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者的事迹1000字左右
他们是伟大的英雄儿女,他们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们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他们为国捐躯、勇于献身,他们的名字被深深刻在历史长河中,被刻在人们心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爱国主义者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爱国主义者事迹篇1
1996年9月20日,一艘开往韩国的游轮上,金色的朝霞映红了一个中国小伙子刚毅的脸庞。他注视着脚下涌起的滚滚波涛,不禁思绪奔腾。
离开祖国的日子
1996年7月郭进东高中毕业后,父亲托人替他在天津市武清县化肥厂谋到一份工作。才上班两个月,这家化肥厂就因设备老化、管理不善被迫停产。紧接着,他母亲所在的城关镇地毯厂产品大量积压,工厂倒闭,面临下岗。家里一时断了经济来源。面对残疾的父亲、下岗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郭进东迫切希望挣钱养家糊口,也深刻地认识到工厂倒闭的原因和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重要性。
这年9月初,韩国一家公司在武清县招收中国员工。郭进东征得父母同意后,到县劳务输出部门报了名。当时,应聘者云集,差点挤破劳务输出部门的门槛。郭进东“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走进公司董事长的面试厅。一番你问我答后,董事长被郭进东机敏灵巧的答辩和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言行举止所打动,双方当场签定了合同书。不久,郭进东成了韩国江原道一家小提琴公司的一名中国打工仔。
初到异国他乡,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业街、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以及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令他耳目一新。他曾和同伴一起到汉城,去感受现代化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也曾凭海临风,享受都市人的浪漫。
由于公司突然中止培训计划,郭进东和同伴们不得不仓促上阵。因业务技术粗糙,生产出的小提琴合格率较低。少数韩国同事怪罪他们影响了生产进度使自己受到牵连。先是漠视,后是鄙视。为此,大家都很苦恼。
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困难,加重了中国小伙子们的思乡情绪。他们结伴到海边,眺望祖国的方向,回想亲人的嘱托,内心便升腾起一种不屈的精神:用精湛的技术,去赢得公司和韩国同行的尊重。
此后,中国员工成了公司里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一群。两个月后,中国员工生产出来的小提琴把把质量上乘,次次顺利过关。以郭进东为代表的中国员工纷纷成了硬梆梆的“技术能手”,令韩国同行刮目相看。。 1996年春节刚过,公哥通知凡去年全勤出工者,均可领取10万韩元的奖金。当郭进东他们欣然而去时,却被挡在门外,理由是奖金只发韩国员工。
半个月后的一天,郭进东的一个同伴由于加班过久,身体极度困乏,在成品车间搬运小提琴时,不留神脚下一滑,三把小提琴应声落地。一位姓金的韩国工头迅即赶来,破口大骂:“中国笨猪,中国笨猪,你们全都是中国笨猪……”任凭这名中国员工一再道歉,表示愿照价赔偿,韩国工头依旧大骂不止。骂声是那样的刺耳,那样的尖刻,让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不忍去听。在场的所有中国员工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据理力争。韩国工头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操起一根木棍砸了过来,造成这名中国员工右食指骨折。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韩国厂方不但没有追究肇事者责任。还扣发了那名中国员工当月的奖金,作为赔偿。
如果说人格上的委屈尚能忍受,但这种对祖国的侮辱谩骂,让郭进东和所有中国打工仔义愤填膺。这次他们不再象以往那样忍气吞声地沉默,而是联合起来,开始了捍卫祖国尊严的正义之举。
第二天一早,以郭进东为首的二十名中国员工一个不落地出现在董事长的办公室,强烈要求公司对此事作出公正处理。董事长一边搪塞不予明确答复,一边指使人暗地“活动”,企图破坏中国员工的团结。见反复几次不能得逞后。又以扣发“滋事者”的奖金或遣送回国相威胁。中国员工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们众志成城,作出了出国以来最大胆的决定:罢工抗议!
