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
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篇1
“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
“是武汉人民和支援武汉的全国医务工作者们,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才取得了目前抗疫的成果。作为医生,大疫当前,我们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这是尽我们的本职工作。”在火车站,张伯礼院士深情地说,“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老百姓非常给力,全国志愿者奉献的精神也令人感动,他们自己开车,自己加油,一直坚持了几个月。众多志愿者为保证战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武汉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例。这也反映我们中国人,在疫情面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这次胜利。”
张伯礼院士多次谦逊地说:“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就应该做这些事。我是一名中医,此次新冠疫情主要损害免疫功能,中医治疗正好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功能,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一名医生,我就是干了该干的事,说了该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受到大家这么热烈的欢迎,我觉得受之有愧。”
回首两个多月的战“疫”经历,张伯礼院士感慨良多。现场一位书法家把张伯礼院士作的诗《归辞》写成书法:“山河春满尽滌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鏖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
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
这首诗是张伯礼院士在 4 月 8 日武汉解封时有感而发,在诗中,他祝愿伟大祖国山河无恙、春满华夏,英雄的武汉人民云开月明、平安康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020 年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 1 月 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临危受命,当晚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1 月 27 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疫情的处方。他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2 月 12 日,张伯礼院士率领 209 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专家组成。
2 月 14 日开舱至 3 月 10 日休舱,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江夏方舱医院收治 564 个患者(轻症 71%,普通型 29%),治愈出院 392 人,其他患者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后转诊他院。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贴、
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2 月 16 日,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经检查,张伯礼院士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了。19 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救治工作。
3 月 19 日,张伯礼院士迎来了 72 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4 月 8 日,张伯礼院士原本计划在武汉解封之际回津,由于有些工作需要处理,就一直拖延到 4 月 16 日。在这一周多时间里,张伯礼院士还忙于各种国际连线,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疫”释疑,帮助国外抗击疫情,讲解新冠疫情防治的中医处方,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
2020 年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自抗疫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新冠疫情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从天津来到湖北,以科学报国的精神,充分发扬中医药特长,在疫情阻击战中指导建起一
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率领由来自天津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书写了挑战和抗击新冠疫情的故事,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为阻击疫情蔓延争取了主动和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魅力,印证了中西医结合在抗击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张伯礼院士身患胆石症,在抗疫斗争前线微创切除胆囊,成为“无胆英雄”,他不曾从抗疫火线退下,而是毅然坚守,而且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也来到武汉,父子在一线红区共同抗击疫魔,如此情节,多么感人!
张伯礼院士是一位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必将激励我们把抗疫斗争进行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篇2
(一)承办江夏方舱医院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迅速拍板,建立江夏方舱医院。身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曾经全程参与这所大学从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他对建筑工程并不陌生。但几天内建立一所方舱医院,难度可想而知。张伯礼坚持下来了,武汉也坚持下来了。
相对于正式医院,方舱医院虽显简单,但五脏俱全,心电监测、移动CT机、呼吸机等必须全部就位,还要具备防止传染病传播的设施。筹备的那段日子里,张伯礼每天清晨就到方舱医院驻地,与相关负责同志、工程师开会研究。空气净化设备的调试,三区两通道的安排,床位的摆放,卫生间的设计,网络、饮水机、医用垃圾、废水废物处理问题……事无巨细。有时吃不上饭,张伯礼就泡一盒方便面。他认为时间紧迫,必须抓紧再抓紧,尽早收治患者。
二)提出中医药抗击新冠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可以进行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张伯礼说:“从深度看,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了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由中医药人员进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疫情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启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中医或中西结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三)破谣立论,不主张人人服用中药预防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变化,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断更新相关诊疗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方案。但在这些方案中都侧重中药的治疗,对于中医强调的整体综合治疗没有提及。的确,大部分病人都用的是中药,其他方法在治疗中使用受到条件约束比较大。
