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

| 吴泽

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篇1】

10月29日,顾方舟雕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和顾方舟的女儿顾晓曼共同为雕像揭幕。一位被称为“糖丸爷爷”的科学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重“回”协和。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妻子李以莞替他领回了勋章和证书。

顾方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著名的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医学教育家。他在中国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研制出首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2岁。

走活疫苗技术路线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多地流行。

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带领研究小组调查了部分地区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标本后,从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且成功定型。这是我国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证明了Ⅰ型为主的脊灰流行,为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1959年,顾方舟前往苏联考察脊灰疫苗情况时发现,“死”“活”疫苗两派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死疫苗安全、低效且价格昂贵;活疫苗便宜、高效,但安全性还需要研究。中国究竟选择哪一条技术路线,没有人能解答。

顾方舟充分考虑国情国力,果断提出建议:我国要走活疫苗路线。1959年12月经原卫生部批准,我国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早在1958年,我国就决定在云南昆明郊区建立猿猴实验站。1959年1月,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此作为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1964年,顾方舟举家迁居昆明。他下定决心,就在昆明扎下去,为这个事业干一辈子。顾方舟曾回忆:“那时候我们没有房子,住都没地方住,真是太艰苦了,可是大家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勒紧了裤带,咬紧了牙关干。”

自己先试用疫苗

顾方舟制订了两步研究计划: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在动物试验通过后,进入了更为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然而,谁来第一个做人体试验呢?

顾方舟决定,自己先试用疫苗。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他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后,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然而,顾方舟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难题:大多数成人本身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到哪里寻找学龄前儿童呢?谁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呢?

“我是组长,我带头。”顾方舟抱来他当时唯一的孩子。“我们家小东不到1岁,符合条件算一个,你们还有谁愿意参加?”后来,实验室同事的五六个孩子都参加了这个试验,人数很快就凑齐了。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Ⅰ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1960年,2000人份疫苗在北京投放。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有效。随后,顾方舟将受测人群从2000人扩大到450万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等大城市展开了Ⅲ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

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很快遏制了疾病蔓延的形势。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从液体疫苗到糖丸

面对逐渐好转的疫情,顾方舟丝毫没有松懈。当时,液体减毒活疫苗需要低温保存运输,不利于大规模推广。服用时,小孩还不愿意吃。

怎样才能制造出既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顾方舟突发灵感: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固体糖丸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糖丸疫苗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了活疫苗效力的前提下,大大延长了保存期。

随着糖丸疫苗大规模生产,我国进入全面控制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历史阶段。1975年,顾方舟团队又开始研制三价混合型糖丸疫苗。1985年,终于探索出了最佳配比方案,三价糖丸疫苗研制成功。1986年,三价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使用,为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了有力武器。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原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名,标志着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顾方舟一路艰辛跋涉,从未居功自傲。在顾方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门口悬挂着一副挽联:“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这是顾方舟一生的写照。

一颗小小的糖丸,护佑着亿万儿童的健康。顾方舟穷毕生之力,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在我国公共卫生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篇2】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在小时候都吃过一种甜丝丝的,奶白色的圆形糖丸。每当我们生病去医院打针,那里的护士姐姐总会给我们递上一颗糖丸,让我们含到嘴里。吃下这颗糖丸之后,无论打得针有多么疼,我们都可以坚持下去。

这颗小小的糖丸可不是普通的糖果,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疫苗,能够帮助我们预防脊髓灰质炎。

建国初期,我国在各方面都百废待兴,国家的医疗水平也是十分落后。而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各个地区都爆发了脊髓灰质炎疾病,这个疾病也是我们大家通俗来说的小儿麻痹症,在这个可怕疾病的侵蚀下,有许多儿童瘫痪,甚至有不少的孩子失去了生命。看着这一朵朵尚未绽放的花骨朵早早凋零,人们不感到心痛。

而就在这个时候,顾方舟坚定地站了出来,他带领着旗下团队,日以继夜地攻克医学难题,最终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这个疫苗并不是大家常见的注射疫苗,而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熟悉的糖丸。

顾方舟先生就这样凭借着自己和团队的力量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他为了研究出疫苗付出了全部心血,甚至瞒着妻子,让自己的儿子来试验疫苗。顾方舟是怎样突破重重困境险阻成功研制出疫苗的呢?在研制疫苗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926年顾方舟在上海出生,之后举家来到了宁波,并在这里长大成人。在顾方舟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幸离开人世了,家里就只留下了母亲来辛苦地拉扯着孩子长大,当时他们的生存环境极其困苦。

