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努力取得成就的名人事迹1000字以上

| 郑诗2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勤奋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勤奋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迹1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勤奋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迹2

如果你像我一样,二十年来只做一件事,一门心思冲着一个目标前进,你也会成功。——夏达

夏达,风靡网络的美女漫画家,大学未毕业就已出版漫画单行本,曾获得第五届金龙奖最佳故事漫画少女组金奖,而最最令人佩服的是,她是唯一打入日本主流漫画市场的中国内地漫画家。

对于取得的成功,夏达说:“我是一个极其笨拙的人,我学不会知难而退,对于选定的路,我只知道向前向前,不会转弯。路越走越长,也越来越明亮,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是行走在一片美丽的茫茫草原,而自己,就像一只傻傻的快乐的绵羊。”

饿啊!我靠喝白开水坚持作画

夏达的名字是爷爷给起的,取“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爷爷以写作为生,父亲搞古建筑修复,母亲则从事古字画的鉴定和修复工作,是标准的书香门第。夏达4岁时就能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家庭环境赋予她古典文化的熏陶,成就了她今日漫画作品中浓郁的“中国风”。

从小,夏达就不是个好学生,脾气倔强,偏科,只喜欢画画。初中时,她就立志要当一个漫画家,再也没变过,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学过写意、工笔,将所有零花钱节省下来去买漫画书。大学毕业以后,夏达义无反顾地奔赴北京。在她的幻想里,北京是一个“靠画画就能养活自己”的地方。

现实的生活很快给她以严酷的考验。虽然这时候她已经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漫画作品,但想靠稿费养活自己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她的整个北漂时期只有两个关键词:挨饿和死扛。

一开始她不懂得过日子,每次稿费来了,就一头扎进肯德基,大吃大喝,付出的代价是之后没钱吃饭饿肚子。夏达是那种害羞、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子,不可能向人借钱,也不愿意向家人伸手,所以饿肚子时只能靠作画来分散注意力。她曾经靠着喝白水坚持作画,一画就是10个小时,最后饿得晕倒在书桌旁。

有一次,一位朋友要来看她,来之前打电话问她想要点儿什么。她已经整整两天没有吃饭了,她在心里叫着:带吃的来啊,当然是带吃的!可她嘴上怎么也说不出口。等待朋友来的这段时间,她一直暗暗祈祷,又紧张又忐忑,一直站在窗口那儿看着。结果远远看见朋友来了,手上捧着一大束花,她失望地哭了,一边哭还一边说:“真漂亮啊,谢谢。”朋友很诧异:不就是送你一束花吗,至于哭成这样?

后来夏达学乖了,每次稿费到手,先去买一大袋米,最起码可以保证不饿肚子。她发明了一种熬米粥的方法:粥熬好了之后,放上适量的酱油、白糖、鸡精和几滴醋,再熬上15分钟,最后点上几滴香油,这样熬出来的粥非常美味,根本不需要佐粥小菜,就可以喝上两大碗。

这个从来只知道风花雪月的女孩,还慢慢学会了精打细算过日子。每次从湖南怀化的家往北京去时,她的拉杆箱里,除了书之外,总有两大罐妈妈炸的肉酱。夏达说,这种肉酱简直是“百搭”,配馒头配面条配米饭吃都很香,可以省掉买菜的钱,炒菜放一点,寡淡的蔬菜也就有了肉的味道,对于经常没钱买肉吃的她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安慰剂”。

艰苦的物质生活,损害了她的健康,她有很严重的胃病。每次发病时,像有10万只蚂蚁在胃里爬,又像是有一块滚烫的铁板,在慢慢烙着胃,让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她就在屋子里又唱又跳,以缓解那种难受……

回顾这些日子,夏达总结说:挨过饿,吃过苦,生病靠死扛,不出门是因为躺着抗饿,瘦是因为消化系统紊乱,头发长是因为没钱理发,每天拷打着自己的精神和体魄,为了画画,祭上了自己的命。

专注,专注,还是专注

这样辛苦,却从未想过要改行,这个女孩子的倔强,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她有很多机会,可以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比如曾有一家广告公司邀她去做平面模特,只是举着人家的产品拍几张照片,就可以有几千元钱的收入,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也曾有画廊请她画仕女图,一张小图100元,画多少收多少,她画了几张就提不起兴趣了,说:“这不是创作,让我感觉自己像一台复印机,没意思!”

