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 HT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事迹材料,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事迹材料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医生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1

由于组织的信任和关心,我被调到刚刚成立的维扬区疾控中心工作。7年多来,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奋斗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一线。以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为己任,以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求实创新精神,忠实履行一名疾控人员的工作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在默默无私的奉献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0xx年,我被单位评为优秀医生光荣称号。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

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政治理论的学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际工作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我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忠实履行工作职责,并得到了服务对象的称赞。作为传防科副科长,我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在科内起到网模范带头作用,尽心竭力带领和团结同事做好各项工作。

二、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学风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把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实践所学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江苏职工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大专学历,并取得了疾病控制中级职称。作为一名疾控技术人员,我利用培训、自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的业务知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疾控工作。通过自学、摸索,我掌握了网络的一些基本知识,在领导的信任下,我兼任单位的网络管理员。单位的电脑、网络出了故障,我总是随叫随到,不辞辛苦,尽力帮助解决。

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始终奋斗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一线

作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业务骨干,我始终战斗在疾控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疾控中心任务重,人员少,我所分管的工作项目多,要求高。把领导分配的所有工作当作对自己的信任,考验和锻炼,尽职尽责,加班加点,努力使各项工作争先创优。遇到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时,我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调查事件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把疫情扑灭在萌芽状态。在那场抗击“非典”斗争中,我舍小家顾大家,把不满4岁的儿子送回了老家,以解决我工作的后顾之忧。作为疫情现场处置人员,我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要求深入现场,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为我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始终把关心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放在首位,以疾控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主动去贴近他们。面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与他们沟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疾病的担忧与惧怕,使患者从痛苦和沮丧中摆脱出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我主动承担责任,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扬州市卫生局授予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今年4月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肆虐全球,我认真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工作,参加多次的业务培训和演练。每当接到疫情命令时,我作为一线应急队员,首当其冲赶到现场开展工作。我想,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总之,在组织的关怀下,在领导的帮助下和同事的支持下,我在我热爱的疾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成绩面前,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无怨无悔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崇高而平凡的疾控事业中,做一个守护人们健康的忠实卫士。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2

1994年夏,xx从xx省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xx县人民医院工作。作为医学领域的年轻学生,xx深感责任重大。自那时起,就培养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他虚心拜老大夫为师,遇到疑难病例,及时查阅资料、跟踪观察,同时多次参加了中西医结合高层次培训。

xx年,他担任xx县人民医院院长,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启动。为此,他组织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对国家“医改方案”相关政策深入剖析,形成了一套新的医院发展共识。

参加工作20余年来,xx多次参加中医临床医师培训,完成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业、医院管理高级培训班等理论学习,并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完成多项课题的临床研究。发表论文4篇,主持的《中药药物熏蒸结合针灸辅以其他方法治疗痹症的研究》《xx市农村居民疾病谱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等课题都获得了奖项。

由于xx的奉献情怀和担当精神,先后被xx省卫生厅、xx省精神文明委授予“全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被xx市科协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被xx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3

眼前这位正在耐心接诊的医生叫xx,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曹医生,他是嘉兴第二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xx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曾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上海肿瘤医院)及邵逸夫医院进修深造。擅长胃肠道、甲状腺、乳腺等癌肿的根治性手术、化疗等综合性治疗,熟悉肛肠疾病的诊治及电子肠镜检查及肠镜下手术。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外科分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浙江省医师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嘉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外科专业主任委员,嘉兴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早上八点不到,医院的病人已经是络绎不绝了,礼拜五是曹医生肿瘤外科的接诊时间,曹医生也早早的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接诊了,一个上午,曹医生的病人是一个接一个,曹医生也一个一个耐心的接诊。很多病人是专门冲着曹医生来的,大家觉得曹医生不仅医术精湛,而且为人热情细致。

整个上午,曹医生几乎不间断的在工作中,我们也没有间隙去采访到他,记者跟外面的护士跟病人聊起曹医生,大家都赞不绝口,门诊的护士告诉我们曹医生只有周五上午肿瘤外科和周二下午肛肠外科的时间是在门诊的,其他时间都在住院部的病房忙着手术跟照顾病人,虽然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他们都特别喜欢曹医生,大家私下里都喜欢叫他老帅哥。

转眼到中午饭点,来不及吃饭的曹医生又换了一套服装便又匆匆的奔向了病房。

来到病房的曹医生更像是病人的朋友,很耐心又细致的询问每一个病人的情况,而病房里的病人和家属也对曹医生赞不绝口。今天对于曹医生而言已经算是最轻松地一天了,因为正常的情况下曹医生平均每一个月要做30台手术,曹医生的记忆里他最多一天做过七台手术,下了手术之后,全身的衣服都已经湿透了,但不论手术有多复杂,多困难,在整个紧张的手术过程中,他都用最轻松的状态跟表情带动着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护士跟伙伴们。