母亲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只能只身前往杭州去学习现代助产技术,直到1934年,学习毕业之后,她才带着顾方舟来到了天津。母亲凭借自己的这一门技术,在英租界挂起牌子进行营业,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助产士。

顾方舟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热情的人,很有责任心,邻居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非常热心地去主动帮忙。年幼的顾方舟就这样在母亲工作生活的耳濡目染下,对医学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最终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医学事业当中。

1994年顾方舟凭借着相当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的医学院。在大学里,顾方舟极其刻苦地学习,毕业之后获得了去往苏联进行留学的资格。到达苏联之后,顾方舟跟随着当时著名的病毒专家列夫科维奇教授进行学习研究,对疫苗学和疫苗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认识。

几年之后,顾方舟就凭借着极其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了,他成功拿到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的学位,并且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顾方舟被分配到了流行病研究所工作。在当时那个时代,我们国家的医疗行业和医学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十分落后。

当时国家新生儿的死亡率极高,平均每5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会在出生后夭折,然而就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传染病全国性爆发了,婴儿的死亡率再一次直线上升。

而在一开始,家长们对这个流行病并不在意,因为孩子们的症状,就是反复地发烧、喉咙痛、流鼻涕,这些与普通的感冒表现非常相近,所以有没有被引起重视。

但没想到的是,孩子们上面那些症状消失之后,身上却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孩子们肢体发生大角度弯曲,甚至瘫痪死亡的人数也大幅增加。家长们直到现在才意识到,这并不是普通的感冒,而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流行病。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大家才知道孩子们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小儿麻痹症。这种疾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它主要会造成脊髓和呼吸受到损害,并且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相当快。

这类疾病大部分都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们患病之后,很大的一部分都能够自我疗愈,但自愈之后会留下相当严重的后遗症,比如肌肉萎缩、畸形,甚至是终生残疾。

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我们国家大爆发,仅仅部分地区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了500人。病毒的传播速度很快,没用多长时间就从最开始的东南沿海城市扩张到了中西部地区,一时之间蔓延了大半个中国。如果这时再不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个可怕的疾病可能会席卷全国,造成不堪想象的严重后果。

危急关头中,31岁的顾方舟被临危受命,开始带领着团队投入了疫苗的研发当中。他们在不同地区儿童的粪便中,成功地提取出了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虽然病毒已经成功提出,但是疫苗的研发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当时我国的科研环境十分有限,所以顾方舟就再一次被派往苏联进行学习了。

那时候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亲密,顾方舟来到苏联学习之后,也并没有受到什么重视,只是被分配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疫苗研究机构中。就是在这里,顾方舟了解到了当时世界上已经有两种针对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了,这两种分别是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分别由美国和苏联研发。

灭活疫苗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彻底消灭,注射到儿童的身体里,使其产生抗原,这种疫苗是没有致病性的,但是一共有三支,每一支的价格都在10美元左右。

减毒疫苗俗称为活疫苗,它由人工的方法让病毒失去致命伤害,但是仍然是携带着病毒的,因此哪怕是注射这款疫苗,虽然导致死亡的概率大大下降,但是得上小儿麻痹症的几率依然很大。

在当时中国和美国、苏联的关系都不怎么样,所以根本不能去指望他们来对中国进行什么援助。顾方舟自己翻查大量的资料,并且认真地对比这两种疫苗的优劣之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减毒疫苗。

这一疫苗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还能够更高效地预防这一疾病的后续传播。顾方舟和研发团队确定好研究方向之后就回到了国内,他们来到云南,建立起了疫苗生产基地,并且全身心地投入了疫苗的研发当中。

当时中国的经济条件很是落后,只是批给了顾方舟团队一块空地,因此顾方舟只得带着团队的其他人员自行搭建实验室和员工居住的宿舍。虽然当时的生活以及研发条件十分艰苦落后,但是顾方舟依然保留很强的信心,他发誓一定要攻克脊髓灰质炎的医疗难题,并且解决掉影响上亿儿童健康的问题。

顾方舟的决心天可怜见,他甚至将自己的妻儿都接来了云南昆明,让他们加入了本地的户口,发誓如果研制不出疫苗就绝对不会离开这片土地。

终于,团队的努力付出获得了回报,他们研制出了第1批脊髓灰质炎疫苗。一开始他们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实验的动物是猕猴,疫苗注射后很长一段时间,猴子身上都没有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

之后就要进行人体实验了,此时的疫苗刚研制成功,在人体上实验毕竟会有巨大的风险,如果试验失败,最好的结果是留下后遗症,而最坏的结果则是失去生命,这么大的风险该由谁来承担呢?

