在科研仪器的购买和科技平台的建设上,但不能浪费,实现国家对科技教育投入效能的最大化是我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
从企业借用淘汰的设备到自筹经费购买新设备,从几千元的小型设备到几百万元的大型设备,多年来,他一边筹集设备,也同时探索和建立起平台管理制度。
该平台先后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认可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的授权。目前平台已拥有价值近1.5亿元的高端仪器设备、超过50名专职技术人员。平台一方面服务于教学科研,同时对校外开展共享服务。2022年共享服务了全国4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7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共享平台的自我发展和造血功能。2022年,全国__副主席辜胜阻在视察平台时评价说,平台的相关工作是“把论文写在了产业服务上”。
多年来,李宝华积极探索着科研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现如今,材料与器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也成为了一种“模式”和“示范”,广受区域内、行业内的好评和认可。2022年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了2020-2021年深圳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考核评价结果,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众多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一;同期,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认定,入选首批“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科研仪器共享示范机构”。
“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谈到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李宝华用“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来概括。
李宝华是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负责人。作为国家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集群之一,该集群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创新产业价值链,推动先进材料科技成果产学研转化合作落地。他的研究团队与国际领先的电化学储能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同时积极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加快新原理和新方法的发现,进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开发周期非常长,一定要沉得住气,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底,就不要轻易说可以应用于产业化。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李宝华说,“结硬寨”就是要把基础打扎实,“打呆仗”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能追求短平快。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周期长短取决于与产业的结合度,课题的创新如果更贴近产业的话,周期就会短一些,否则很长,甚至永远无法应用于产业。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对李宝华的触动非常大。他不但要做“顶天”的理论研究,也要做“立地”的产业化工作,还要为行业建立标准。二十多年来,他的很多时间花在了标准化上,他给学生开设了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课程,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研究当中实现标准化,不浪费社会资源。
“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师名”
李宝华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002年博士毕业前,当时珠三角已经集聚了比亚迪、ATL、欣旺达等国内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优秀企业,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适合在珠三角落地,于是果断地选择了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工作。至今他已经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研究超过25年,并与团队解决了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的一系列核心瓶颈问题,迄今实现了30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李宝华专注于人才培养,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使命。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体现。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师名’,教师的价值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的。”
在李宝华看,优秀人才既需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也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努力踏实的工作作风。“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身作则、换位思考、不以功利为目的地培养人才。”他说。
李宝华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交流,通过分享相互学习,尊重他人的创新想法。
熟悉李宝华的人都知道,“7117”是他的工作密码。多年以来,他一直保持着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每周工作7天的习惯。他说:“自己多花1个小时,却能为每个同学都节省1小时。假如我们的学生有100个,那这1个小时就创造了一百倍的价值。只有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输送到产业中,技术才能进步得更快,在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是李宝华来深圳工作的第21个年头。在他看来,深圳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城市,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对失败的宽容、政府的服务意识让这里成为了培育和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沃土。他说,在深圳,英雄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6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构筑起煤矿安全生产的长城
张铁岗,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等,兼任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组长,中国煤矿劳保协会安全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等。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煤矿安全生产与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在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防治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在煤矿事故抢险指挥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
人物先进事迹:
他,用奋斗和激情构筑起煤矿安全生产的长城;他,用执着和梦想书写出能源产业发展的传奇;他,用追求和探索高擎起科技创新事业的丰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
张铁岗院士1966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长期从事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一线工作,历任平煤集团大庄矿、四矿矿长、局总调主任、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他大学毕业就开始在平煤集团千米井下摸爬滚打,从一名采煤工干起,井下所有的工种他都干过,积累丰富的井下一线实践经验。张铁岗说,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爱研究问题,有点好奇心,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他都爱反复研究,爱写论文、画图纸、写总结。
平时的用心积累为张铁岗攻克复杂技术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炮一拉完,稍候进采面,刨去探头煤,找掉锅底矸,铁梁及时挂,顶板背完善,柱子升打紧,保持有迎山,每次打柱子,铁梁向上搬。”这些都是张铁岗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在业余时间编写的,当时平顶山矿务局将他编的采煤各工种“五字经”印成小册子,在全局推广,许多新采煤工上岗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先背会“五字经”。
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使张铁岗对瓦斯和煤矿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深深体会到,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天字第一号大事”,保障安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瓦斯防治。平顶山矿区在那些年里几乎年年发生瓦斯突出和爆炸事故,且不说伤亡人数,光管理干部不知处理了多少人。张铁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一年,在平煤集团八矿的一个工作面,张铁岗发现衡量瓦斯突出的一个重要参数与规定的临界值相差甚远,但从工作面发生的动力现象来看却有突出的危险,于是,他果断命令工人撤到该采区防突门以外。不久后,这个工作面确实发生了瓦斯突出事故,他的这个果断处置确保了当班39人的安全。事故发生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再次进入事发区域进行观测,采集数据,总结出了保证预测准确及时的新方法。在他的主持下,平煤集团还完成了《高突矿井瓦斯地质图》的绘制工作。张铁岗大胆提出:规定指标只是参考值,不同地区、不同煤层不能照搬。他的建议得到了原国家煤炭部门的认同,随后这一建议便形成文件下发全国执行。