事隔第二天,公司车间便不见了中国员工们的身影,他们分头去找公司主管、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当地司法部门。他们的正当要求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当地政府和韩国正义人士的同情和帮助。公司董事会怕事态扩大,影响公司声誉,被迫表示只要不“闹事”,可以答应他们提出的三个条件:一、对殴打中国员工一事作出公正处理,赔偿全部医疗费、误工费,返还被扣发的奖金,勒令肇事者当面向中国员工道歉。二、不允许再有侮辱和歧视中国员工的言行发生。三、严格履行合同,保证做到工资待遇与韩国员工同工同酬b
然而精明的韩国老板并没有立即兑现三个条件,而是抱着侥幸心理,悄悄把郭进东叫到办公室,当面许诺:只要你做工作,让大家放弃条件复工,我立即提升你为车间组长。增加一倍薪水,其它待遇优厚。郭进东涨红了脸,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的不是韩元,而是人格和国格的尊严。别忘了我也是中国人!”说完甩手而去,脚步声在豪华的长廊里铿锵有力地回荡。韩国老板被这股凛然正气彻底折服了,深深地低下了头。中国员工这次罢工大获全胜。
时间到了1997年9月。又是一年秋风紧。
一年多的风风雨雨和目前的优厚待遇,始终没有消减郭进东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志。就这样永远腰包鼓鼓、内心空空的漂泊吗?不!他再次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国参军。
公司老板早已看上了郭进东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熟练的技术,明确表示,只要他留下,薪水可以再加。同伴更是含泪挽留他说:“你走了,往后咱们中国人再受欺侮可该怎么办?”郭进东坚定地说:“我留下来,只能保护你们几个,回去当兵,却能作为军队的一员保卫祖国。”
郭进东要走了,公司破例决定。全体员工为他送行。那天,董事长亲自送他到码头,紧握着他的手说:“年轻人,有志气!你放心,我再不会为难你们中国同胞。如果你将来愿意再回公司,我一定亲自来码头迎接你。”
巨轮出港了,劈波斩浪向祖国的方向驶去,鸥鸟在海天欢快地飞翔。郭进东的心激动地像要跳出胸膛:祖国的亲人啊,我回来了,我没有让你们失望!
一个月后,郭进东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入伍到燕山深处的一座军营,当了一名坦克兵。
洗尽铅华见英雄。郭进东入伍一年多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前不久,他相继被所在部队评为“优秀坦克驾驶员”、优秀士兵、学雷锋先进个人,并被列入党员发展对象。
今年2月,他专门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那天,伴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他满含着热泪,正了正军帽,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心里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默默地祝福。
爱国主义者事迹篇2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几乎每战必败。虎门之战败,广州之战败,厦门之战败,定海之战败,镇海之战败……但是,三元里抗英之战和镇江之战却可圈可点。据学者的最新研究,三元里之战英军死亡五至七人,伤二十三至四十二人。单看数字,这样的伤亡似乎并不多,但是,一比较就说明了问题。以厦门之战为例,闽浙总督颜伯焘苦心经营的厦门海防,至少用去四百五十万两白银,安设火炮四百门,部署守军五千六百八十名,另雇兵勇九千二百七十四名;英军有战舰十艘,炮约三百一十门,其他舰船二十六艘,海、陆军共有士兵两千五百人。然而交战的结果是,进攻的英军全胜,防御的清军大败:清军战死总兵一人,副将以下七人,士兵减员三百二十四人;而英军仅死一人,伤十六人。相对于“国军”,三元里将士打的这一仗,可谓战果辉煌。
镇江之战清军也败了,但是败得可歌可泣。英军突破外围后,用云梯攻城,镇江守将海龄率一千六百名八旗士兵誓死抵抗。城墙被轰塌后,手持长矛大刀的勇士利用有利地形继续与敌激战。英军从多个方向突入城内,清军遂转入巷战甚至肉搏,将士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镇海一战毙敌三十九人,伤一百三十人,另有三人失踪,其伤亡数量超过之前英军数次战役的总和!