此时,顾方舟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自己研发出的疫苗,如果自己都不敢尝试的话,那怎么能让成千上万个孩子来使用呢!”他说完就将手中的疫苗一饮而下。

团队的其他研发人员在顾方舟的带领以及感动下也是毅然决然地喝下了疫苗,之后就要等待实验结果了。一个星期之后,喝下疫苗的科研人员们身体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反应,此次疫苗的研发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但是顾方舟的团队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疫苗在成年人身上试验成功,但并不代表着在儿童身上也同样会成功。因为成年人有着更强壮的免疫系统,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衡疫苗,而孩子们免疫力弱,就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所以他们必须要在孩子身上进一步进行实验,可是这么大的风险,谁敢让自家的孩子来承担呢?此时,顾方舟再一次站了出来,他偷偷地瞒着自己的妻子,并且决定让自己刚刚满月的儿子来进行试验。

在给孩子注射疫苗之后的这一周,顾方舟每一天都提心吊胆,怕孩子因为自己的实验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他无时无刻不观察着孩子有没有不良反应。好在一周之后,孩子一切正常,疫苗的研制也是正式成功了。

1960~1961, 这一年期间,我国大概有450万的儿童都服用了疫苗,而通过实验结果来看,这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可以达到93%,它的成功率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当然它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不容易储存。

疫苗必须在低温下进行保存,不然很快就会失去活性,但当时只有一二线城市的防疫站才会有专门的冷库,像偏远地区或者并没有这么先进的城市就无法送达。并且这时的疫苗为口服液,家长们必须要把它们都放在食物上,让孩子们喝下,但是它的味道并不怎么样,所以孩子们很多都喝不下去,这也大大降低了防疫疾病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顾方舟和他的团队再一次展开了研发,并且在一年之后研制出了改良之后的疫苗,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糖丸。

糖丸的口味极好,与糖果的口感十分相像,孩子们都喜欢吃,并且它为固体形态,不会受到气温的影响,运输起来也很是方便,能够进行长时间的储存。从此以后,糖丸就走进了无数家庭当中,并且成为了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2000年,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在卫生部签字,并且正式宣布中国已经完全消灭了脊髓灰质炎,而拯救了13亿中国儿童的糖丸也就此完成了它的伟大使命。

2019年顾方舟先生在北京去世了,此时他享年92岁。临别之际,他仍然记挂着中国成千上万个儿童,希望他们能够快快长大,报效祖国。回看顾方舟的一生,都是在与脊髓灰质炎进行斗争,并且将全身的心血都投入到了孩子们的健康身上,“国士无双”四个字,顾方舟先生也绝对担当得起。

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篇3】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自己刚刚记事的年纪,父母曾经给过我们一个白色的小球球,“我大宝贝最近表现得不错,很听话,这是奖励你的糖豆,吃了吧。”

当年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连哄带骗的让我吃下了这个小球球,只记得当时嘴里感觉甜甜的,还没等细细品尝就被父母逼着喝下一杯水冲了下去。

年龄稍微大一点了,才知道这个小球球通常被称为“糖丸”,据说吃了之后就不会得某种病了,具体是什么病当时也没记下,年龄稍大点的哥哥姐姐经常说:“吃了之后你就不会变成傻子了。”

等自己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我再去了解“糖丸”时, 才被它背后的故事所感动。小小的“糖丸”,拯救了亿万个新生儿童。

而“糖丸”的发明者顾方舟的事迹更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儿时遭遇造就了学医的信念

1926年的一天,在上海附近的方桥镇,顾国光家里喜气洋洋,因为老顾家今天又增添人口了,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名叫顾方乔,母亲周瑶琴心想,“乔”下应该有“舟”,所以给新生儿取名为顾方舟。

