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
两弹一星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大家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篇1
王淦昌,1907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还担任过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首任理事长,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淦昌一生中三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这三次载入史册的重大发现分别是:1931年发现中子,1942年发现中微子,1959年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31年上半年,用某种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强贯穿辐射的实验报告,让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产生了深刻印象。他始终怀疑这种粒子是否存在这么强的贯穿力,于是两次向他的导师迈特纳建议用云室重复这一实验,以便弄清楚这种粒子的性质,但是没有得到允许。1932年初,英国的查德威克用王淦昌提出的方法完成实验,证实这种粒子是中性粒子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子,查德威克因此获得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迈特纳对这件事深感惋惜,但王淦昌并未懊恼,只是将这次教训记在心头,告诫自己今后要坚定自己的科研主张。
1947年,王淦昌在论文中提出三种验证中微子的方法和通过裂变来检测中微子的思路,1956年,美国学者基于王淦昌的构想完成探测中微子的实验,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彼时国家贫弱,王淦昌只能无奈地选择“让别人去做”,每每提及此事,他虽言语平淡,却难掩心中遗憾。
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篇2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项,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创造性地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1984年,王淦昌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
1992年,在王淦昌、于敏等人的推动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获得了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
1998年6月,王淦昌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
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篇3
在中国曾有这么一个科学牛人,他原本能给中国拿3个诺贝尔奖,却因各种原因,3次都与诺奖擦肩而过。有人这样形容他,他所有的成就,只要有人得其一,便足以留名青史。这个人就是王淦昌,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他4岁丧父,12岁丧母。但命运的波折,并没有磨灭他求知若渴的坚韧意志。1925年,18岁的王淦昌,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时的中国,正处社会动荡时期,于是他心怀“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成为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1929年,24岁的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先后投身于居里夫人和物理学家迈特纳门下。学习期间,王淦昌非常认真刻苦,常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整天。
1932年,他向导师两次提出发现中子的实验构想。但导师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对他的想法不置可否。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后,英国科学家沿着他的思路展开了实验,一举将1935年度诺贝尔奖收入囊中。
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篇4
1920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总统府门外,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举着标语,喊着口号,抗议英、法、美、日等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那是因为一个星期前的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了中国的内河,遭到了驻扎在天津大沽口的中国军队的炮击,日本竟然以此为借口联合美国、英国、法国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开放天津入海口到北京全部内河河道,并且拆除所有炮台。
开放河道,就相当于把首都和整个内陆地区全部都置身于外国军舰的炮火之下。
消息传开后,王淦昌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游行,没想到市政府的卫兵竟然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开了枪。
王淦昌眼睁睁地看着身边同学倒在了地上。王淦昌含着热泪大吼着,举起拳头就要往前冲,但是被两个同学死死地拽回了学校。
当天晚上,愤愤不平的王淦昌来到了恩师叶企孙的家里,向师父说起了白天发生的惨案,叶老师听后红着眼睛质问道,谁叫你们去送死的?你们想想我们国家为什么挨打,不就是因为落后羸弱吗?如果我们的家国家强大了,谁还敢欺负我们呢?你们考清华的目的不就是学习强国吗?可你们却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救国。
叶企孙老师虽然嘴上质问和咒骂着王淦昌,但是他早就泪流满面。他心疼自己的学生瞬间阴阳两隔,他用拳头怼着桌子,用嘶哑的嗓音喊着: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强国,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这件事在王淦昌心里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他日夜埋头苦读,毕业的时候考取了官派的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
留学四年之后,27岁的王淦昌学成回国,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教授。
正当年轻的王教授打算大干一番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浙江大学被迫转移到了贵州。
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篇5
1961年春天,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约见了王淦昌,请他参与领导研制我国的原子弹。研制原子弹是国家级的保密工程,这意味着在以后的好多年里,王淦昌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不能在学术界抛头露面,甚至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可王淦昌年轻时就已立下“科学救国”的志愿,当祖国召唤他的时候,他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王淦昌稍稍沉思片刻,便掷地有声地回答道:“我愿以身许国!”从此,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失踪”了,而原子弹爆轰试验的工地上,多了一位年过半百、名叫“王京”的老人家。“王京”和年轻人一-起,用沙袋围起了试验场地。
汗水裹着风沙,染白了他的头发。爆轰用的炸药也是人工搅拌出来的。搅拌的人要忍受刺鼻的味道,快速地搅动木棍,“王京"不顾年轻人的劝阻,抢着干这活。不久,燕山脚下一声炮响,拉开了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序幕!爆轰试验取得一定进展后,“王京”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战场-青海金银滩,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冷试验的总指挥。这位56 岁的老人家,整天奔波于大西北凛列的寒风中,连每根雷管的安装,他都要亲自到场检查。碰到要加班加点赶工时,他也会跑到工地上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干,工人师傅们都叫他“王老头”,并纷表示:“王老头这么大年包都这么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干?”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茫茫戈壁滩上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随着麦隆的爆炸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米外的观察点里的人们都欢呼起来,"王京”的眼里却噙满了泪花。
一年除夕夜,“王京”照例又没有回家,和邓稼先在工地帐篷里过了一个新年。邓稼先动情地说:“叫你王京十几年,今天,就让我叫你一声王淦昌吧。”话者未落,两位科学家早已泪水涟链。从1961年到178年,王淦昌隐娃埋名整整17年!但他无怨无悔,只为践行那一句“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