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7篇)

| 刘慧

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篇1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默默前行……”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默默坚守防控一线的人群中,有一个大湾人民特别熟悉的身影,他戴着蓝色口罩,胸前时常佩戴着党徽,老是步履匆匆,他就是大湾镇党委副书记兼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总指挥和社会稳定组组长黄海成。

他冲锋在前,疫情防控有速度。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黄海成同志已经连续奋战在防疫一线60多天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一直步履匆匆,感觉在和时间赛跑,大湾辖区内的村头巷尾经常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带头进村入户宣传防控知识,提醒群众少出行、不聚集、出门要戴口罩;带头开展网格化排查,登记外来人员等信息,驱散聚集人群;带头到居家隔离点探测体温、宣传“六要”管理规定,到各村和人群聚集等公共场所开展督查督办等等,对上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各项决策部署都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始终冲锋在防疫一线,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主义者”。

他担当作为,疫情防控有力度。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黄海成同志不仅亲自带头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而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统筹协调,科学防控,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使命。他强化群防群治,积极发挥网格和网格员的作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向全镇39个网格发出倡议,动员一级响应,号召全镇广大群众共同参与防疫抗疫,积极动员5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20多名名热心人士为大湾防疫工作捐赠防疫物资。同时,他考虑周全,由于村民群众中有很多老年人,手机、微信等即时传播工具在这个群体中行不通,在大湾工作了26年的他充分发挥自己“门儿清”的优势,对子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重点关注,坚持上门测温、了解情况、宣传引导等,实现疫情防控落实到每一个神经末梢。

他服务暖心,疫情防控有温度。

作为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稳定组组长,黄海成同志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居家隔离人员的管控工作,但他注重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温度,特别是针对“封闭管理”产生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做到“控而不死、防而不乱”。为保障辖区居家隔离人员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他在做好日常防控的同时,及时了解村民群众需求,亲自或安排人员为有难处的村民群众上门送上爱心口罩,帮助他们采买生活用品送货上门,上门检测居家隔离人员身体状况,帮助清理生活垃圾,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外出,将温暖送到家门口。

如今,冬已尽,春意浓,花渐开,“英雄”尚在默默坚守。

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篇2

__所在的部门是农场办公室兼组织部,面临的本职工作比较繁重并琐碎。但在农场发布征集志愿者时,她毫不犹豫的请战报名了。要说不怕那是不可能的,但想在一线做点什么的意识远远超过了怕。看着农场医院、派出所全员返岗,看着他们穿着简易的防护服走向农场的“入口关”时,心中那点怕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在志愿者工作中,她承担了宣传广播和社区网格劝阻、网格居民信息采集等相关工作。为了让辖区居民第一时间了解新冠疫情以及疫情期间农场的各项措施,她不分早晚,接到通知,马上到达广播室,使辖区居民用这种快捷的方式最快速的了解疫情情况,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在社区网格劝返工作中,当带上红袖标那一刹那,走上街道的那一刻,就会有和“白衣天使”并肩作战的光荣感。说实话,在网格劝返这项工作中,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理解的、有不配合的、有出言伤人的、不愿佩戴口罩的等等,她都耐心劝导,不厌其烦的解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作为党员,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她说,“我不会惧怕,不会退缩”。走街串巷,上门入户,排查疫情,誓与众多一线工作者并肩战斗,与病毒血战到底,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篇3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社区作为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筑起了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御墙。

“我是志愿者,奔赴疫情防控一线责无旁贷”作为广场社区的志愿者马珍,第一时间报道,主动加入到社区防疫工作队伍中。马珍是一名开饰品店的店主,平日里也是个热心人,在社区有需要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来帮忙。疫情防控期间,她负责在社区电话摸排每家每户的信息,然后又在小区院内挨家挨户进行登记排查、到各小区张贴公告、发放出入证、对重点人员进行管理服务等工作,防疫任务多、责任重,她每天跟许多社区干部一样,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开展工作,马珍说“我也想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社区工作人员干部都很辛苦,与其宅在家里,不如参加志愿服务,在这特殊时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战疫特殊时期,像马珍这样的社区志愿者还有许多,他们在战“疫”攻坚战中,逆行而上,积极作为。他们的守护使社区疫情防控这道屏障更加的坚固,他们的默默奉献坚定了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的决心!马珍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首先我觉得志愿者并不是一种光环,而是一种责任,要时刻走在前面,要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相比那些一线奋战的英雄们,这些事情真的很微不足道,在我成长过程中,付出是无言又沉重。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马珍的表现彰显了青年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冲在前面,我相信,只有我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难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