顾国光是一个船务公司的职员,周瑶琴是一位老师,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顾方舟的家庭条件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虽说不算什么大富大贵,但是衣食无忧,可谓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是顾方舟仅仅5岁的时候,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顾国光毕竟是在船务公司工作,接触的人员比较复杂,不幸的是,他感染上的一种传染病。

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很差,母亲周瑶琴为了将自己的丈夫从鬼门关里拉出来,不惜辞去了体面的工作,一门心思照顾卧病在床的顾国光。

为了看病,花光了夫妻二人多年来攒下的积蓄,但是还是没能帮助顾国光战胜病魔。家里从此失去了顶梁柱,只靠周瑶琴一人苦苦支撑。

但是一个妇女,毕竟能力有限,再怎么努力也不足以维持整个家庭的开销,况且两个儿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正面临着数额不小的学费。

周瑶琴曾经当过老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辛苦无所谓,一定要让孩子上学。于是远赴杭州,学习刚刚兴起的现代助产技术。从此转行,成为了一名助产师,收入还算可以。

但是代价是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顾方舟从小就由外婆负责抚养。父亲的去世直接影响的当时的家庭,顾方舟也在年幼时期就认识到了传染病有多么的可怕,从此便励志当一名医生,靠自己的双手拯救遭受疾病侵害的家庭。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顾方舟经常跟随老师去前线救治受伤的中国军人,在实践中他医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有一次,顾方舟去一个矿场调研,顺便给生病的矿工治疗。当时矿场内的条件极差,矿工们吃饭的区域到处都是苍蝇,饮用水也漂浮着各种杂质。这就导致矿场内病毒肆虐,传染病频发。

顾方舟回想自己的经历,更加同情被传染病折磨的矿工,更加坚定了自己与传染病做斗争的信念。亲眼目睹了矿工的生活之后,顾方舟深刻地体会到了资产阶级对工农阶级的压迫,他开始越来越相信共产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于是他在194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凭借顾方舟的医术水平,完全可以去待遇更好的大医院,但是他却主动要求分配到大连的一个卫生所,从此便专注于传染病的研究。最一开始,顾方舟主要研究方向是痢疾,在当时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传染病。

朝鲜战争爆发后,顾方舟请命前往朝鲜,救助受伤的志愿军战士,他冒着生命危险游走于各个野战医院,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救治了无数战士,还拿到了不少研究数据,这对他后来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时的美军为了扭转战战场局势,曾经有过在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的计划。

当时我国在抗日战争中就吃过日军细菌战的亏,新中国刚刚成立,应对细菌战的能力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国当时派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医生到苏联进行学习。

顾方舟很荣幸地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这一去就是四年,异国他乡的生活让顾方舟非常不适应,尤其是语言的障碍,使他在学习上倍感压力。

面对这个障碍,顾方舟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的和当地人沟通,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熟练的掌握了俄语,还通过自学,粗略掌握了日语和法语。

在苏联学习的日子里,顾方舟非常充实,每一分钟都恨不得当成两分钟来用。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几乎每天他都是实验室里来的最早的,走的最晚的。

学成归国后,顾方舟在北京一个流行病研究所工作,也就是这个研究所,成就了他一生科研事业的辉煌。

临危受命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江苏南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一般都是七岁以下的儿童,患病的孩子一般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最开始家长都是当做普通发烧来处理的,但是很快发现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不同于感冒,它不传大人,专挑抵抗力薄弱的孩子。

但是常规的退烧药并不管用,而且患病儿童开始出现四肢酸痛的症状,有的孩子甚至都不能站立,这就是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当时我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

由于大家对这种病并不了解所以导致病毒传播得很快,但是凭借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拿这种病毒毫无办法。

当时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家长甚至都不让孩子去上学了生怕被病毒感染。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病毒的漫延,发病人数依然在增多。

看着医院里的家长撕心裂肺的哭喊,顾方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顾方舟走街串巷,与同事们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

最后顾方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交给中央。报告中指出,此类病毒一般通过唾液、粪便等多种途径传播。这种病毒会入侵孩子的大脑,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孩子的抵抗力薄弱,如果被感染,非死即残。

