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秘 > 名人事迹 > 钱伟长主要事迹简介

钱伟长主要事迹简介

| 刘慧

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钱伟长主要事迹简介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钱伟长主要事迹篇1

1912年10月,钱伟长出生在江南小城无锡,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在小学之前就熟读《水浒传》、《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18岁那年,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但是钱伟长的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考了0分。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成绩是要被拒之门外的,但是钱伟长的中文和历史成绩过于优秀,被破格录取。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民族情绪高涨。消息传到清华园之后,钱伟长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这对于高考数理化加起来只有25分的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终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钱伟长选择物理系之后,除了吃饭睡觉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八名优秀毕业生之一,之后有去到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辗转来到美国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在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抗日战争胜利,他毅然选择了回国。1946年5月,冲破重重阻碍的钱伟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这一年他34岁。回国后的钱伟长在大学当起了老师,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

这一时期,钱伟长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著作。他为我国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3年,已经年过七旬的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他最关心的是人才的培养,1996年上海大学已经是全国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10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与世长辞。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钱伟长主要事迹篇2

钱伟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擅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读了以上的简介,你肯定认为钱伟长是理科天才,并且在数理方面有独特的天分,若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啦,下面我就给各位亲们讲讲神奇的钱伟长,读了我的讲述,你也会由衷地敬佩他的神奇之处的。

第一奇是弃文从理,钱伟长以历史和国文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然而,他入学第三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人侵略东北三省,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国难当头,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请求转到物理系学习,然而他当时的物理成绩只有15分,想学物理专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他苦苦地哀求下,最终物理系主任给他开了个条件,那就是一年后若他的物理成绩能达到75分就可以转到物理系学习。

从此,钱伟长发奋苦读,鸡没叫就起床啦,同学们入睡后他还就着洗手间的灯光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就是他当时苦学的生动写照。就这样他苦读了一年,把高中乃至初中落下的数理课程全部弄会弄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年后的考试中他达到了75分的好成绩,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物理系学习。

他悟性很强,进步特别快,很快就成为物理系的尖子生!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第二奇是他身体素质的飞速提升。入学时他身体羸弱瘦小,体弱多病,身高只有一米四九,而且肺活量严重不足,篮球投不进篮筐,然而凭借他不屈不挠的努力,他成为清华大学越野队成员,和队员们进行超负荷的体能训练,毕业的时候他的身高达到一米六五,他不但学业成绩优异,身体素质倍棒,在全校是出了名的体育健将,而且他所在的越野队一直到毕业都保持五连冠的优异成绩!他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真正诠释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钱伟长的一生都在创造奇迹,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又读研究生,后又出国留学,在国外他与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强强联手,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填补了一项项科学空白,最后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亲爱的同学们,钱伟长神奇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呢?

作为老师,曾经目睹过无数孩子们因为偏科最终与自己所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失之交臂,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偏科不可怕,也不是什么坏事,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当你的才能还远远不能撑起你的梦想亦或出现了某一方面的缺失的时候,那你就想想钱伟长吧,其实很多东西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钱伟长能在一学年里把几乎没有学的理科专业学会,那么偏科的你也能做到,暑假来临,你做好弥补弱科的计划了吗?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启发,也能给你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力量。

同样身体素质差也没关系,从现在开始锻炼还来得及,只要在路上,什么时候开始都是可以的,无论出身什么年代,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只要用心,用功,朝着你的理想和目标迈进,你就会创造奇迹!祝福同学们!

钱伟长主要事迹篇3

他是一名科学家,被誉为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体力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他是一名教育家,一手创办了上海大学,是我国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并时刻关注民办高校、基础教育的发展。

他就是钱伟长,一位出自书香门第、留学海外、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大家,一生成功扮演了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多重角色。日前,记者专门前往上海大学拜访这位卓越的长者。

在最近几十年,钱伟长作为教育家的形象日渐鲜明。钱老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里面闪烁着的前瞻性观点不得不让人钦佩,他在1984年就主张“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办学”,强调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企业签订合同,开发科技服务。如今产学研合作、三区联动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他主张拆除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墙。他还说,“我是反对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要统一,我也反对。教学大纲还要经过集体讨论,我也是反对的。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真知灼见依然值得今天的大学深思。

当我问钱老最近在忙什么,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正忙着一件“大事”:给苏州中学高二·十六班的同学回信。正在开展“向院士学习”的高中生们专门把自己的班命名为“钱伟长班”,他们希望听到来自钱老的教诲。秘书说:“不管多忙,不管身体状况是否允许,这样的信他是一定要回的。”因为,在钱老心里,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情,学生总是他最大的牵挂。秘书已经按照钱老的意思给学生拟好了回信,写满了整整两页A4纸,信里说:“希望学生从活动中学到院士的精神,学到忧国忧民、祖国至上的品质,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锐气。”

