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彭桓武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篇1)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这些成果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就是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

1945年,彭桓武与玻恩合作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共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同年夏,他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

彭桓武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领导和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领导和参加了氢弹的原理设计和试验;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理论领导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篇2)

彭桓武,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中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

彭桓武的学术生涯始于清华大学,随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师从量子力学的奠基人马克斯·玻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并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与海特勒和哈密顿合作提出了著名的HHP理论,这一理论在量子跃迁几率和宇宙线现象的解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彭桓武回国,积极参与中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并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桓武因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社会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198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以及1999年被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篇3)

1961年4月初,彭桓武奉命被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负责核武器的理论攻关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彭桓武迅速组织力量转向氢弹原理的探索。彭桓武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分别由周光召、黄祖洽和于敏负责。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

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彭桓武也参与了前期主要环节的工作。

1984年,10名科学家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这个重要奖励中,彭桓武排在了首位。

他一生淡泊名利,谦冲自牧。正如他父亲的咏雪诗里写的,“本来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别有真。”彭桓武以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追求真理,报效祖国。他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如一轮明月映照世间,似一缕清风涤荡人心。

彭桓武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领导和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氢弹的原理设计和试验、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理论领导工作。

钱三强多次感叹: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为构筑理想中国,他放弃小我、成全大我,不计较名利,不在意得失,一生都在发光发热。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位默默奉献的大师——彭桓武!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篇4)

彭桓武191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自幼虽体弱多病,却酷爱读书,尤其是对算术,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天赋。在4岁上学之前,彭桓武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四则运算。

1930年,彭桓武随父兄一起到北京求学。凭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勤奋,1931年,彭桓武考入了清华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他与物理的不解之缘,这一年他16岁。1935年,彭桓武大学毕业后,继续在清华攻读研究生,师从周培源学习物理,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清华园的学习,对彭桓武来说,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自强不息”的校训还时刻激励着他要发愤图强,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彭桓武养成了好学深思、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怕吃苦的品质。这为他将来带领科研团队攻克难题,以自然科学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斯·玻恩是量子力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治学严谨又待人诚恳,是良师也是益友。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彭桓武凭着傲人的天赋和勤奋钻研的精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1940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对于学术,彭桓武一直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就不太满意,认为只做了其中的一半。他的导师玻恩却说:“如果你都做了,就不能给你哲学博士,而是给你科学博士了!”

1941年8月,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期间,彭桓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41年—1943年,他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发表了HHP理论。1945年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5年到1947年,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的事迹(篇5)

彭桓武是彭树棠的次子,生于1915年10月6日,当时彭树棠正在长春县知事任上。由于彭树棠的夫人产前曾梦见一只小熊闯进县衙,所以一度为这个孩子取名彭梦熊,后改名为彭桓武。

彭桓武少年时期有些与众不同。从体貌上看,他脑壳硕大,但骨瘦如柴,且疾病缠身。可是他从会说话起就会算术,上学前已能进行四则运算,而且算盘打得又快又准,令哥哥姐姐汗颜。

彭桓武5岁时在长春教会学校开蒙,但因体弱多病经常请假,可每次考试却都能取得好成绩。年纪稍长,他先后就读于长春自强学校和吉林毓文中学。这两所学校给彭桓武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中毕业后,15岁的彭桓武随父兄赴北平(今北京)求学。在选择高中时,他将目标锁定在北师大附中和汇文中学,但在汇文中学申请的是高中二年级。这两所学校,前者是钱学森母校,后者培养了王大珩等20多位院士,录取标准可想而知。谁知,彭桓武居然同时收到了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他忍痛放弃了北师大附中,进入汇文中学高二。谁知刚开学不久,彭桓武的母亲在长春病故,他便随父亲回家发丧。因离校长达数月,他只好在家自学。凭借着自学取得的成果,彭桓武回到北平后直接考进大同中学高三,几个月后又参加了高考,而且报考的只有清华、北大两所大学。

发榜了,彭桓武买来登有清华大学录取消息的报纸,在“金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是排在100名“同年”的第7位。

人们无法相信彭桓武只用一年时间,而且主要靠自学就完成了高中课程,随后便如探囊取物一般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人们更无法相信他在入学后,很快就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齐名,成为物理系“清华四杰”。

26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