根据当时其他国家的经验,预防这种疾病的最好办法就是注射疫苗,当时美苏两国都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中央马上派出了包括顾方舟在内的学习小组,前往苏联进行学习。1959年,顾方舟来到了苏联,他发现疫苗分为“死”、“活”两种,“死”疫苗安全,但是低效,可以直接生产,但是中国目前还不具备生产的能力,只能依赖进,并且价格昂贵。当时进口的疫苗需要打3针,每一针五美元,但是以当时中国国民的生产力,15美元不是个小数,大部分家庭都负担不起。

而“活”疫苗的成本仅为“死”疫苗的千分之一,而且更高效,最重要的是“活”疫苗能够让人体产生免疫抗体,可以从根本上预防脊髓灰质炎。但是必须要克服安全性这一难关。

顾方舟深刻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而且当时还非常贫穷,“死”疫苗这条路线明显是不现实的,而且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最终,顾方舟上报卫生部,称“活”疫苗更适合中国。1959年末,经过卫生部的批准,我国采用“活”疫苗,并成立了脊髓灰质炎研究小组,由顾方舟担任组长。

早在1958年,我国就曾经为了对抗脊髓灰质炎做出过努力,决定在云南昆明的郊外建立一座猿猴试验站,从事病毒的研究。

后来猿猴试验站改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并打算将其建立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生产基地。

1964年,顾方舟为了科学研究,全家都从北京搬到了昆明,并且他决定在昆明扎根,为了疫苗的研究干一辈子。

刚到昆明时,顾方舟一家连个住处都没有,只能暂时租了一处面积不大的房子,一家人省吃俭用的过日子,生活条件与北京相比差远了。

从此顾方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很多时候为了一个实验数据,顾方舟不惜重复一个试验十几次,只求得到准确的结果。实验室的灯经常到后半夜还亮着。

周总理在访问缅甸的时候路过昆明,视察了试验基地。顾方舟自信地向周总理说:“只要疫苗顺利投入使用,中国就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

“那你们不就失业了嘛。”周总理风趣地说,顾方舟哪里有时间思考这些,一想到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孩子,他就恨不得马上能够研制出疫苗,全国进行普及。

用自己的儿子做实验

最一开始,顾方舟的团队是用动物进行试验,随着疫苗样本的不断完善,动物试验已经基本都能通过,而且接种疫苗的动物没有任何不良症状。

但是毕竟人和动物的生理结构不同,接下来就要面临着更为困难人体试验了。这是活性疫苗,如果自己的试验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谁来第一个当这个“小白鼠”呢?

“还是让我先来吧,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妻子和孩子就托付给诸位了。”顾方舟对着实验室里的青年才俊们说道,小年轻们纷纷表示疫苗的研究还需要顾方舟,自己愿意为了疫苗事业而献身,但是顾方舟谢绝了这份好意,还说自己是科研组的负责人,就是要身先士卒,年轻人未来的路还长。

之后顾方舟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了,顾方舟并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大家纷纷开始鼓掌庆祝试验的阶段性胜利。

但是目前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脊髓灰质炎的发病人群是孩子,疫苗针对的也是孩子,会不会这个疫苗成年人服用了没什么事,孩子服用了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面对这个问题,顾方舟在社会上广泛征集志愿者,虽说全国人民都希望中国早日研制出疫苗, 但是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掌上明珠”,谁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志愿者呢?

志愿者征集活动还没开始就结束了,顾方舟只好想别的办法。

一天夜里,趁着自己妻子睡着,顾方舟来到了自己一岁多的儿子的屋里,他在儿子的床前站了很久,缓缓地拿出一个小药瓶,盖子打开后,将里面的不明液体倒入了儿子的嘴里。

可能是因为疫苗样品略带苦味,儿子被弄醒,爆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哭声马上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妻子,妻子闻声赶来,看见桌上的小药瓶,马上意识到了发生了什么。

妻子发了疯似的想要抢回孩子:“他是你的亲生儿子,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孩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你赶快把孩子给我!”

“我研制出来的疫苗,如果自己孩子都不敢给用,那怎么好意思拿给百姓们的孩子用呢?成千上万个孩子还在被疾病折磨呢!”