从医二十年来,xx做过的手术连他自己也算不清楚了,但他依然还清晰的记着自己第一次做手术的情景,曹医生告诉我们,其实每一次手术对他而言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可能在大家看来对他而言只是一场手术,但是对病人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以他都会很慎重的对待,因为他是一个医生,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与职责。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4

xx,男,藏族,45岁。1983参加工作,现在果洛州藏医院工作。

xx出生在果洛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从记事起留给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父辈们因多病而无医无药治疗的窘境。从那时起就立志长大以后做一名,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的曼巴(医生)。自此,从上学的那一天起他就狠下决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人生故事。十年寒窗,九载熬油,1983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青海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卫生院工作,工作之余总是潜心研究藏医医疗和藏医药工作,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铸就了他在藏医药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和业绩。1996年他被任命为州藏医院副院长后,带领藏医院全体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和载体,以提高人民健康为目的,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勇当医院改革的急先锋,把智慧奉献给钟爱的事业,把一家普通藏医院创建成“二级甲等医院”,他先后荣获“全省卫生系统廉洁行医标兵称号”、“古籍整理贡献奖”、“十五全省医药古籍整理先进个人”、“青海省100名优秀科技人员”、“全省医院管理年活动优秀院长奖”、“青海省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xx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格遵章守纪,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创先争优;作为一名医生,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28年如一日,心系群众,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把无限的激情倾注在藏医药学事业中。他曾拜老中藏医药专家土旦为师,专修皮肤、乙肝、心脑血管等疑难病症,并成为全省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他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治病救人,医德高尚,着力解决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作为一名领导,始终坚持以法治院、以德治院的方针,锐意改革,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对职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单位为窗口,开展了创建“诚信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树立了救死扶伤,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全面推行了医疗服务收费清单制、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价公示制等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在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开展了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果洛州藏医院行风综合评议,满意率达到95%以上。对自己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职工要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职工有困难,他第一个帮助,用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民主意识,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一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管理方面,他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医务和院务双公开,与有不同意见的进行沟通、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调动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把“一切为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承诺全面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条禁令”、“六不准”等规定,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廉洁行医,廉洁行政,医院近年来既未发生过收受红包和收取药品回扣等现象,也未发生过医疗责任事故和医疗技术事故。

xx在抓业务、抓管理的同时,不忘临床医疗及藏医药学术研究。依托果洛藏药资源丰富、质量优质、销售市场广阔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潜心研究、挖掘整理藏医药秘方,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开发完成了“藏王补肾丹”、“脑神宝”、“雪山胃宝”、“雪山清肺丹”、“雪域肝泰康”五种藏药品,五种藏药均获国家药品批准生产文号,为果洛州藏医院开发研制藏药新品种做出了突出贡献。随后,主持开发研制了“雪域益肾胶囊”、 “雪域养颜胶囊”、“雪域壮骨胶囊”、“雪域纤美胶囊”等四种藏药保健产品,四种藏药保健品已经青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并获试生产批准文号,藏药保健品的开发开创了国内藏药配方制剂保健品的先河,填补了国内没有藏药保健品制剂的空白。同时,由他主持研制的果洛州藏医院藏药制剂标准已完成,现已申报有关部门待批,主持研究的“三新”项目皮肤病的藏医药治0疗研制工作已完成,用不了多长时间将会被组织实施和临床使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关注公益事业,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虽然,医院底子薄、经费紧,但他每年坚持选派数名藏医骨干携带一定数量的药品到州属各县开展义诊、义治、卫生宣传等活动。近十年来,累计有近2000名贫困牧民和五保户直接受益,免费送药达6万元。同时,每年给大武镇周边的XX县移民村、昌玛河移民村捐赠藏药和衣物、食品等物资,价值达2万余元;对州乳品厂牧业一大队和大武地区周边的贫困户、五保户进行登记造册,免费逐家巡诊;免费为全州培训乡村医生200人次,使受培训人员基本掌握了藏医基础适宜技术,培训果洛籍海南卫校藏医班实习生200余名。