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篇4

今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地球上来了群不速之客,扰得大家都不安宁。

许多人因为它们而和自己的亲人分离,甚至远去,承受着痛苦。但也有不少人,去准备“战斗”。

我的妈妈,她也不例外。她是一位网格员,平时都很忙,经常要去管理村内的大小事务。不久前,她管理的村部,发现疑似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导致她经常出门,解决问题。一开始问题并不严重,但她还是决定住在那个村里。在她准备离开家的那个晚上,我问她:“妈妈,你为什么又要回去?那里存在着危险呀!还有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摇了摇头,没有回答我。

后来我每天晚上都打电话给她,可她没有接听。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病毒的消息,说这个可恶的病毒会传染,接触一下就很有可能患病。因此,我越来越担心她了……

一天,她回来了,我站在房间的窗边,远远的看着,她和爸爸在楼下交谈,可能是在说病情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在说关于我们的事情,具体讲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等她和爸爸聊完,我和弟弟赶忙拉她到屋里,我正要说话时,妈妈就开口了:“这几天,你们没有出门吧?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保护好自己,所以你们不要乱出门,知道了吗?”我点了点头。“妈妈,你能回答我上次的问题吗?”我久久地凝望着她。“好。”她说到,“我作为一名网格员,管理村子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至于有没有危险,我自己知道,你们不要太担心。”

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我明白——她去工作是为了帮助这个社会,能帮上一点算一点,不求多。在我眼里,妈妈一直是个普通的人,但在这一刻,我看见了她的“美丽”。

虽然这场疫情很严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有许多人愿意为了国家而去奋斗。比如医护人员,他们每日每夜废寝忘食的研究药物,救治病人;还有警察和志愿者,他们为了防止人们接触到感染者,连夜去封锁各个道路;还有好多普通人也参与了这场战斗,有的人捐钱,有的人捐物资,也有的人像我妈妈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疫情的控制。

如今,这场可恶的疫情,已经有了些好转。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度过这场难关,迎接新的开始。

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篇5

在中国面临新冠性病毒时,每个人都为这次疫情付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贡献是面对疫情时的担当奉献。

武汉是疫情严重地,有数人感染,已经封城。许多人陆陆续续从武汉跑出来,而许多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奔向武汉,为这次疫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各个城市的医生护士组成一只只医疗队,毅然选择了前往疫情隔离区支援。他们二十四小时穿着防护衣物,时刻观察病人的情况,睡觉吃饭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高强度的工作,让医护人员原本那光滑的脸蛋变得暗沉,痘痘黑眼圈说来就来,乌黑的秀发上也有了几根白发。

不久前的下午,医生吴亚玲的母亲过世,可她无法回去也不能回去。得知噩耗的她顿时泪如雨下,眼睛里的红血丝布满眼白,她抽泣着,却没有嚎啕大哭,压抑着自己悲伤的情绪。她身上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必须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朝着远方家的方向,她连鞠三躬后便恢复状态,重新回到了岗位上。

“抗击疫情,不胜不归”,这是每一个奔赴前线的人的心声,为了这共同的目标,他们甘于奉献自己,承担起肩上的责任。

贡献是面对疫情时的勇敢无畏。

浙江的一家大型风机公司捐赠了1054台风机给武汉的九家医院,可是找不到人运输风机去武汉。

在关键时刻,一个普通的货车司机铿锵有力地说:“行,我去!”他叫王国荣。他没有一身名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他非常想为武汉做一份贡献。“湖北疫情那么严重,社会各界都在全力援助,我没什么可以做的,只会开车,如果能用到我,我义不容辞。”运送分机的机会来了,他就在第一时间应下了这份差事。没有犹豫不决,而是坚定肯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疫情虽然可怕,但我们依然有勇气去面对它,战胜它。

贡献是面对疫情时的安分守己。

这次病毒的'突发让我们措手不及,许多感染上病毒的人都在与死神做斗争。医护人员们在一线拼搏,社会各界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现在安分待在家里,就是最大的贡献。在家中无聊憋得慌,便可以憋死病毒,恢复中国原来生机勃勃的样子。

我们多安分,医生多放心。

熬过冬天的种子,会在春天发芽。

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篇6

吴贤忠同志,现年42岁,大方县大方镇关井村动物防疫员,负责关井村的动物防疫及协助全镇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几年来,吴贤忠同志积极宣传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推广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治新技术,带动养殖户致富。他为养殖户留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人虽不老,却被大家称为“老吴”。吴贤忠同志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优秀代表,2007年、2009年、2010年被大方县畜牧兽医局推荐到地区进行表彰,被评为地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防疫员”。

