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科学家事迹介绍
王淦昌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之一,王淦昌科学家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淦昌科学家事迹介绍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科学家事迹介绍篇1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4岁丧父,13岁丧母,生活的灰暗和苦痛没有让他放弃学习。心怀“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18岁的王淦昌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从此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读大学的几年间,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亲身感受着政府的软弱无能,目睹了身边同学惨遭杀戮,他愤慨不已。老师叶企孙曾激动地跟他讲:“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并用毕生践行。
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迈特纳。期间,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1933年,年仅26岁的王淦昌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年少有为、前途大好的他,却不顾导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
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说:“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可王淦昌却讲:“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1961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钱三强找王淦昌谈话,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并请王淦昌到二机部九局工作,进行原子弹的研制。由于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要王淦昌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停止一切学术交流。
王淦昌毫不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科学家事迹介绍篇2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中国的原子能科学和核武器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核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使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王淦昌的科研生涯主要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进行。他的研究集中在核物理及其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反应堆物理和核技术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王淦昌多次参与我国重大的核科研项目,为我国核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60年,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
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
王淦昌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
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他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领域的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中国核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1982年,王淦昌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原子能所。
他在信中写道
“我自愿将奖金全部捐给原子能所中、小学愿娃娃们茁壮成长好为原子能事业多做工作”
王淦昌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核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核反应堆的物理研究和设计优化上的贡献,为中国的核能安全和能源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王淦昌科学家事迹介绍篇3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存放着一个看似普通的木箱,上面写着“北京王京〈10〉”等字样。我们不禁要问,王京是谁?这个木箱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1960年的冬天,远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联合所)的王淦昌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绝密电报,要他马上回国领受新任务。这年是王淦昌在苏联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在此期间,他在基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成就,特别是他带领研究小组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使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受到了世界物理学界的高度关注。
但是,王淦昌心里十分清楚,是时候回国了。他二话没说,于1960年12月24日悄然回国。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到了刘杰办公室,对方开门见山地向王淦昌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并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王淦昌深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第二天他就到二机部九局去报到了。王淦昌清楚研制原子弹需要高度保密,他脱口而出就叫“王京”,“王”是祖宗给的姓,“京”是北京的京,代表祖国。从此,王淦昌的名字在国际物理学界悄然消失,而在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中,有了一位叫王京的领导者和学术带头人。
有人曾为之遗憾,认为王淦昌如果继续在原来的科研领域工作,极有可能叩开诺贝尔奖的大门。然而,在王淦昌自己看来,与诺贝尔奖相比,祖国更为重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说:“能为国家兴旺出点力是光荣的,大家会欢迎,否则就受人唾弃。岳飞和秦桧就是例证,我从小就想做岳飞那样的人。”
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最高机密工作之一,全体工作人员要长期隐姓埋名,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需要断绝一切海外关系。王淦昌的儿子曾说,如果有人问他:“你的爸爸在哪里?”他就像母亲教的那样回答:“我的爸爸在一个信箱里。”
从1961年至1978年,王淦昌隐姓埋名长达17年。
王淦昌科学家事迹介绍篇4
照理说,浙江大学教授的工资不算低,总不至于连女儿的奶粉钱都出不起吧?学生们都不理解“牧羊教授”为什么会那么抠、那么穷,他们哪会知道,抗战爆发之后,王淦昌把家里所有的财产,甚至连妻子的嫁妆、首饰都捐给中国军队来买枪炮和子弹。
也有学生自作聪明地说我知道“牧羊教授”的钱藏在哪里。我发现每一次警报响起,我们的“牧羊教授”总是第一时间捧起一个小盒子往防空洞跑,这个小盒子一定装着王教授的私房钱,说不定藏着一颗大钻石或者一大块黄金。
然而这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原来这个小盒子里面放着王淦昌从德国带回来的一小块稀有金属——镭,这是放射性原料。
王淦昌想着现在是战争年代没有条件做实验,那就潜心做研究,等战争结束之后,这块镭一定能够为中国国防事业发挥巨大的作用。
王淦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多年研究的成果——关于发现中微子的方法和建议写成了两篇论文,于1942年发表在美国著名的物理评论杂志上。
很快,美国物理学家阿伦就弥补了王淦昌无法做实验的缺憾。他按照论文当中提到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了王淦昌的猜想,这个实验就被称为——王淦昌·阿伦实验。
王淦昌科学家事迹介绍篇5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总统府门外,一群清华学校的学生举着标语,喊着口号,抗议美、英、法、日等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就在一个星期前的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中国内河,遭到驻扎在天津大沽口的中国军队的炮击。日本竟以此为借口,联合美国、英国、法国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开放天津入海口至北京的全部内河河道,并不准设置炮台,消息传开后,群情激愤。
3月18日,王淦昌和清华园的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游行到执政府门前抗议。
没想到,执政府的卫兵竟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开了枪!王淦昌眼睁睁地看着身边好几个同学倒在了地上,女生们的裙子也染上了鲜血……王淦昌含着眼泪,举起拳头就要往前冲,但被两个同学拼死拽回了学校。
当晚,愤愤不平的王淦昌来到了叶企孙家里,向老师说起了白天发生的惨案。叶老师听了,红着眼睛“质问”道:“谁叫你们去送死的!你们好不容易考上了清华,若是就这样死在卫兵的枪口下,值得吗?你们想想,我们国家为什么挨打?不就是因为羸弱嘛!如果国家强大了,谁还敢欺负我们?”
叶老师虽然嘴上“质问”着王淦昌,但自己也早已泪流满面。他用拳头擂着桌子,用嘶哑的嗓音喊道:“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强国!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叶老师的拳头也擂在了王淦昌的心上。这件事在王淦昌心里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他日夜埋头苦读,毕业时,考取了官派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