xx作为藏医院及藏医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在工作之余和研究中心成员不断挖掘、搜集和整理出版藏医药古籍,撰写出版了《藏医医德谈》、《藏医决窍·利他明灯篇》、《名医都炯多杰传》、《藏医学概论》、《德合拉医学专著》等藏医学著作;与中心研究人员合编出版了《果洛州藏医史》,篇幅达80余万字。其中《藏医医德谈》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评委会优秀图书二等奖,《德合拉闹日吾医案集》被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第二批民族医药文献整理项目。2005年,主持整理出版了《康仓珠嘉的全部医案集500万字》该书集果洛州名医康仓珠嘉的全部医案及方剂,具有较高的藏医科学水平。近二十年来,他共整理出版藏医药古籍达30余部,特别是2008年整理出版的《藏医学传承》、《四部医典难点释文》光盘在藏区发行后,在藏医药界引起了反响,为藏医药的健康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在玉树最危急、最艰难、最严峻的时刻,他服从组织安排,离开年迈的父母、心爱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带病赴玉树州藏医院挂职支援抗争救灾一线工作。期间,主要协助玉树州藏医院院领导灾后统计,制定院“4.14”抗震救灾应急运行工作方案,参与起草重建设计规划,深入现场开展救治活动。先后巡回医疗出诊60余次,治疗救护受灾群众达6万余人次,诊治受灾群众5000余人次,为玉树州抗震救灾和州藏医院恢复重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十八年的从医生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用自己拳拳爱心、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的精神所佩服;身边的同事,无不被他病人至上的天使般的真情所赞叹。他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爱戴、同事的尊敬、组织的肯定。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为了脚下这片他深爱的热土而无怨无悔地奉献者。而面对诸多荣誉,他却坦然一览视之,这就是扎根高原、潜研医学、从容面对人生的他……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5

庞建奎:哪里有病痛就去哪出诊

庞建奎,家住阜南县龙王乡槐寨村曹郢村民组,是槐寨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

自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医,后来又随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及专家学习医术。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为解除患者的痛苦,走村串户,哪里有病痛去哪里,为病人排忧解难、医治疾病,犹如雪中送炭,温暖着人心。

在行医生涯中,有几件事令庞建奎终身难忘。一次是20多年前一个腊月的夜里,有村民得了急性病,他毫不犹豫出诊。由于大雪下了一天,路途非常艰难,他有好几次差点掉到沟里。到了病人家中后,他诊断患者得了急性胃炎,经过对症处理,病情得以缓解。

回来时大雪纷飞,但他的心却是暖暖的。还有一次,在出诊回家的路上,他发现路旁躺着一位乞讨的老人,上前查看发现老人是急性胃肠炎发作,情况十分危险。庞建奎想也没想把老人搀扶到家中,将老人安置好,立即对症下药,一直照顾到康复,又给老人准备了回家的路费。老人回家后,写来一封感谢信,他才知道老人叫张万清,家住太和县。

以前人们对艾滋病不大了解,不愿意与患者接触,不同桌用餐,甚至连医生也不愿意救治。庞建奎发现有不少艾滋病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救治,病情加重夺走生命。于是,他下定决心,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对艾滋病知识的学习,掌握了艾滋病传播三大途径,懂得了预防措施,便主动给艾滋病患者打针、打点滴,还督导他们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上门随访,让当地艾滋病患者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6

小李同志作为昌邑区东局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之一,尽职尽责,踏实工作,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疫情防控工作,圆满完成老年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等工作。

小李同志始终积极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统一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发挥好她自己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责,积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并且在一年的考察中由预备党员转变为正式党员。

疫情期间,小李同志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严重初期带领慢病科坚守岗位,从大年初二开始没有休息日,认真完成密接流调,医学随访等工作。对管理的密接人员所在小区楼栋进行入户消杀,为密接人员配送消毒物资及体温检测物品;并配合社区及公安部门入户排查高风险地区返吉人群;对疾控排查密切接触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流调;协助街道转运及安抚密接人员;对居家隔离的密接人群视频监测体温;并且对心情浮动较大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与社区委主任联动做好疫情期间人员医学观察工作;配合带领上级部门入户对重点人群进行大批量入户核酸检测;与其他同事共同参与隔离点医疗保障工作。

在后期疫情控制稳定时期及时带领慢病科医护人员为辖区有体检要求的养老院进行体检,按照民政要求带领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等相关隔离防护下,进行老年及慢病人员健康体检。并在疫情期间,做好慢病科医护人员思想工作,积极配合领导完成上级下达的疫情防控工作。使东局子街道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有序高效的控制疫情传播。疫情期间为辖区医养结合养老院,社区,诊所,幼儿园送去新冠肺炎知识手册,做好宣教工作,并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基本医疗物资。

小李同志始终树立“讲团结、讲工作、讲服务、讲奉献”的个人理念,坚持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以心换心,只要真心付出,换位思考,真心为老百姓服务,会得到更多的微笑和认可。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7

任xx:家庭医生的“新标杆”

任xx,1986年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现任定远县池河镇七里河村卫生室室长,30余年来,耐心细致服务辖区群众,被村民誉为健康“守门人”。

20xx年,定远县开始实行医改,要求落实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任xx积极宣传医改政策,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看病就能报销药费。他还按照要求在本辖区内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各项服务,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档,建档率达82%。

20xx年,定远县全面开展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任xx认真为辖区群众做好各项签约服务,赢得了签约村民的好评和赞誉。20xx年7月7日,七里河村卫生室作为“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和考察点之一,为全县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做出表率。20xx年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任xx又为辖区贫困群众免费签约并定期上门开展履约服务,履约服务率达96%以上。七里河村料沟圩组一位老党员为此写了一首赞扬任xx的打油诗:“签约服务形式好,家庭医生户户跑,服务热情又周到,签约群众都夸耀!”