在这位自强不息的95岁老人心中,爱国和教育是永不磨灭的主题,相信这仍然会给今天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示。

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

见到钱老的时候,他正坐在清晨的阳光里,一个人摆着棋谱。白色的衬衫外面套着黑色的毛线背心,银发梳理得纹丝不乱,眼神专注认真。

左手白子,右手黑子,落子、提子,清晰的棋谱就在他的脑子里。下棋是他年轻时的习惯,如今成了他晚年最大的爱好。即将迎来九十五岁生日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智慧。

他下棋所在的房间就是他平日里饮食起居的场所,坐落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的乐乎楼,仅七八十平米,房间的布置非常简洁,没有豪华家具,沙发、桌椅仍是十几年前的风格,隔壁的书房摆满钱老主编的杂志和各种书籍。钱老在上海没有房产,他说他喜欢住在学校里,因为可以随时随地看着他一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上海大学。

钱老向我描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7点起床洗漱,早饭包括一个包子、稀饭、水果、牛奶、鸡蛋,有时候还会要求吃点小馄饨。8点接待来访客人,处理一下事情,听秘书念当天的报纸,他很关心当今的国际局势和国家的新政策。然后钱老会在楼道或者是校园里散步,午睡一般到下午三四点,晚上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他长寿的秘诀。

钱老房间的电视机上醒目地放置着两样东西:一张照片和一个铭牌。照片上的他穿着大红的夹克衫,颈系红领巾,被拿着鲜花的小学生簇拥着,这是去年他到母校荡口小学时拍摄的,十八年来,他坚持每年到那里与“科学小院士”谈心、交流。那件铭牌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5年11月颁发给他的“荣誉会员”证书。之所以把这两件物品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是因为钱老最看重科普工作者和教育者的身份。

他经常到校园里散步,他说最喜欢看学生穿梭在校园里,步履匆匆地赶往教室上课,每当这时,他会兴奋地点头说,“很好!”一旦看不到人,他会马上嗔怪道,“人都到哪里去了?”等到旁人告诉他,学生们放假了,他才放下焦急的心情。学生们看到钱老都会热情地上来打招呼,对于学生拍照的请求,他从不会拒绝,总是展露微笑,积极配合。

身边的学生、工作人员更愿意这样评价他:一个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

“拆墙”理论的魅力

“做了20多年校长,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师资队伍建设。”

“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

“我把师资队伍改造好了。”

思维敏捷的钱老,对于记者的提问,给予了巧妙而恰当的回答。

而师资队伍的改造,来源于钱伟长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教好课,必须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做后盾。而这正是围绕“拆除四堵墙”的教育思想展开的。四堵墙即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而他拆墙的核心目标就是:办出能兴国的教育。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大学是开放的

钱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适应上海新的工业结构的需要,改造和发展专业;和企业签订合同,开发科技服务,为工厂企业工程师以上的专家开设最近五年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的讲座等等。

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学院搞科研,大学搞教学,虽然最后并没有成为定论,但是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钱老多年坚持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为一体。

“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钱老说,必须把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当你走向社会,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你要首先提出问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科研工作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不再隔行如隔山

钱老最近还强调,我不是反对抓专业教育,而关键是反对专业过早、过专。而且在我们中国大学这样的学制下,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如果按这种专业教育做下去,那么基础就不够广阔,而且,学术思想也不行。

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传统的学科分割线如果消除,他们将会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相互“取长补短”。

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资深教授上基础课

钱老在自己的《八十自述》里写道: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钱伟长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来,经过研究生培养的年轻老师,应该首先开专题课,开与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逐渐的成为副教授以后,可以开专业课。资深的老教授,应该去开基础课,“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知识面也宽了,工作经验也丰富了,讲课的经验也丰富了,你也有能力掌握100多人的大教室里的教学秩序。”

钱伟长的科学成就

1941年,发表了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第一篇有关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当年他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1942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所工程师,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和地球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方面的研究。

1946年,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1951年,他招收我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1954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见到记者时仍然在强调他不变的那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弃文从理到文理相通

弃理从文相对容易,弃文从理可谓难上加难,钱伟长的弃文从理一直被奉为一段佳话。

1913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里七房桥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乡村教师,当地历来尊师重教,钱家素以诗书传家,叔父钱穆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科两个100分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我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我写了一篇赋,450字,出题目的老师给了我100分;历史题目是写二十四史的名称、作者、卷数,我一点错误都没有,又是满分。”

就是这样一个文史功底深厚的青年在入学第三天就萌发了放弃文科的念头。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受爱国情绪的激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经过艰苦努力转入物理系学习,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对一个物理得分不怎么高的学生来说,弃文从理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和钱伟长一起改学物理的学生共有5个,最终只有钱伟长一人坚持到毕业。