为攻克瓦斯防治难题,张铁岗担任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组织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会同有关院校进行攻关。从瓦斯的预测、分级、防治、装备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出一批防治瓦斯的新装备和瓦斯抽放新方法,大部分产品实现产业化并应用于实践,使我国防治瓦斯整体水平向前迈进一大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部分技术被写入《煤矿安全规程》,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所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复杂难采煤层的开采》、《煤矿安全工程设计》等,已被生产、教学、设计、科研等部门广泛采用。
2002~2004年,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频发,引起国务院高度关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在全国组织了91名专家分为10个小组对十多个省的45个统配矿务局进行煤矿安全会诊,张铁岗任专家组总顾问兼任第一组组长,同时负责对老大难地区---湖南、江西两省的煤矿会诊。通过下井、座谈、查阅相关资料、信息反馈等手段,用半年的辛苦最后为各地煤矿开出“安全良方”,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煤炭部门的高度评价。经会诊,全国发现重大隐患3840条,多数问题得到立即整改,遏制住了特大事故频发势头,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前三年的平均3.27,下降到后三年的平均1.69,平均每年少死亡3700多人。为此,以张铁岗为首的专家受到了国务院表彰。
多年来,张铁岗参加矿井水、火、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矿难抢险指挥40余次,其中11次因抢救及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未发生人员死亡安全事故,还参加过广东雪灾、汶川地震等抢险工作。他冷静、果断、科学指挥,共救出863人,其中从死亡线上救活297人,为党和人民挽回了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被一些报纸、书籍、媒体誉为“引领中国的时代骄子”“走近丝路的领军人物”“中华骄子、民族脊梁”,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创新十佳人才,荣获孙越琦能源大奖。2002年被国务院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组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当选为全国__委员。
以张铁岗为学术带头人的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预测与治理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该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开展瓦斯地质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00多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和利用、抢险救援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煤矿安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张铁岗被国家授予“煤炭科技功勋”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最美奋斗者”金质奖章奖杯。2022年,张铁岗入选中国科学家年鉴封面人物。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篇7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所长庞国华:研发一流装备有力支撑强军强国梦
庞国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从事国防科技行业工作三十多年,始终胸怀科学报国、科技强军的理想信念,创造性地提出“科技+”发展理念,多年来长期从事舰炮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担任某型舰炮研制副总设计师、某工程副总指挥,主持技术管理工作,是海军发射领域的专家,完成“陆空天”装备领域的创新突破,主导多项“卡脖子”项目的研究应用工作,主持完成的多个型号项目荣获国家、国防科工委、集团公司奖项。
人物先进事迹: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庞国华看来,“为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一流装备,是军工单位履行强军首责的政治使命和行动自觉。”
长期从事国防科技行业工作的庞国华,始终以__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作风廉洁。
多年来,他先后组织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研生产及试验任务,在国防及科技产业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装备保障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多次受邀参加海军大型装备入列仪式,受到__亲切接见,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坚定立场,聚焦国家战略履行神圣使命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军工战线的科技工作者理应聚焦我国现代化装备建设的战略需求,以__为指导,大力弘扬“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任务。
为此,庞国华坚持将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注重政治学习教育,自觉加强思想锤炼,准确领会__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以身作则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在国防科技行业工作的三十年多里,庞国华始终胸怀科学报国、科技强军的理想信念。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船重工第七一三研究所工作,从技术员起步,从事舰炮研制生产工作期间,经常守在试验现场一线分析试验数据,解决技术难题,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摸索新技术,总结新方法。走上领导岗位后,他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始终尽职尽责,全力投入海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积极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坚持创新,科研上屡克难关谋突破
要支撑强军目标和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拥有一流的装备和技术。
庞国华具备丰富的科研和产业经营经验,有较强的产业发展顶层策划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多年来,他长期从事舰炮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担任某型舰炮型号研制副总设计师、某工程副总指挥,主持技术管理工作,是海军舰炮领域的专家,主持完成的“某型号舰炮”“某型号火力系统”“某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荣获国家、国防科工委、集团公司多项奖项。
在集团公司装备产业部任职期间,他组织梳理集团公司非船产业发展路径,对接国资委、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部委,承接重大专项,加强金额大、影响大的重点项目攻坚,组织并推动集团公司成员单位与国内知名企业集团签约,总金额超过40亿元;组织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组建国家能源海洋核动力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完成相关科研专项立项,争取国拨资金1.28亿元。
庞国华还创造性地提出“科技+”发展理念,着力以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跨领域发展。将海军武器装备相关核心技术成功进行转化,并大力加强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保障工作,完成了“陆空天”装备领域的创新突破和相关武器综合保障体系建设。
由他主导的高密度储能技术等“卡脖子”项目的研究应用工作,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放电等前沿技术的升级换代,在智能安检装备、高精度图像处理、智慧停车系统、智能机器人、先进储能与能源管理等技术及市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守正气,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在工作中,庞国华敢于迎难而上、较真碰硬。按照党中央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工作要求,研究所需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公务用车改革,完成下属亏损企业压减,全力推进“三供一业”改革等。他坚决贯彻中央政策,化解矛盾压力,弘扬正能量,勇于与负能量、歪风邪气正面交锋,立场坚定、态度坚决,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了实绩实效。
日常生活中,庞国华勇于任事,务实担当。他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心系职工群众,热心为群众办实事,积极解决落实从群众中听取发现问题,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发生。在新冠疫情、“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庞国华以身作则带领党员干部冲在防汛抢险一线,组织抢险救援团队为郑州市地铁提供运行保障,将单位快捷酒店改造为新冠疑似病例隔离观察点,积极应对灾情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降低财产损失。
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庞国华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他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教育帮扶等开展工作,通过捐资助学、蓓蕾帮扶、走访慰问、环境提升、国防知识进校园、共建书香校园等活动,在信阳市光山县管围孜村等重点贫困点开展扶贫帮扶活动,激活当地特色产业,推动教育发展,助力管贫困地区长远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