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人物事迹介绍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的人物之一,郭永怀事迹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郭永怀人物事迹介绍(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人物事迹介绍【篇1】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10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四乡八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直接转入本科学习。郭永怀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徽的赏识。
两年后,顾静徽推荐郭永怀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在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郭永怀人物事迹介绍【篇2】
在面对回国与留美的抉择时,郭永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他说:“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中国”。在回国前,郭永怀当众烧毁自己十几年的科研手稿。当时美国法律规定,未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手稿,即便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也不允许带出美国。
为了避免麻烦,更为了表明自己回国的坚定决心,在好友西尔斯教授为自己举办的午餐会上,郭永怀当着全体同事和学生的面,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讲义和科研手稿全部付之一炬。10月6日,郭永怀一家经深圳罗湖口岸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他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我将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1968年12月4日,在热核武器攻坚阶段,郭永怀发现了重要的数据线索,为了与时间赛跑,他连夜带着绝密资料乘飞机赶回北京。不幸的是飞机在即将着陆时意外坠毁。当搜救人员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虽然他们身体已被烧焦,但两人怀中紧紧护着的公文包却完好无损。22天后,根据保护下来的数据,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烈士称号;1999年9月18日,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烈士也是唯一一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的科学家!
郭永怀人物事迹介绍【篇3】
1941年,郭永怀又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钱学森师兄,学习之余,钱学森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车,拉着这个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兜风。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动身返家。1957年,郭永怀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郭永怀先生与钱学森先生等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1960年7月,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苏联的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郭永怀人物事迹介绍【篇4】
陈列馆里,还收藏着郭永怀写给女儿的最后一封家书。
那是1968年初冬的一天傍晚,邮递员送来一封从呼伦贝尔寄来的家书。郭永怀心尖一颤,这是女儿第一次给他写信啊!
那年郭永怀将女儿郭芹送到了呼伦贝尔插队,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的寒冬里,女儿却没有一双过冬的棉鞋,因此写信向父亲求助。
看完信,一向不喜欢逛商店的郭永怀走进了科研基地的小卖部,却不知道女儿的鞋码。11月3日,他给女儿回信:“芹女:棉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来,待有了货,一定买……初劳动时要注意,过猛和粗心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字里行间都是对女儿浓浓的惦念与不舍。
一个多月后,郭永怀牺牲,这封信成了他写的最后一封家书。
这封家书原本一直保存在他的夫人李佩的弟弟李佩璋那里,听说要建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李佩璋毅然将这封保存多年的信捐赠给了陈列馆。
陈列馆里,一块烧焦的眼镜片感动了无数观众。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带着重要的实验数据,搭乘飞机返回北京,参加次日一早的会议。出于安全考虑,同事们劝他改乘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然而,当飞机即将在首都机场着陆时,却发生了意外,不幸坠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保护了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这块烧焦的眼镜片记录着灾难发生时的惨烈场景。
作为郭永怀牺牲时的遗物,这块眼镜片原件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当年郭永怀遇难后,工作人员把现场仅存的手表、眼镜片送还给他的夫人李佩。十几年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把郭永怀曾经工作的304房间永久保留,建成纪念室,李佩就把这两件遗物送给了力学所。陈列馆里展出的是其复制品。
郭永怀人物事迹介绍【篇5】
在读博士期间,郭永怀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郭永怀在1946年至1956年间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