顾方舟眼含泪水,他知道作为一个父亲,这种行为对不起儿子,但是他心里清楚,亿万个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他们对疫苗都翘首以盼。他紧紧地抱着儿子,假如儿子身体有不适,他将会第一时间带着儿子去医院,任凭妻子瘫坐在一边,失声痛哭。

不过幸运的是,顾方舟的儿子并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而且一周之内,儿子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吃的饱,睡的香。夫妻二人这才松了一口气,顾方舟对此非常高兴,孩子平安无事,这也就预示着这次疫苗成功了。

顾方舟给自己儿子接种了疫苗的消息马上传了出去,由于顾方舟的带头作用,实验室的同事们也纷纷提出让自己孩子进一步试验疫苗。

最终这些孩子没有一人有不良反应,志愿者的征集活动也再次启动,这次顾方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于是我国量产了第一批脊髓灰质炎疫苗。从效果来看,疫苗的效果非常好,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小小的“糖丸”拯救了千万个家庭

顾方舟最开始研制的疫苗呈液体状,疫苗不仅给运输造成了不便,而且保质期极短,好多偏远地区,本来交通就不怎么方便,等这些疫苗送到老百姓手里,早就已经失效了。

最重要的是,疫苗的味道比较苦,孩子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这种疫苗非常抗拒。每当服用疫苗时,孩子们的父母都会生拉硬拽,好不容易将溶液倒进嘴里,结果被孩子一口吐出。

对此,顾方舟感到非常苦恼,在一个节日中,他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分抢果盘里的糖果,于是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果一样的东西。

经过顾方舟的努力,疫苗被制成了圆球状的固体,为了更能让孩子接受,还在圆球的外表裹上了一层糖衣,“糖丸 ”这种造福千秋的伟大成果应运而生。

“糖丸”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孩子的服用问题,还解决了保质期和运输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三得。

国家马上开始量产这种“糖丸”疫苗,并且在全国进行推广,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马上得到了控制。但是顾方舟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深入研究脊髓灰质炎,力求彻底消灭这一疾病。

从1981年开始,顾方舟开始着手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单克隆技术,并成功研制出试剂盒,先后建立三个血清型单抗。

之后我国便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行动,经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94年9月,我国在湖北发现了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患者,从此以后,在我国境内再也没有发现这种疾病。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后宣布,中国成为了“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顾方舟作为代表并签字。

回顾顾方舟的一生,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与脊髓灰质炎的斗争。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小孩不再饱受小儿麻痹症的迫害,小小的“糖丸”拯救了无数个家庭。2019年,顾方舟走完了他伟大的一生,享年92岁。

人们大多数都对“糖丸”非常熟悉,但是却从未听说过顾方舟这个名字,回想当时他给自己儿子喝下疫苗样品之前,作了多少心理斗争。

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篇4】

他是著名的病毒学家,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协和医学院的顾方舟,是医科院的顾方舟,是国家的顾方舟,是人类的顾方舟。他的功劳和成就,确实可谓功在当代,泽被子孙他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学习助产,后来乂拖家带口移居天津,挂牌营业成为助产士。顾老说:“我学医是母亲的心愿。母亲常说,当医生是人家求你来治病,你不要去求人家。”他成长于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目睹了老百姓因为工作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而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死亡。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他无法独善其身、安静地学习。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当一名医生,转而进行病毒学研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他认为,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却可以让千百万人受益。

20世纪50年代手机版,有一种病在国内流行很厉害,这就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它可能引起轻重不等的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这种病多发于七岁以下的儿童,有些孩子可能因此手不能动了,有些可能不会走路了,最严重的是没办法自主呼吸,而且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顾老记得,有个家长背着瘫痪的孩子过来找他说:“顾大夫,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他以后还得走路,参加国家建设呢。”他当时只能遗憾地回答:“太抱歉了,我们对这个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到医院去整形、矫正,恢复部分功能,要让他完全恢复到正常不可能。”他看到那个家长的眼神马上黯淡了下来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硏究所在昆明郊区初建,进行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硏究和生产。那时候的昆明还没有通火车,物资供应困难,尤其是研究所驻地花红洞,还是一片荒芜。1964年,作为主事者之一,顾方舟举家迁居昆明,其中包括他的妻子、两个儿子和他的老母亲。那时候他就下定了决心,就在昆明扎下去,为这个事业干一辈子。我觉得这是他们那代人身上的特质-一为了国家需要,不计个人得失。经过40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他率领团队硏制的糖丸活疫苗在全国推广得到应用,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对顾老的访谈是在2015年结束的,在访谈最后,他还满心忧虑。1959年,顾老一行人去苏联考察学习脊灰疫苗的情况时,“死”“活”疫苗两派各持已见,争执不下,入党申请书我国选择哪一种是对的,没有人能解答。顾老充分考虑到本国国情一一经济实力弱、人口众多、防疫人员有限,他向国家建议了活疫苗的技术路线,最终被采纳。事实证明,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因为脊髓灰质炎尚未在全世界消灭,所以我国仍需继续免疫。但是服用脊灰活疫苗,仍有两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孩子会因自身免疫缺陷而生病。两百万分之一,听起来概率好像很小了,但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碰上这样的不幸?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决议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将1剂次脊灰灭活疫苗和3剂次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又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因服用活疫苗致病的概率。