如今,在上海大学,人人都知道,钱校长是多么重视文科的发展,每年他都要前往文科学院调研,听取文科教师的要求。钱老和费孝通先生是挚友,费孝通当年被钱伟长聘为上大社会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共同推动上大文科的发展。钱老主张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个社团,上大搬迁到新校区后,他亲自出面,专门召集艺术教育老师开会,讨论如何开展新校区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社团发展。校长亲自出面抓艺术教育,当时并不多见。

义无反顾回国服务

这些年,经常有记者采访钱老,每当有人问:“当年为什么义无反顾地从美国回到中国?”老先生都会用略带不满的语气回答:“难道你不爱国?”义正辞严。钱伟长先生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在“一二·九运动”中,钱伟长是一个积极分子,凡是清华大学学生参加的重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他都参加了,他还参加了清华大学南下抗日宣传团,骑着自行车南下宣传。

抗战胜利后,钱先生1946年就从美国回到中国。当时对美国人讲的理由是:离家多年,儿子已经快7岁了还没见过,所以要回来探家。1948年,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都非常艰难,生活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加州理工学院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教育学生以国家为重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是1982年考上钱伟长先生的研究生的,直到1987年博士毕业。周哲玮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以后,问了钱先生一个问题:“钱校长,您看我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就因为这样一个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他挨了一顿批评。钱校长说:“你还是那套做学问的想法,什么叫往哪个方向发展?是将来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周哲玮在跟随钱老做学问、办学校的过程中,理解了钱先生的为人为学之道,“为了社会搞教育,为了社会培养人才,为了社会做工作,这一点贯穿了钱伟长先生几十年的学术生涯。”

钱老从1948年开始带研究生,到2005年送走最后一批博士,可谓桃李满天下。“您招研究生有什么标准吗?”钱老笑着回答我,“研究生复试,我从来不问科学知识,我只问人生方向,比如我问他们‘你觉得读书做什么用’、‘家里支持不支持’、‘自学能力如何’……”看似简单的问题,钱老是想更多地了解学生读书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钱伟长的育人理念。

他的身影遍及全国

1978年到1983年,钱伟长在全国180个城市做了300多场报告,宣讲“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听讲人数达30余万。

钱伟长经常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参观视察。一直为教育改革、乡镇企业、农村教育、星火计划推广等建言献策,他提出过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1983年,他和费孝通一行访问了常州、无锡、宜兴等长三角10个县市的乡镇企业,意识到乡镇企业发展中所遭遇的人才问题。于是,他支持张家港繁荣乡镇企业,兴办沙洲工学院,并兼任名誉院长,为乡镇企业输送人才。此后他还行程几万里,推广张家港农村经济的发展经验。

他出谋划策的事情还有:1980年参观福建马尾港时,其中有四个泊位因选址不当而淤塞,钱伟长建议在对岸水中堆积卵石,束水攻沙,解决了马尾港泥沙淤积问题;建议用分级提水的方法解决定西地区的干旱问题,提出“以水发电、以电提水、建设灌区、兴办粮仓”的扶贫方案;在甘肃白银和金川新建矿区,明确提出“超产留成,进行原材料深加工,带动地方乡镇经济发震”,使金川变成了河西走廊东段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汉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生前一提到钱老,敬重之意总是油然而生。1981年6月中国成立中文信息研究会,钱伟长当选为理事长,他一头埋进发展计算机汉字处理的事业当中,在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码。他把汉字151种基本部件按形状相似、相近归类,定义在39个键位上,便于联想,记忆量少,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

最喜欢称他“钱校长”

我问钱老:“在科学家、政协副主席、大学校长、教授等诸多称呼中,您最喜欢哪一个?”

钱老没有犹豫:“当然是校长了。”

他又补充说:“校长不是什么官,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

1983年,钱伟长开始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组建新的上海大学,他继续担任校长。如今,他是全国在位的最年长的校长。在上海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生、老师都见过自己的钱校长,但是在他们心中,钱校长的理念思想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钱老给这所学校烙下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养料,在上海大学的校园里,关于钱校长的传奇、故事被口口相传。

毕业典礼每年亲躬

从担任校长开始,每年参加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典礼,与毕业生们合拍毕业照,已经成为钱老坚持出席的活动。

“听说您每年夏天都要参加毕业典礼?累吗?”

“这是校长的职责,校长就应该亲自把自己的学生送走,送到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去!”

每年炎热的7月,钱老会顶着烈日,奔波在延长、宝山、嘉定三个校区,每个校区花上两个小时,和每一个班级拍一张毕业照。他坐在第一排的中间,用发自内心的笑容,目送学生。很多毕业生都细心珍藏着与钱校长合拍的毕业照。

周哲玮感叹说:“这就是教育家,心里总装着学生。如今很多年轻的校长都做不到这一点。”

钱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总会成为那一届学生心中永远的纪念。2005年,身体有些不适的钱伟长依旧出现在了毕业典礼上,告诉学生们:“今天你们毕业了,快要离校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我希望你们真正能乐,忧最终能成为乐!”