她只知道自己爱漫画,倾尽所有的热情和感情,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她并不知道,成功正在向她一步步靠近。

2008年,夏达开始创作长篇漫画《子不语》。作品讲述了9岁的女孩小语跟随父母搬家到一个古老的小镇后,在她眼中发生的各种奇异而有趣的事件。这是夏达创作得最为投入和艰苦的一部作品。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画,到最后她开始讨厌吃饭和睡觉,觉得太浪费时间。她说:如果上天能帮我实现一个愿望就好了,我的愿望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可以活下去。她的左手中指上至今还有一个疤痕,那是她切菜时还想着作品,不小心一刀切到了手上。最初她并没感觉到疼,只是看到血流出来很惊讶,过了很久,才从漫画的世界里抽离,反应过来是切到手了。朋友形容她:她能活到现在,没有饿死,没有被电死、被烧死,真是奇迹。

《子不语》完稿后,在《漫友》杂志连载,以其富有玄妙色彩的情节、细腻脱俗的画风,以及浓郁的古典风情吸引了无数漫画迷,并凭借这部作品获得第五届金龙奖最佳故事漫画少女组金奖。

一个偶然的机缘,这部作品引起了日本著名漫画编辑松井荣元的关注,并大力推荐给日本顶尖漫画杂志《UltraJump》,成为国内唯一打入日本顶级漫画杂志的原创漫画。夏达至今回忆起来,还有掩饰不住的兴奋:我听说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别人在开玩笑,喜欢动漫的人都知道这本杂志的作者,包括大暮维人、木城雪户等众多大师,我们都是看着他们的漫画长大的啊!一想到我的作品竟能和这些大师的作品发在同一本杂志上,我就觉得像在做梦。

《子不语》在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不可思议的诡异氛围,引人入胜的凄美幻想”,许多看过这部漫画的日本人这样评价。夏达的照片和作品被上百个网站争相转载,并在网络上成为最新的热门话题、漫画搜索的前三甲。在日本漫迷的强烈要求下,夏达随后前往日本举办签售会,原定1个小时的签售会,因为前来的漫迷太多,而延长至3个小时。生性腼腆的夏达被这样热烈的场面吓到,一直深埋着头签名。现场记者只能在她偶尔抬头递书给读者时,疯狂抓拍,密集的闪光导致她泪流不止,皮肤也过敏了。

日本之行让夏达此后对签售、拍照、媒体采访之类的活动退避三舍。她甚至在自己的博客里发文,请求自己的粉丝:不要传播我的照片,不要转发我的新闻,不要在我的名字前面加上“美少女”、“小萝莉”等形容词……她说:“对于喜欢、支持我的人,最好的感谢只能是努力奉献出更好的作品,对于我自己,只有在面对画纸时才会感到自在,除此之外的工作,比起画画来说都太累了。”

勤奋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迹3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的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勤奋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迹4

学习上不可俭省,不仅指在学习上舍得花钱,而且要让赚钱的机会为学习让路。

占据我开销一个大头的,是学习。

文化修养是我的一个软肋。出名后,我尝试过出演艺术电影,但不论评论还是票房,都很“毒药”。这在意料之中,因为我完全驾驭不了饰演的人物。稍微深层次一点的东西,我就承担不住。

我只能去多读书,去看朋友推荐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系列社科类书籍。这样的书枯燥且乏味,很难投入进去。我选择在更枯燥乏味的时候去看它们。比如无所事事地等人时、坐飞机时、参加商演等着上台时,以及泡在浴缸、坐在马桶上的时候。

把看书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慢慢静下心来了。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忙,忙得抽不出时间学习。但大半年之后,我用那些等人候机的无聊时间看完了《心理学与生活》、《博弈圣经》、《狂热分子》……一共16本很枯燥的书籍。

看完这些书,我并没有马上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我明白自己的学识在慢慢增长,看进去的这些东西会在大脑里找个地方潜伏下来,时刻准备对我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

我的英语也是个弱项。从中学起,我学的就是中国特色的哑巴英语,我能看,但不能听不能说。在参加亚洲音乐大奖颁奖典礼时,主持人说英语,我只能用普通话回应。

我掏了大价钱,还抽出两个月空闲,报了个全封闭住校式一对一外教班。我的外教是一个叫玛莎的爱丁堡女士,她跟我同吃同住同出同入,一起度过了这段时光。

这样的学习非常有效,从早上睁开眼那一刻起,耳边传来的就是地道的英式英语。我被迫在脑海里搜索那些差不多已被遗忘的单词,用它们加上手势,拼凑成玛莎能理解的句子。玛莎会把我想表达的内容转换成标准格式,再表达出来,我复述之后,才算过关。

那两个月,我怀疑我说梦话可能都是英国腔。但这一剂猛药疗效非常棒,我从哑巴英语变成了文盲英语——虽然很多单词不会拼写,但我可以自如地运用这些单词,完整流畅地表达意思。