虽然顾老已经逝去,他们那一代人的奋斗也正在成为历史。我想的是,不再使用活疫苗后,新出生的孩子们不会知道糖丸是什么;再以后,在全世界消灭了这个病以后,人们会好奇脊灰是什么病,真有那么可怕吗?可是如果当时国家没使用活疫苗,没有推行对应的免疫策略,这种病又怎么能这么快成为历史?所有吃糖丸长大的孩子,都应该感谢顾老和他的同事,感谢他们让我们远离这种可怕的疾病;未来的孩子,也应该感谢顾老等几代人的努力,是他们,让种疾病成为历史。

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篇5】

上个世纪50年代,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多地蔓延,这种病能让患儿在一夜之间腿脚不能动弹,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高达27.7%。这就是俗称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

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成为脊髓灰质炎研究组组长。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对小儿麻痹症一无所知,任务重时间紧迫,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苏联考察的火车。

在苏联的会议上,顾方舟认为研制并改善活疫苗,更适合中国当下国情。他向在苏联的导师寻求到一些活疫苗原液后,即刻率领小组成员返回祖国,开展活疫苗研究。

活疫苗需要大量动物的组织进行培养,他们便前往四季如春的云南,在人际罕至的山林里,建起了昆明生物研究所。经过数年不舍昼夜的试验,活疫苗的问题被一一攻克。

为了确定疫苗的安全性,顾方舟瞒着妻子,给不到一岁的儿子喂下了一份疫苗试剂。为了全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他置自己的孩子于危险中。为了方便疫苗的储藏和运输,顾方舟又将疫苗做成了“糖丸”,至此,陪伴了数代中国人的“糖丸”诞生了。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这也宣告脊髓灰质炎在中国彻底消灭了。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在北京逝世。

“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工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篇6】

顾方舟1926年出生在浙江宁波,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学习助产,后来又拖家带口移居天津,挂牌营业成为助产士。受母亲的影响,1944年顾方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在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当时,中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17%到20%,农村人平均寿命只有33岁,每年因为卫生常识缺乏而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目睹这一情景,大学毕业后,顾方舟放弃当一名医生,转而进行病毒学研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选派375位青年前往苏联留学,其中医学生30人,当时在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研究工作顾方舟是其中之一。经过4年多的学习,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顾方舟被国家派往北京昌平的流行病研究所,主攻脑炎的研究。

临危受命 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工作

1955年,江苏南通爆发了一场奇怪的疫情。整个城市,总共有1680人不幸感染,感染者大部分是儿童,其中446人死亡。他们共同的症状是:瘫痪。疫情发展得很快,从南通到青岛、上海、南宁、济宁等大大小小的许多城市,纷纷告急。一时间,恐慌情绪在蔓延,人人谈之色变,许多家庭终日闭门谢客。这个疾病,学名叫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情发生后,顾方舟和夫人李以莞一起到达江苏南通。之后,顾方舟被国家指定专门研究这种可怕的疾病。

埋头深山 克服困难 建立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因为疫苗的生产和鉴定过程要在猴子身上进行动物试验,卫生部在云南昆明建立了猿猴实验站。1959年,卫生部批准筹建的实验站改成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作为脊灰疫苗生产基地。1960年,顾方舟带着人来到昆明,但是,这里除了猿猴基地的猴舍外,连供人居住的房子都没有。再加上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很多科研人员觉得搞疫苗研究没有希望。但到达这里的第二天,顾方舟就带着人开始建造实验室。