面对人们提出疑问:“应该全民喝中药预防吗?”张伯礼坦承:“我们不主张没有病的人吃中药,没有必要全民喝汤药。中药防治的重点在于调节肌体的功能状态,而不仅是针对病毒本身。人得病,是病毒和人体免疫力博弈、斗争的结果,如果病毒胜了,就得病了。所以,只有提高自身抵抗力,才不容易得病。我们不主张人人都服用中药来预防。隔离的高危人群或者密切接触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汤药,具体可遵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主管部门推荐的诊疗方案和建议处方。”
(四)恪尽职守,把“胆”留在武汉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当初疫情发生,就乘坐飞机紧急奔赴武汉一线,加入到中医医疗队,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胆”留在武汉的“逆行者”。在抗议期间,张伯礼教授因为过度劳累,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不得不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而手术后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他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
他的儿子也是天津医疗队成员,到武汉后听说父亲病了要去看他,张院士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要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他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篇3
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
面对这项国家荣誉,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国逢疫难,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大年初三,72岁的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的天津赶赴江城武汉。如同披甲持锐的战士,82个日日夜夜,他一直战斗在最前沿。
“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武汉战疫期间,张伯礼大力推进中医全程介入和独立处理,推动中西医并肩作战,组织了中医在新冠疫情的预防、治疗、抢救的药物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患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
疫情当前,张伯礼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调制处方……在他申请下建立的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在26天的运营中,创造了零转重、零复阳、零投诉的“三个零”记录。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勇攀科研高峰。为了这个信念,他执着一生,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中医药事业上。
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篇4
张伯礼1948年出生在天津南开区,1964年就读于天津医学专科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医院担任医师。1979,张伯礼成为天津中医学院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在当年艰苦的学习条件下,老师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2年毕业后,他留校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张伯礼看来,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在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40余年中,张伯礼不但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也在教学育人方面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张伯礼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他还特别鼓励师生间对病例的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2009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截止至2019年6月,张伯礼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生近300名,他所培养出的医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学子的心中,这位老校长谦逊、低调,虽然工作辛苦但始终精力充沛,对学生关爱有加,但从不放松要求。每年的毕业典礼上,他都会亲自给近三千名毕业学子授予学位,并逐个握手合影。他希望用这一仪式感向莘莘学子们传递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人生有些节点是不能忽略的,我虽然累几天,但学生们会记住这一刻。我希望更多中医药人才从这里出发,学有所成,成为让患者满意的好大夫。”
张伯礼个人事迹材料篇5
二月末,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乐观地表示:“4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国其他省市我觉得就可以摘口罩恢复正常秩序了。”此论断一出,全国人民备受振奋,让经历了月余“宅生活”的人们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作为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随指导组于大年初三来到武汉。这位72岁高龄的中医领域的泰斗级学者,不畏感染风险,奔走在医院、社区,亲率一支中医治疗团队,会诊患者,琢磨处方,竭力推动中医药在救治患者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过去的那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人民都知道,最危险的地方莫过于武汉,最危险的人莫过于参与一线救治患者的医护人员。
可是,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不但亲自来了,他的儿子作为天津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也来到了凶险的武汉城。这对父子兵,齐齐上阵,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来到武汉这么长时间,父子俩尚未来得及见上一面。
据媒体报道,全国已经有26个省份持续零新增,西藏、青海、贵州等不少省份已经持续多日零新增。贵州、青海两省已经官宣开学时间,青海省将在9日迎来高中、中职学校正式开学,成为最早正式开学的内地省份。
这样喜人的反转态势,背后凝结着钟南山、张伯礼、李兰娟、陈薇等众多医疗专家和全体一线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其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比如张伯礼院士,来到武汉后持续奋战在第一线,因为过于劳累,诱发了胆囊疾病,还做了手术。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手术再怎么也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上班,但是张院士做完摘除胆囊手术后的第三天,又回到了一线岗位上,继续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
张院士还风趣地说:“这是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同样奋战在武汉医护一线的儿子听说老爸做了手术,想前去看望,却被张院士所阻止:“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