因为英语轻松超越了六级水准,我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研究生。为了不影响学业,我推掉了不少片约、商演。

朋友问我把读书摆在第一位,是不是为了将来更有前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学费的支出和买卖货物略有不同。虽然我付出,但不知道能得到多少,这不单取决于老师的水平,也决定于我自己的状态。在某种情况下,它比买股票的风险还大。

旅游不可俭省,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变作井底之蛙。所以,必须到远方去。

占据我开销另一个大头的,是旅游。

我信奉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蝌蚪,长大了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自己的过错,只是自己的限制,但要想法弥补。所以,做学生时,我就很喜欢旅游。我不跟着旅行社走,我会挑一个想去的地方,然后在那住上几天。

我大一那年暑假去的是厦门,住在鼓浪屿一个家庭旅馆里。我在那住了4天,饿了就去吃街边的肉粽、沙茶面、鱼丸,闷了就在岛上信马由缰地瞎走,偶尔去弹弹琴房里的老钢琴,喂喂水池里的锦鲤,到了晚上11点自然犯困去睡觉,早上7点在鸟叫中醒来。

大二暑假我去的是岳阳,在岳阳楼附近一家小旅馆住着。旅馆有那种复古的镂空木雕花窗,推开,对面就是矮矮的岳阳楼,视线再放远一点,就是烟波飘渺的洞庭湖。

这样放松的享受,出名之后就再也没了。为了能继续到远方去,我选择去国外。

我曾跟旅行团走了几个国家,发觉非常没意思。那些地方,似乎只是浮光掠影,除了照片能证明我曾经去过,没有别的印记留下。我决定按自己的步伐去旅游。

我花了一笔不菲的钱,买了一台迷你八语随身同声翻译机。只要设置好互译的语言种类,它就变成称职的翻译。

带着“翻译”,我去了意大利。在威尼斯大运河边的一家青年旅馆住了5天,那里每晚都有小夜曲的演唱会。晚上在圣马可广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悬着灯的就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小船“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只船停下,就可以欣赏有名的意大利歌剧了。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流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伴奏。唱完几曲之后,那船上就有人跨过来,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别的唱夜曲的船边去。

我兑换了一叠1000里拉一张的零钱,听一处就在收钱的帽子里塞一张。1000里拉折合人民币6元多的样子,一晚上挨个听过去,也花不了多少钱。

我以前来过威尼斯参加电影节,住在提前预定的星级酒店,也去过大剧院听正儿八经的歌剧。但我觉得,在剧院正襟危坐远没有坐着“刚朵拉”听一段换一个地方的感觉好。

我在慕尼黑的火车站吃了最正宗的熏猪脚,在瑞士坐了少女峰高山齿轮火车,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地里睡午觉……没有任何限制,觉得不好玩的地方一走而过,觉得值得品味的地方就停下来小住几日,趁兴而来,尽兴而归。

当我到处乱跑的爱好被人知道后,一本时尚杂志为我开了专栏。当我写了一篇爱琴海游记之后,在希腊政府邀请下,我成了希腊旅游形象大使。代言费并不多,但我特高兴。爱好为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从民间到官方。这种无心插柳的惊喜是很扎实的。

锻炼不可俭省,花出去的钱,给了我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的回报。

学习与旅游,一个脑力活儿一个体力活儿,要想坚持下去,好身体是必须的。我要说的第三件不可俭省之事,就是锻炼。

一直以来,我对身材都不甚满意。我试过很多塑身法,全是被动式的,效果只是失望。

我体质也很差。我喜欢打网球,但永远打不完一局,因为不大一会儿就接不上气,胸口好像有团火在烧。王励勤告诉我,锻炼这个活儿不能靠旁门左道的辅助设备,必须亲力亲为。

于是,我买回一台很上档次的跑步机。从最慢的2千米/小时速度档开始,隔几天加上500米。

第一次从跑步机上下来,狼狈不堪。第二天起床,觉得全身都被针在扎。咬着牙坚持下来,身体、心理就开始习惯这种运动方式。原来,身体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娇气,它的承受力是可以持续发掘的。之后,我去进行更有难度的锻炼,比如高温瑜伽、器材锻炼、跳操三个项目。

身材越来越曼妙时,一家美体公司邀请我担任形象代言人——这种得到赞赏的感觉很好,我的改变全被人看在了眼里。

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越来越棒。花出去的这些钱,让我掏得舒服,因为它们给了我物有所值的回报:我拿到了硕士学位,差不多走遍了想去的国家,身体越来越好,谈吐越来越棒,不再有被淘汰的危机感……我就像一枚时刻保持电量全满的电池,随时都可以释放出蓄势待发的能量。