为什么这两仗军民们能打出“国威”呢?其中最重要原因是英军侵犯了军民的家园。侵略者在三元里开棺曝尸,劫掠财物,强奸妇女,故才激起乡民“仇恨满胸膛”。他们事实上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镇江之战,海龄率领的八旗子弟,其中有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已在此居住了两百年,家产在此,眷属在此,祖茔在此,“他们保卫的已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国,而是实实在在的家”。相反,真正保国时,军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官,贪贿的多,不少借机发国难财;兵,溃逃的多,英军进至厦门城下,“发现守军全逃,不战而据该城”;民,观望者众,据英方文献记载,英军在作战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换取劳务费。这些被清朝统治者称为“汉奸”的民众,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有。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时,常有成群的百姓躲在远处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民众是只爱家而不爱国吗?非也。然而家有父母妻儿,家有田园粮蔬,家是他们亲情和生存的全部之所在。而国呢?其“之所在”的作用就不像家那么真切了。千百年来,皇帝和各级官吏治下的国,给予人民的,少有温暖和关爱,少有权利和尊严,多的则是纳粮、缴捐、徭役和血泪。人民有做奴仆的自由,没有做主人的自由;有跪下的自由,没有站起来的自由;有修阿房宫、秦皇陵的自由,没有抗议或逃跑的自由。历朝历代就是这样“以民为奴”的。仍说镇江保卫战,当侵略者将杀人的炮口对准镇江时,海龄竟下令紧闭城门,逃难的民众因逃不出而抗议,他竟以“汉奸罪”公开杀了十三人。城门关闭,集市停业,民众无处买粮,对那些早晚上街的市民,他竟纵容士兵用鸟枪打死,又在城内大肆搜捕“汉奸”。海龄“英勇保卫”的城和国,首先是天朝的,其次才是人民的。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兵勇,人民对它们很淡漠,也实在是情理中的事。
国家和政权,尤其是后者,是不能笼统地强调让人民无条件去爱的,其中至少应该有个互动关系。让人民生活的土地上,充满着阳光,荡漾着春风,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必要条件。倘真如此,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不期而至,不请自到。
爱国主义者事迹篇3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也发挥了出来。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到了1940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后来,杨振宁还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普渡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院,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与留学美国的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此,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投入到原子弹研究工作中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邓稼先也因此被称为“两弹元勋”。
1971年夏,阔别22年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相见了。这是杨振宁自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后首次回国访问。彼时他离开祖国已经26年了。
刚下飞机,在贵宾室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正值“文_革”中期,政治_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人自危。即便是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未能幸免。曾经被作为保护对象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科学家,都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此时,杨振宁要见邓稼先,几乎无人知道他在哪里!
爱国主义者事迹篇4
通过《岳阳楼记》,我们见识了范仲淹高超的文采,而通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认识到了范仲淹这种先忧后乐的爱民爱国情怀。范仲淹不仅仅是说说而言,观其一生仕途,他时刻都在为自己的理想,为天下百姓,为他的国家奉献着自己。
范仲淹一生仕途起起伏伏,除去他母亲谢氏去世,自己丁忧之外,一生四起四伏。
范仲淹服完丧之后,经晏殊保荐,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这个官职虽然没有过多的实权,但是却相当于是皇上的从属,可以经常的见到皇上。对于官员来说,可以说是一条腾飞的捷径。不过可惜的是范仲淹虽然当了秘阁校理,但是最后却没有因此升官,反而遭到了贬谪。
范仲淹在任职期间,发现皇上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是国家大权却仍然掌握在刘太后的手中。并且听说今年太后过寿的时候,准备让皇帝率领百官向其叩首。范仲淹对此严厉批评,上奏疏说国礼和家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