画出新校区规划草图

“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草图是钱先生画的!”周哲玮清楚地记得,钱校长拿着比例尺,凭着自己深厚的科学底子和造诣,给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概念。

各个学院的教学楼都是打通的,方便学生可以在课间更换教室。如今走进上海大学,右边一排白色教学楼,通过二楼的一个通道,互相连通。下课铃一响,通道上就有着川流不息的学子,他们在钱校长铺就的通道上赶往下一个课堂。

“那时候钱校长坚持女厕所面积要大于男厕所,设计师不理解,说从来没有这样做的。钱校长非常坚持,他说‘女生上厕所的时间比男生长,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周哲玮告诉记者,学校最终采纳了钱校长的意见,这样的预见性在当时非常少见,而事实恰恰证明了钱校长的远见。

校园里的畔溪湖也是钱伟长坚持要挖的,当时也有人反对,理由是“难以管理”,但是钱校长说,“一所大学没有水,就没有灵气。”如今,鱼、天鹅、野鸭、鸳鸯都在这个湖里嬉戏,给这座菁菁校园增添着生动和灵气。这座湖已经成为上大学子的精神栖息地,伴随着一代代学子成长。在旁边读书、休憩的学生总会感激自己的校长,他用一座湖传达出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希望。

短学期制是他的首创

上海大学的学期制度在全国高校里独一无二,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10周讲课,2周考试,半星期休息,暑期为13周。

“听说这是钱校长从美国带回的管理方式?”

钱校长不置可否,“事实证明短学期制非常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精简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延长暑假,可以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短学期制的考试很像老学制的期中考试,学生易于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除了短学期制,上大还有另外的两制:学分制、导师制。创始人都是钱伟长。上大是上海最早开展学分制的高校,也是公认的开展学分制最成功的高校。如今,在钱伟长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钱伟长主要事迹篇4

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

他是中国力学之父,创办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和力学研究所;

他是著名教育家、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校长,让清华大学成为“工程师的摇篮”;

他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物理只考了5分,被清华破格录取,第二天就换了专业。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过几十个行业,被称为“万能科学家”,有人笑话他“不务正业”,可是他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就是钱伟长,今天,我和你聊聊钱老为了祖国,一生都在挑战自我,一生都在爱国报国的伟大事迹。

01

1912年,钱伟长生于江苏无锡。他所在的钱家,是江南延续千年的豪族钱氏家族,五代吴越王钱镠的余脉。钱氏后人,除了商贾赚钱,尤其注重读书教育,进士、举人辈出,近代又涌现了十几位影响甚大的大师院士。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等均为其后代。

钱伟长的四叔,就是国学大师钱穆。”伟长“之名,取自建安七子中的”徐干“的字”伟长“,颇有文采。有了这样的期望和家庭氛围,钱伟长的国学功底果然赢在了起跑线上。

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和历史两科的题目均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出,钱伟长这两科均获满分,成为那一届103名学生中唯一一个,还未入学,便名满水木。

这样的奇才谁不喜欢?中文系的老师正想好好培养他,没想到入学第二天,钱伟长就决定要转专业,学习物理。当时的清华大学属于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之后,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可是从文科到理科,跨度如此之大,为何拥有超凡国文天赋的钱伟长做出这个“荒唐”的决定?

与夺目的文科成绩相比,他的理科成绩却惨不忍睹,数学、物理、化学、英文,一共考了25分,物理仅仅考了5分,转学物理,这不是拿着自己前途开玩笑吗?

其实,以钱伟长的资质禀赋,理科成绩不应这样差的,是被动乱的时局耽误了,在学校正常学习数理化仅有五年时间,很多内容都没学过,考5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物理成绩这么差,为何钱伟长还执意学习物理呢?

原来,入校的第二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飞机大炮在中国领土上横冲直撞,中国军队不敢抵抗,因为打不过。钱伟长义愤填膺。如果中国也有飞机大炮,日本就不敢这样欺负中国人。而造出飞机大炮,国文和历史不起作用,只有靠物理,靠实业。

所以,他才决定转学物理专业,为抗日救国学习知识,造自己的飞机大炮。

一听说钱伟长要转学,中文系的教授坐不住了,纷纷劝说钱伟长不要走,可钱伟长决定已下,谁也拦不住。

与中文系相比,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师云集,执中国物理教育界之牛耳。叶企孙、吴有训等刚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授,带来开放的学术风气。

钱伟长给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写了一封信请求转到物理系,却因为理科分数太低,遭到拒绝。钱伟长不甘心,每天到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加上四叔钱穆和叶企孙的游说,钱伟长为国弃文学理的赤诚之心,竟然让吴有训松口了。