面对未知的风险 他以身试药 以子试药

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第一批生产的疫苗在猴子身上通过了动物试验。动物试验好解决,关键是如何做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期,从少数人受试,逐渐扩大到更大的人群。由于找不到人来进行真正的临床试验,活疫苗的安全性在国际上一直饱受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顾方舟带头第一个喝下了一瓶疫苗溶液,以身试药。在他的带动下,同事们也都服了疫苗溶液。一周之后,他和同事们各项体征指标完全正常。因为疫苗主要是给幼儿使用的,成年人可以抵抗疫苗的毒性,并不代表幼儿可以。这就需要找十个一岁左右的健康幼儿进行试验。上哪里找这么多幼儿进行试验呢?顾方舟首先想到了自己不满一岁的儿子。

在顾方舟的带动下,其他同事的适龄孩子也都服用了疫苗参与试验。十天的试验期过后,孩子们安然无恙。这一结果也让所有人都放下了内心的愧疚和担忧,一向坚强的顾方舟甚至和同事们抱在一起流下了眼泪。此后,他们又在北京进行了2000名适龄儿童的二期试验。顺利通过后,他们又在全国十个城市进行了450万名适龄儿童的第三期临床试验,也顺利通过。

从液体疫苗到固体糖丸 他让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疫苗需要冷藏保存,否则会失去活性,但当时只有大城市的防疫站才有冷藏条件,一般的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没法送达。而且疫苗是液体,运输不易,使用前还得稀释,很不方便。带着这样的问题,顾方舟和研究团队一起在1962年成功改进剂型,将脊灰疫苗做成一枚枚固体糖丸。这种剂型的改进,是中国消灭脊灰之路的独特创举。自此之后,糖丸疫苗陪伴了几代中国人。

2000年7月21日,74岁的顾方舟在卫生部举行的“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庄严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中国正式成为消灭“脊灰”的国家,这也是人类继消灭天花之后的又一项伟大成就。

为一大事来 鞠躬尽瘁 做一大事去 泽被子孙

1985年,顾方舟开始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从事行政工作之后,他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院校在食管癌、肝癌、肺癌等重大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4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还坚持八年制医学精英教育,推行临床实习阶段“导师制”。实行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逝世,享年92岁,爱人李以莞给他的挽联上写的是:“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这是顾方舟一生的至真写照。

顾方舟事迹作文素材【篇7】

也许,许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但却对儿时吃过的白色小“糖丸”印象深刻。正是这样一粒粒不起眼的小“糖丸”,帮助中国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老人为之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

这位老人,就是“糖丸爷爷”,是病毒学家、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顾方舟。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生病的对象主要是7岁以下的儿童,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若病情严重,还会危及孩子生命。

时钟拨回到1955年,小儿麻痹症在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蔓延。疾病暴发之初,有家长背着孩子跑来找顾方舟,希望他能给孩子治病,顾方舟却束手无策……这件事一直影响着他。我国当时每年有一两千万名新生儿,他知道早一天研发出疫苗,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孩子的未来。

1957年,顾方舟正式开展脊髓灰质炎研究。从此,与脊髓灰质炎打交道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当时,国际上存在两种疫苗技术路线。一种是灭活疫苗,也称为死疫苗,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但要打三到四针,每针价格几十块钱;另一种是减毒活疫苗,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因刚刚发明,药效、不良反应等都是未知数。

深思熟虑后,顾方舟认为当时我国人口多、生产力欠发达,他认定,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就这样,顾方舟自己带人挖洞、建房,以他为组长的一支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在昆明远郊的山洞搭起了疫苗实验室。

疫苗在动物试验通过后,进入了更为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按照顾方舟设计的方案,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三期,其中,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

面对未知风险,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在经历吉凶难料的一周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但是,成人本身大多就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顾方舟遇到了新的难题。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妻子,给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实验室一些研究人员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了这次试验。经历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第一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

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在投放了疫苗的城市,脊髓灰质炎流行高峰逐渐变弱。

随着脊髓灰质炎疫情逐渐好转,顾方舟却在疫苗推广中发现新的问题:疫苗的储藏还有不小难度,而且孩子们都不喜欢打针吃药。

经过反复试验,顾方舟和团队把打针吃药“变”成了吃“糖丸”,同时糖丸剂型比液体保存期更长,保存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2021年10月29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前左),顾方舟之女顾晓曼共同为顾方舟院校长雕像揭幕。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举行,当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用40多年护佑中国儿童远离小儿麻痹症。

面对如此成就,这位老爷爷却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粒小小的“糖丸”。

4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