这份奏疏上奏之后,就连当时保荐他的晏殊都大为惶恐,责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范仲淹却坚持己见,维护国礼。然而尽管他当时呈上奏疏,百官却无人相应,最后范仲淹得了一个调任河中府判官的结果。这是第一次起伏。
三年之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宋仁宗将范仲淹调回京师,升任右司谏,也就是言官。范仲淹当了言官之后,更是畅所欲言,直言不讳。
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是靠刘太后起势,但是刘太后去世之后,吕夷简调转矛头开始批评刘太后。当时的郭皇后几次揭穿吕夷简的谎言,吕夷简被罢黜相位。虽然相位被罢黜,但是吕夷简在宫里的势力却不小,很快就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这一次又将矛头对准郭皇后,他们让年轻的皇帝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最后还穿掇宋仁宗废后。皇帝在他们的引领下,还真起了废后的心思。
范仲淹听闻此事之后,当即进言反驳。但是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坠入美人关,打定了主意要废后。范仲淹的直言勇谏,不仅没有阻止此事的发生,还让自己被贬谪出京。他被外放江外,任睦州知州。这是第二次起伏。
后来范仲淹因为治水有功,再次被调回京师,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这个时候仍然是吕夷简为相,范仲淹回京不久再次与吕夷简杠上。当时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致使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上书直谏。甚至绘“百官图”,揭露吕夷简私心颇重的用人制度。
范仲淹此举很快遭到吕党反击,他们抓住皇帝还没有继承人的心理。上书说范仲淹曾多次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儿触及了皇帝的尊严,在吕党一干人的谗言下,范仲淹再次被贬。他被贬谪出京,任饶州知州。这是第三次起伏。
后来因为西夏的进攻,范仲淹被调往边疆。在与西夏斗争期间,范仲淹建筑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保证了边疆的安宁,因此被升官。
等西夏内部矛盾爆发,无暇兼顾宋朝之时,宋仁宗面对当今的朝政,起了改革的心思,并勒令范仲淹等人尽快拿出方案。范仲淹拿出自己为官二十八年的经验,最终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此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
然而此次改革虽然有了成效,但是却因为涉及到保守派等人的利益,最终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宋仁宗最后抵抗不住压力,废除了当初改革实行的各项政策,而范仲淹等改革派,最后也被贬谪出京。此次之后,范仲淹再没有回到权利中心,因为他在调任途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这个在《岳阳楼记》中第一段有交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爱国主义者事迹篇5
爱国家,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爱”的基石是“学会感恩”。只有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会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感恩是每个人每天都该做的。感恩老师,是他们教会我们新的知识,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眼界更加开阔;感恩同学,是他们每天的陪伴,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给我们带来欢乐;感恩亲人,是他们的哺育和关爱,使我们快乐的生活,幸福的成长。
人生中成长的回忆录有太多太多,大多数都早已忘记,却有一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珍藏至今。再拿出来品味,会使人回忆无穷。
一块碎花布,一只呢子小熊,一辆玩具小车,一袋水果糖。这是以前我过生日时收到的礼物,我当时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想想,我当时真的好容易满足;一双雪地靴,一件蕾丝上衣,一件羽绒服,一个水晶保温杯。这是今年我的生日礼物。我开心的数着,可一会儿眉头就皱起来了:“妈妈,还忘了一件手表!”
没有人回答,我推开门向客厅望去,妈妈趴在沙发上,头上的汗还没被擦下去,虽然天还很冷;而爸爸正耐心的为妈妈按摩腰。原来妈妈为了我的礼物到处奔波,腰病又犯了。我的心酸酸的。
一下子,什么东西硬是闯进了我的脑子,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一一呈现:这一幕是我上幼儿园时收到妈妈送我的巧克力后亲吻妈妈的脸;这一幕是新年时,我刚收到红包为妈妈捶背;还有一幕是我和妈妈从超市回来后帮妈妈打扫房子。每一幕中,妈妈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不知不觉,什么东西模糊了我的双眼。透过这层模糊的东西,又看到了刚刚发生的一幕的回放:在得到无数份昂贵的礼物后仍在所求,却抛弃了价值连城的“感恩”。
我再也站不住,轻轻走到父母身边,说:“爸爸,您去休息一会儿吧,我来。”
我知道我揉得并不好,但妈妈却很舒服的样子。趁她闭眼的功夫,我眼角流出了热乎乎的东西,有说不出的心酸。
白云感恩蓝天,给了它翱翔的地方;鱼儿感恩绿水。给了它畅游的地方;花儿感恩土地,给了它生长的地方。人更要感恩一切,而要想做到这点,就要不要忘记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