但是有条件,一年之后,钱伟长的数理化三门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就要转系。

这个要求对钱伟长这样理科零基础的人,无疑是下了逐客令。

可是钱伟长毫不犹豫接下了”军令状“,当上了物理系的试读生。他疯狂学习,几乎不眠不休,后来遇到了比他更刻苦的华罗庚,两人较起了劲,互相鼓励。

到了期末考试,钱伟长的理科成绩门门都考到了70分以上,凭着自己的勤奋硬生生地留下了,成为一名正式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在这里,钱伟长还选修了数学系和化学系的一些课程,让他的科学思维和系统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02

钱伟长在物理系受到瞩目,不仅因为他的传奇经历,还有他的身高。

19岁入学时,他的身高仅有1米49,是名副其实的”矮脚虎“。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个年龄长高的几率很小了,身高基本定型,但是钱伟长不信。

他参加了清华大学越野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令人惊讶的是,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几年时间里,身高竟然蹿到了1米65,这时已经25岁。

看起来,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钱伟长就是一个极为倔强不服输的人。

1939年8月,钱伟长等中国留学生准备乘坐游轮前往加拿大留学深造,临行前,因为得知护照上有日本的签证,轮船要在日本停留三天。留学生们非常愤慨,因为日本侵略中国,决定一秒也不能在日本停留!

钱伟长一怒之下撕毁了护照,也放弃了留学机会。

一年后,钱伟长的留学之路终于成行,他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力学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力学教授辛祺,专攻弹性力学。

导师很欣赏这个来自东方的小个子留学生,两人一起研究弹性板壳统一内禀理论,很快便合作发表第一篇论文,其中涉及的方程式,被命名为”钱伟长方程“,初出茅庐的钱伟长开始受到西方物理学界的关注,爱因斯坦也对这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没想到的问题,你们想到了!”

有了著名物理学家的背书,钱伟长的科研之路顺畅了很多。1943年6月,他被推荐到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中国留学生中,郭永怀、林家翘、钱学森都在这里工作。

这个机构隶属于美国军方,是搞导弹设计制造的绝密场所。二战开始后,美国急需研制出能够追赶德国导弹水平的导弹,钱伟长仅仅用了一年,就实现了目标。

03

正当他在岗位上披荆斩棘时,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喜出望外的钱伟长立刻向美方提出辞职,他要回到中国,完成他早已许诺的为中国造自己的飞机大炮的愿望。

这个决定,在美方人员看来是不可理喻的,钱伟长正处于事业的成熟期和巅峰期,留在美国前途不可限量,为什么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呢?

由于钱伟长在美国从事的是军工方面的工作,所以他回国的请求一再被驳回。美国不缺钱伟长这样的人,但中国却极度渴望。钱伟长假借自己回国探亲,迂回曲折地回到了中国。

应该怎样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呢?

他想到了教育,去影响更多的年轻学生。

他在北京大学创办了力学专业,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见到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如此之大,他非常着急,以不可想象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一个礼拜讲17次,在清华园里均绝无仅有,其他教授一周只上6次课。他还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兼课,把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有一次,清华大学被流弹击中,他就在流弹声中,兴致勃勃的给学生讲弹道是怎么计算的,惊心动魄中云淡风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当时的经济凋敝,处于内战时期,通货膨胀极为严重,一个清华教授的月薪还不够买俩暖水瓶,可想而知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小女儿出生后,没有钱买奶粉,钱伟长只好硬着头皮去借。

但钱伟长并没有被眼前的物质条件匮乏所困,他就像探照灯一样,照亮中国力学专业的前路。

04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一起创办了力学研究所,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决定采用苏联教材。一时间,俄语翻译急缺,从未学过俄语的钱伟长担任俄语教材普及推广工作。

他好不容易找来两个懂俄语的人,要求他们在14天之内,编一本速成俄语教材,教会大家俄语32个字母怎么念,常用的700个专业名词翻译成汉语,语法时态什么的,先不要管,明白意思就行,没想到真搞出来了,当然有一些瑕疵。

苏联人不满意了,提意见,我们这样伟大的有文化的俄语,怎么能14天就速成?钱伟长不置可否,从实践来看,这种方法翻译的教材,在专业理解上并无障碍,不必像外语学习那样抠。

钱伟长不仅注重抓理论教育科研,而且善于利用力学和物理学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当时我国的钢产量在世界上排不上号,工业化发展遇到挫折。钱伟长被下放到钢厂劳动改造,面对难题他琢磨研究,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技术革新,提升了生产效率,得到工人的热烈肯定,都亲热地叫他“钱教授”。

上世纪70年代,我国自主研制的坦克在作战时明显吃亏,防护能力差,行进距离短,由于使用的电瓶存储电量有限,最多只能启动15次,所以坦克只能打打停停,严重制约了作战效果。