一、刻苦钻研技术,倾心服务群众

吴贤忠同志虽是初中毕业,但积极参加县畜牧兽医局、县扶贫办举办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学习,1986年获大方县畜牧局兽医技术培训班结业证书,2008年取得县职业中学颁发的畜牧兽医技术结业证书。吴贤忠同志平时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向县乡技术干部请教,并注重实践,积累了兽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吴贤忠同志从1986年被县畜牧局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以来,可以说是为他提供了更好学习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与养殖户走得更近,更方便服务养殖户。他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较系统地掌握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技能。1991年获贵州省农委颁发的“农民技术员”职称证书,1995年获“助理兽医师”职称资格证书。

关井村处于大方县城边缘,人多地少,许多农户以从事养殖为业,但却没有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搞不懂什么是病,什么是疫,为什么要依法防疫等等。吴贤忠同志在县城所在地的街道上租了一间房屋,自己出资,配备了冷藏设备和诊疗器械,办起了兽医门诊。除服务于所负责的关井村外,还经常为周边村寨的群众和县城宠物养殖户服务,向他们传授畜禽养殖防疫技术,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及畜禽疫病的危害性,回答养殖户的各种疑难咨询。吴贤忠同志在开展咨询服务时,发现大多数养殖户素质低,对防病防疫不能接受,就深入农户家中传授技术,并钻进猪舍牛栏鸡舍鸭场,手把手地传授畜禽养殖饲料配方、育雏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多年来,吴贤忠同志跑遍了全镇的村村寨寨的所有畜禽养殖户和养殖场,受到所有养殖户的欢迎和信任。

二、搞好动物防检,保障畜禽健康

动物防疫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畜牧业发展大局。吴贤忠同志牢固树立“防疫无小事”和“养殖成败在防疫”的意识,结合责任片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防疫工作的开展。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要求,制定了春秋两季重点防疫期以及月月补针的详细防疫计划,储备好疫苗和治疗药品。大方镇的两路口、对江市场每逢赶集日,都有上百头仔猪、500多羽家禽、10多头畜肉产品在市场上交易、流通,吴贤忠同志都积极协助镇畜牧兽医站进行检疫。

对防疫工作吴贤忠同志丝毫不含糊,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畜禽防疫注射。主要是进行猪瘟、W病、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鸡新城疫等疫苗注射和卡耳标,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采取一户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对不在家农户的畜禽进行登记补针。建立畜禽免疫档案,并做好档案记录,及时向上级畜牧部门汇报责任片区畜禽生产及疫情动态,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疫病普查、动物疫病监测采血、疫情调查等工作。大方镇每年饲养家畜1.6万多头、家禽5万多羽,吴贤忠同志每年春、秋两季都带头按国家规定,强制对畜禽进行禽流感疫苗、猪兰耳病疫苗、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注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实现重大动物疫情在大方镇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安全、健康的畜牧业发展环境。

三、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吴贤忠同志常年肩背保温箱,手拿注射器、耳标钳,在春秋重点疫情期,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除为养殖户注射疫苗,还主动做好养殖和防疫技术服务,消除他们各种思想疙瘩和技术难题。吴贤忠同志依法给养殖户的猪打防疫针、挂耳标,但养殖户不理解,认为打了针就可不挂耳标,给动物防疫员工作带来阻力。吴贤忠同志仔细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拿出随身带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及各种宣传资料给养殖户学习,边学边沟通,终于让养殖户明白了道理,他们在吴贤忠同志的优质服务下接受了依法防疫。

“哪里养殖户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就是除夕之夜或正月初一,只要养殖户一个电话,他就起步上路。”这是养殖户对吴贤忠同志的评价。 关井村养殖户姜招虎每年养猪500多头,今年第一批养的150头猪,一直长势不好,吴贤忠同志得知后主动上门诊疗解难,通过诊断,采取“驱虫、配饲料添加剂、发送饲养环境卫生”的办法,使得这批猪也能按正常生长时间出栏,没有造成损失。

由于吴贤忠同志技术过硬,实际经验丰富,被远隔50公里的长石镇山坝村新兴养殖场和六龙镇头塘村李x养猪场聘为兽医技术。吴贤忠同志从技术、引种、防疫、治疗、饲料配方等方面开展服务,使这些养殖场的猪长得快、不得病,他们都说有吴贤忠同志的技术支持,明年还要扩大养殖场规模。