平心而论,我挺喜欢俭省,觉得俭省是偷懒人的好伴侣——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最小的花费直抵目标。但是,在学习、旅游、锻炼上,我永远不会俭省,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收获。

勤奋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迹5

对于每一个智商能与“神童”这两个字匹配的小孩来说,童年似乎都结束得太早了。他们过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许和异样的眼光,而长大后却始终无法进入正常的社会秩序。

张亚勤的人生轨迹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岁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

1 自由自在的“神童”

1978年,只有12岁的太原少年张亚勤成了大学生。那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在国人的记忆里,除了高考恢复这个大事件之外,最冲击人眼球的事件就是“神童”,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班。当年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有30多个学生,从12岁到15岁,来自全国各地。

有一天,一个作家要采访这群“神童”,看到张亚勤沉默寡言,便叫他一起去散步。作家说:“知道吗?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础还很差。”张亚勤争辩道:“我是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来的。”随后作家说:“可是,你才刚刚开始,究竟能不能成功,还要看你以后的路怎么走。”这促使张亚勤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在对媒体回忆时说:“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

而当张亚勤的一些同学在“神童”的光环里纠结、在与导师的紧张关系里找不到定位时,张亚勤成了“神童”背后的隐形人,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调皮、捣蛋。

2 智力超常却毫无优越感的孩子

张亚勤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通讯方面的。有一次他读到了一篇文章,非常困惑,于是给通讯领域的学术权威皮克·霍兹写信。

张亚勤没有收到回信。但两个月后,霍兹来科大讲学,他记得张亚勤的那封信,两人相谈甚欢。回到美国后,霍兹问张亚勤是否愿意到美国来上学——给他奖学金。于是,一封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函发到了张亚勤手里。

1989年,23岁的张亚勤博士毕业,他递交了华盛顿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个满分的博士论文。在老师的推荐下,他来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在接下来5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讯研究领域,成为这个行业最为出类拔萃的专家之一。

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这是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高的学术荣誉,他成了这个协会100年来获此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时曾给他写信,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和比克·赫尔茨都曾由衷赞叹:“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

这段辉煌的经历,在张亚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满了温馨的暖色调。而真正的事实是,当我们把一个人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似乎才能窥见更多的颜色。

在人际交往上,张亚勤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相处得很好。作为一个“神童”,他与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早熟的孩子。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岁以前就形成了,我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有三分之一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后面的一些经历,大学之后对于人性格的影响就不是很重要了。”张亚勤这样对笔者说。

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文_革开始,随后一年,父亲遭受迫害。记忆里,关于父亲有两个面画:一个是父亲莫名其妙地从家中不见了;另一个是5岁的时候,家中愁云惨淡,他知道父亲过世了。“我在妈妈跟前撒娇的时光结束得特别早。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晋南一个小城的外婆家里度过的。”

张亚勤的妈妈和继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运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在童年的无数次旅行中,有一次记忆非常深刻的旅行,母亲写信让亲戚去接他,但亲戚没有收到信。“走的是山路,还下雨,走了一天,而且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知道大致的方向,就一路走一路问。”多年后,在最困难的时候,张亚勤的脑子里总会浮现出那幅阴雨中独行的画面。

每次走进一座城市,他都会住在亲戚家。那时候的张亚勤,已经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绝对不任性,努力表现自己好的一面,尽力去理解大人们的想法。“寄人篱下,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但这对人的性格培养是有好处的。”他日后如此叙述自己的童年,在他看来,人应该把自己放在更合适的位置上,因为不可能一辈子都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可能永远被放在众星捧月的位置上。

这个毫无优越感的孩子智力超常,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小学,用一年半读完初中,又用一年读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毕业了。这一年,他才12岁。

高智商给张亚勤带来了荣誉,有一次,他看到了“掀起学习张亚勤的热潮”,他把看到的这个标语告诉妈妈,母亲淡淡地对他说:“你没有什么好让人家学习的,你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自从他考上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公布后,各路媒体都想采访这个太原“神童”,但母亲一一谢绝。

去年,少年班的同学30年后再聚会,张亚勤因为时间冲突,没去成。他对笔者坦承,他不喜欢那样的场合。谈及人生需要回避掉什么问题时,张亚勤认为:“历史是因果,发生就发生了,有些东西我觉得不要去回忆它。”

3 他就是微软的软实力

1998年,在接到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的电话后,张亚勤思考了5分钟,就决定成为这个研发中心的一员,任首席科学家。

李开复得到张亚勤加盟的消息后,表示了他对张亚勤的赞赏:“说实话,他的能力,远超过当时的职位,当院长都是屈才了。”前微软、思科的中国区总裁杜家滨对张亚勤的评价也极高“他是我见过对科技最热情的研发人才。”

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