钱伟长带领攻关小组,从头学习电池的知识,历经三年的辛勤探索,终于研制出符合作战要求的新型坦克电瓶,不仅体积小,电力足,而且启动次数达到2000次,受到军方的高度肯定,成了”坦克专家“。“高能电池”技术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钱伟长回国后自己学了十几个专业,做过几十件事情,所以人们叫他“万能科学家”。可是,异样的声音出现了,有人揶揄他手伸的太长,不务正业,应该干他的老本行,做力学专家。

他怎么看呢?“别人笑话我,我觉得无所谓,只要国家需要的,我就要干。”钱伟长不在乎。

“26岁学力学,

44岁学俄语,

59岁学电池知识,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从进清华的第二天起,就改掉了自己的专业,几十年的科研,他关注的并不是哪个具体学科,而是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底子薄,人才缺,很多专家都是跨专业改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只拘泥于自己的专业,我们的国家不会发展的这样快。

05

钱伟长的人生不是没有遗憾。

在1957年,因为对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怀疑,他被打成右派,职务被撤,接受批判,只能自实验室做助手和打扫卫生,也连累了儿子的求学之路。

正因为此,错过了直接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设计研发的工作。”两弹一星”元勋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但是,他对国家的贡献,人们有口皆碑,“三钱”之一,九鼎之重。

1980年,钱学森亲自送来通知,宣布恢复钱伟长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的职务,已经被停了20年了。

钱伟长做了大半辈子的教育工作,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爱国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之上的,应该是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感。”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因病逝世,享年98岁。

2011年,钱伟长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这样写:“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钱伟长主要事迹篇5

钱伟长院士是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已经有多篇文章[1-5]回顾、总结、阐述和分析钱伟长院士的思想、成就和贡献。那些文章的作者,或是钱先生的学生,或是其长期共事的助手,都常面谒钱先生,有机会亲炙其教诲。我对钱先生的认识主要是读他的回忆[6]和文集[7-9],这或许也是更年轻的一代人了解钱先生的唯一可能方式。在此抛砖引玉,分享自己读钱先生书的体会,也回顾了自己了解钱先生的历程。需要说明的是,钱伟长院士也是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特别是办学理念方面有真知灼见。这些我都缺乏个人的思考和实践,不敢妄言。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力学研究者和教师,我从“微观”的角度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钱伟长院士的研究和教学。

名山胜业

钱伟长院士对力学和应用数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反映在他公开发表的150余篇期刊论文和出版的近10部专著。重要论文都结集出版[10,11]。以下只简述钱先生3方面最杰出的学术成就。

钱先生第一个学术成就是板壳内禀理论。在1940年之前,板壳分开处理,不同几何特征的壳采用各自相应的坐标系,缺乏统一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简化与近似方法。钱伟长在1941年~1944年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一篇与导师辛吉(J.L. Synge)合作),并完成219页的博士论文,提出了板壳內禀理论。他采用了一种以中面为基础的拖带坐标系并由此定义了中面的拉伸变形张量和弯曲变形张量作为基本变量,由此建立了系统的精确的板壳理论,适用于在各种不同坐标系研究各种不同形状的薄板和薄壳问题,并可以系统地进行薄板和薄壳的分类。薄壳分类所揭示了以往未曾研究的壳体问题,其中圆柱形薄壳的结果被称为“钱伟长方程”。这一理论也被国际同行称为板壳统一內禀理论。板壳内禀理论是20世纪固体力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年轻的钱伟长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奠定了他在国际力学界特别是固体力学界的学术地位。

钱先生的第二个学术成就是摄动求解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在1910年近代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冯·卡门(T. von Kármán)建立薄板大挠度的非线性方程后,求解的研究进展很缓慢,冯·卡门在1940年又强调需要满足工程要求的求解方法。1947年,钱伟长对于受均匀压力的固定薄圆板,用中心挠度为摄动参数,导出了摄动解,其精度可以通过提高摄动幂次而改进。这个工作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钱伟长研究了大挠度解的渐近特性,以传统的薄膜解为外场解,用摄动法导出了靠近边界的内层解,在国际上首创了内外层联合进行摄动展开的方法,本质上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奇异摄动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钱伟长及其学生和助手在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研究中又有新的重要进展。弹性圆薄板大挠度研究的成果是钱伟长最重要学术贡献之一,在195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钱先生的第三个学术成就是广义变分原理及其在有限元中的应用。泛函的构造和约束条件的确定是建立力学变分原理的关键。1964年,钱伟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广义变分原理,导出壳体的非线性方程。由于当时的异常氛围,投稿到《力学学报》后没有得到发表。1979年,钱伟长分别在《力学与实践》和《机械工程学报》上分两部分发表了《弹性理论中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及其在有限元 计算中的应用》,引起力学界的重视。钱伟长所提出的方法,程式化程度高,便于应用推广到流体力学等系统。钱伟长对广义变分原理的贡献是享誉世界的成就,为在数值计算中起重要作用的有限元方法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在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钱先生还有很多重要贡献。程昌钧教授在钱先生逝世后全面总结了他对力学和数学的贡献[4]。在此就不再赘述。