为促进猪的品种改良,吴贤忠同志参加了2008年地区和县组织的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技术学成后,在大方镇进行推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猪人工授精800余头,产仔上万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说起吴贤忠同志的不怕苦不怕累,真心为养殖户排忧解难,镇里干部都说:“他干的都是义务劳动,但辛苦没有白花,确实发挥了农村动物防疫员的作用,他是全镇动物防疫员的优秀代表。”

吴贤忠同志克服村级级动物防疫员待遇低、工作艰辛、劳动量大等困难,尽心尽力,服务于养殖农户,服从业务安排,积极完成下达的各项任务,为全县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作出了表帅。透过一头头(羽)畜禽,一座座畜禽舍,养殖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作为一位普通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吴贤忠同志心里踏实,我们但愿吴贤忠同志未来的“动物防疫员”之旅更加辉煌。

基层社区干部抗疫期间先进事迹篇7

37年间,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马虎不得。

见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吕梁山东麓的双路乡迎来一场久违的细雨,静谧山乡透着阵阵凉意。

王元林正准备出门,张亮杰的孩子3岁了,该加强接种流脑疫苗了,半月前娃儿发烧不能注射,今儿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块从冰箱移入随身背的疫苗箱,边穿那件出门才穿的中山装边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里外的兰家山,从河滩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岁的王元林已经这样走了37年。37年中,他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达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计划免疫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日前,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楷模荣誉称号。

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山西省静乐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王元林童年记忆里,就有天花、脊髓灰质炎、流脑等疾病流行。他亲眼看到这些传染病夺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校读书。1973年毕业返乡后,他成了全县第一代乡村防疫员,那时候,因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门,一家家地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桃娥是个聋哑人,家里3个孩子都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元林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划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赵家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元林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3个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总要打听谁家快生孩子了,谁家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门,为孩子建起健康档案。春去秋来,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听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说,乡亲们明白了:这疫苗,谁打上,对谁好。

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山乡,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大雪纷飞,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黄苇村。两个多小时后,当满身是雪的王元林撩开李家土窑洞的门帘时,李天亮惊诧地说:这么大的雪你还来?王元林却答: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

一次出诊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坚持走到大山深处完成接种。他的左腿从此落下毛病,不能弯、蹲不下,天一凉就疼。跑山路最费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坏老伴亲手做的七八双布鞋,布胶鞋一年也得两三双。他说: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那天,在张亮杰家,王元林仔细给孩子测过体温后,才给孩子接种了流脑A+C疫苗。张亮杰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针害你跑两趟,还下着雨!王元林认真地说:发烧是典型的接种禁忌,带病接种是害了娃。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如今,双路乡的许多老乡都能说出接种疫苗的禁忌常识: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服下,水温千万不能高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户宣传的结果。

为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两个习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不在外过夜,以保证便携式疫苗箱维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家门,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灯开关,看是否停电。一旦停电,他就立即将冰模板一个个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确保疫苗质量。王元林说: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出大事。

王元林出门喜欢穿4个兜的中山装,兜里总装着几个64开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个纸箱里,这样的小本本有几十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经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称,还有每次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和生产日期。每个月,王元林都要根据小本本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接种,都做了标注,一个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围着疫苗转。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却想着10里外的砚湾村,那里有个孩子等着接种。接种疫苗有规程,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退烧针,就头顶烈日出门了。今年春节,狼儿沟村老赵带着1岁多的孙子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狼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得发僵,老赵心疼地说,晚打一针不要紧!王元林却说:接种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们了!

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双路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年,村里盖新房、建小楼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开回了小汽车,王元林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两间老屋漏雨走风,老伴说,要翻修得四五万元,修不起呵!现在老两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儿家,家里除了公家配给的电冰箱和一个文件柜外,没什么值钱的家什。

在王元林心里,觉得最亏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两个女儿。王元林的工资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纪80年代,涨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资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没给家里挣回什么家当,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6亩责任田。因经济拮据,大女儿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二女儿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乡,家里的农活全靠老伴一个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谢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开心事。我管的辖区,我管的事,娃娃们没一个耽误,都健健康康的。还有许多事,也让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回村盖房。动工那天,没有打招呼,前村后邻的乡亲们都来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钱;地里的农活老伴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乡亲过来帮把手;走在山间,谁开车或骑车碰上了,都会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捎他一程

想想这些温馨事,王元林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3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