名师风范

钱先生不仅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教师。钱先生这样说教师。“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9]51页)” 钱先生的教学实践,向人们展示了“有观点”“有灵魂”的教学,为教师特别是力学教授树立了典范。

早在1939年在西南联大代课热力学时,钱先生看到叶企孙教授的讲课笔记,与他在清华听过的课在应用方面有所更新,就形成了这种理念。“一门基础课一定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年年阅读大量有关科技国际期刊,消化吸收进教材中去,才算尽了教授的讲课责任,这使我一辈子讲课有了指导原则。([6]21页)”“后来听过不少知名国际权威如导师辛祺(J.L. Synge)、英菲尔得(L. Infeld)等教授讲授的课,也都是这样讲的。([6]21页)”钱先生不赞成教学好的标准是“受学生欢迎”“一点一划都讲清楚”,而主张要“有很多启发性的观点,让学生钻进去。”钱先生一生的教学实践,都遵循了他自己的教学指导原则,为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名师风范。

钱伟长先生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回国伊始,钱先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据钱先生回忆,“1946年到1949年初北京解放为止,我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从1946年起至1949年止,‘承包’了三校工学院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还开设了高等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振动、弹性力学基础、传热学、轴的回转等高年级课程,几乎每学期都有很重的教学工作,每周授课15学时以上。([6]32页)”有传记资料说“每周授课21课时”([12]11页)。建国后,在承担极其繁重的科研和行政工作同时,仍坚持本科生教学。据传记资料介绍,“1954年前他担任清华大学工学院的材料力学课,1954年后他在北京钢铁学院为8大院校的教师讲授弹性力学,同时,为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讲授应用数学,听众达500人,坚持到1957年,1955年还为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12]14页)”除力学和物理课外,还担任应用数学课的教学。钱先生在《应用数学·序言》中回忆,“自1955年夏季起,为教师进修就在清华大学开讲《应用数学》这门课。每星期一次晚间讲两小时,当时听课的约400人;讲课一年半,……其后,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高教部(由清华大学执行)合办的全国力学研究班,再次讲这门课([13]2页)”。听课的学生中,有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刘延柱教授[14]。

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古稀之年的钱先生重新获得讲课的权利后,重回讲台,举办了多次系列讲座,系统地总结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据钱先生回忆[8]和传记资料[12],第一个系列讲座是变分法与有限元,1977年8月起,为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讲70讲,听课达500人;后来又在全国各地讲了7次,听课总人数超过2000;讲义《变分法和有限元(上)》由科学出版社列入“力学丛书”出版。第二个系列讲座是在兰州讲张量分析,42学时,200人听课。第三个系列讲座是奇异摄动理论,1979年在清华首次讲,50讲,200余人听课;后来又在武汉和上海讲两次。第四个系列讲座是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讲穿甲力学,听课者250人;讲义《穿甲力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获国家优秀图书奖。第五个系列讲座是1984年的广义变分原理,14讲,听讲有150人,讲义《广义变分原理》由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第六个系列讲座是1987年上海工业大学微波研究所课程,20讲,84人听课;讲义《格林函数和变分法在电磁场和电磁波计算中的应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些系列讲座的共同特点是,钱先生都有独到的研究,研究成果汇集成讲义,讲义整理出版就是专著。

钱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黄黔回忆钱先生讲课情况。“在研究生期间,我先后听过钱先生讲的3门课,‘奇异摄动法’、‘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先生的课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一方面有条有理地把问题展开,另一方面又叙述了该学科发展的历史。无论是讲道理,还是讲历史,都体现了该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使我们了解理论的条件和局限,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在课堂上提出了许许多多可以进一步探索的课题。听完先生的课,觉得有很多可做的工作。课堂上钱先生介绍了他自己在这一领域做过的理论工作,对别人的工作则用他自己的观点给予评价。([1]36页)”“每次听钱先生讲课,都觉得大开眼界。([1]37页)”

早在1980年,钱先生就指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一定会教学,一定要从事教学工作,这是他的天职。可是要做好一个教师,不是只研究教学法,一定要在科研工作上不断前进,这样才能做好一个教师。……有一批人专搞科研工作,有一批人专搞教学工作,照那样做,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都提高不了。……教书教得好不好,要看你的科研工作有没有贡献,你的观点在不在发展。([9]32页)”钱先生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好教师的榜样。在目前强调本科教学工作的大背景下,回顾钱先生的教学实践,重温钱先生的教学理念,对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更有现实意义。

薪火相传

在我的中学时代,钱伟长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名字被大众知晓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还有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等。那些名家对我而言,都是遥远的存在,可望不可即。80年代初,我在鞍山钢铁学院机械工程系读本科时,学校最有威望的副教授(当时没有正教授)中的两位合作的论文由钱伟长先生推荐,发表在《应用数学和力学》上[15]。我在觉得他们都很了不起的同时,也觉得钱伟长先生不仅可望,似乎也可即。或许从那时起,我就是钱先生遥远的仰慕者。

就学脉师承而言,我并非与钱先生毫无关系。如前已述,我的博士导师刘延柱教授是钱先生在清华力学研究班应用数学课上的学生。1997年,我进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刚进入所里时,博士后都没有合作导师的设置。所有博士后都可以笼统地说,在钱伟长院士领导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不久后,为了学术和行政事务的方便,又有了各自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程昌钧教授,在兰州大学时是钱先生研究生叶开沅教授的学术助手,到上海大学后是钱先生亲自点将担任的力学系主任。尽管有这些渊源,我在学术上出道晚起点低,没有机会听钱先生的课当面请教。见过钱先生的次数也寥寥无几。

第一次见到钱先生是在1993年在徐州参加第5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MMM-V)。开幕式大会报告时,两位前辈讨论得很热烈,争执不下。钱先生举重若轻地化解了分歧。钱先生说一方说,“不能因为还有其他矛盾,就否认人家抓住了主要矛盾。”又对另一方说,“不能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否认还有其他矛盾。”后来又在1997年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会议、1997年第7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MMM-VII)和1998年第3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III)上见过钱先生。一般都是钱先生在台上,我在台下,由遥远的仰慕者升级成为近距离的仰视者。唯一的例外是在1998年的国际会议上,程昌钧教授把我引荐给钱先生,当时请钱先生写封推荐信,因此我当面表示感谢。钱先生亲切地与我握手,然后说,“现在办任何事情,都要方方面面的努力。”20多年过去,我时常想起钱先生这似乎不经意地一句话。越想越觉得切中肯綮,玄机无限,钱先生有先知般的洞察力。只可惜很多道理知易行难。

出站后留校工作,在一些校内的会议上见过钱先生。印象比较深的有三次,这里只说其中的两次。一次会议是钱先生召集力学学科的教授研讨。他知道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结果很不理想,似乎有一年竟然一项未中,有些着急。说我们的工作脱离了国际力学的主流。钱先生特意搬出了近年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的《应用力学评论》,告诉我们,上面的综述论文,反映了力学研究的学科前沿。那次会议几年后,我在《应用力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综述[16]。如果没有钱先生对那本期刊的高度推重,我未必愿意用几个月准备那篇所写过最长的论文。另一次会议是钱先生召集全校教授座谈。钱先生苦口婆心讲了很长时间,涉及面很广,具体我已经记不全了。会后钱先生送每位到会者一册他的《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9],上面还该有钱先生的签名章。那本书我反复看过,堪称我教师生涯中的枕边秘籍。

钱先生创建的学术组织和期刊也为包括我在内的后生晚辈提供了锻炼和服务的机会。为推动理性力学在中国发展和促进现代数学在力学中的应用,钱先生促成中国力学学会在1979年成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并亲自担任组长。1985年改称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到2020年已经有九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分别是郭仲衡院士、郭友中教授、戴天民教授、程昌钧教授、戴世强教授、周哲玮教授、郭兴明教授和张俊乾教授[17]。2020年成立的第十届专业委员会由我担任主任委员。1980年为“真正做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用以推动我国应用数学和力学的发展”,钱伟长先生创办了《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并担任主编。该刊创刊时中英文版同时出版内容相同以便于国际交流。为满足版权要求,2012年后中英文版各为独立期刊。我从2005年起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的编委,2014年起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副主编。

就我个人的科学研究而言,钱先生主编的文集《非线性力学的新发展》[18]让我受益尤多。其中朱照宣先生的《浑沌》一文是许多我这代研究混沌的力学工作者的启蒙读物。我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混沌的论文[19],核心工作就是《浑沌》中介绍的Melnikov方法的应用。

钱伟长院士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在2010年5月的第3届动力学、振动和控制国际会议上,我作为第4届会议承办单位的代表,在闭幕式上欢迎同行4年后参加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第4届会议。当时还以钱先生为号召。“The striking featur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is the president, perhaps the most senior university president in the world. Aged 98, he is a legendary figure belonging to the realm beyond the wildest imagine of common people.(上海大学的突出特点是其校长,或许是世界上最资深的校长。在其98岁高龄,校长是传奇性人物,所在境界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不料在7月钱先生就驾鹤西行魂归道山。在钱先生辞世10年之际,分享我对钱伟长院士研究和教学成就的认识,以寄托自己的缅怀之情。

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