因工作成绩突出,20xx年8月,任xx获得“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xx年2月,被县卫生计生系统评为“最美家庭医生”。20xx年7月被滁州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为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一面旗帜!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8

林xx,中共党员。她扎根基层医院从事临床26年,是一名明礼诚信、有强烈责任心和仁爱之心的医生,在本职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不但受到领导、同行、驻地群众及当地病人的普遍好评,而且在无数外省市病患中也有很好的口碑,一面面锦旗就是一个个美好的治愈故事。

作为一名家庭医生,她是村民们的“亲人”,经常进村入户、关心困难群众,不但对慢病患者上门耐心随访,每月送医送药,指导保健康复,而且还经常帮生活上有困难的老人,解决力所能及的烦忧。有一次,有个腿脚不便又晕车、儿女皆在外的高血压慢性病人,遗失市民卡,不能领药,急得团团转,林医师知道后,利用休息时间,专程慢速开车送她去办理,办证的工作人员当时还问老人是不是你孙女,老人高兴地说,她是我家庭医生,也是我的“孙女”。

她对她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把你的疾病和烦恼留下,请把健康和快乐带回家”。她一位80多岁的签约对象逢人就说“林医生老好用,我现在又有袜子穿奥”,原来他因为脚痛脚肿,行走不便3年多,经林医生利用中药、针灸、放血、经络推拿等治疗好了。“林医生太厉害了,把我这么多年的问题搞定了,我也可以吃好吃的啦”,这是一个8岁小女孩跟她妈妈和家里人说过的话。她因为肠胃问题,经常过敏发疹,只能看着其他小朋友吃美食,林医生运用中药泡澡、耳穴按压贴穴、经络推拿等治疗方法帮她解决了这个烦恼。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为了寻求更好的减轻病痛的方法,除了不断学习之外,还经常以身试药,以身试针(针灸),她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力求无创伤的治病救人,千方百计为病人减轻痛苦!在研究古人技术的基础上,她力求创新,自创无痛性无创伤的经络推拿手法,可快速缓解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肩背肌肉僵硬等疼痛,小儿咳嗽痰液粘滞不易咳出者,有时只需轻揉几下就能减轻症状,广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二十六年的从医生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用自己拳拳爱心、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华章。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9

在从东海之滨的大上海,到西部玛曲大草原,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任岁月雕刻成了沧桑的西北老汉——王万青默默扎根草原42年,为当地藏族群众看病送药,与藏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好曼巴”(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毕业后填报志愿,我没写具体地方,只写了两行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2年后,王万青对自己年轻时的抉择依旧无怨无悔。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6年学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拿到了派遣证,他还不知道甘南在哪里。“从兰州到甘南一路大雪,汽车开了两天才到合作镇。”王万青回忆说,当时怎么也没有料到,甘南的天气会如此寒冷,上海人穿的棉衣到这就毫无作用了,“一路上冷得实在不行了,就跳一跳,搓搓手。”

在许多人眼里,草原上有蓝天白云,有牛羊成群,甚至还有美丽的姑娘,是个“罗曼蒂克”的地方。

然而,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甘南草原的另一面:高寒,缺氧,还有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的饮食习惯和居住条件。

到达合作镇参加劳动一段时期后,领导见王万青不适应牧区生活,打算派他到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不料,王万青却不同意:“我说了要报效祖国,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要看做得怎么样。”他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群众服务。最后,数番辗转,王万青来到玛曲县阿万仓乡。

“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

在阿万仓乡,许多人并不知道王万青这个名字,但只要说到大脚“曼巴”,牧民们就会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是个好“曼巴”。

阿万仓乡距离玛曲县城50多公里,绝大多数居民是藏族牧民。王万青刚去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靠骑马或徒步。到达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药品奇缺,得用牦牛到县城去驮。

语言不通成为诊疗的巨大障碍。王万青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笨办法奏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

“那时候,很多病在大医院可治好,但在草原上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王万青说。

牧民加白回忆,1973年,他的舅舅阑尾炎发作被送到阿万仓卫生院。“当时我们不懂什么叫阑尾炎,只知道是肚子疼。听大脚‘曼巴’说要动手术,都吓坏了。” 经耐心解释劝说,王万青成功为病人做了手术。

“这可是阿万仓历史上第一例阑尾手术!”加白说。

这次成功的手术,让牧民们记住了这个穿45码鞋的大脚“曼巴”。

直至1990年被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整整20年间,王万青的足迹遍布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多次在牧民帐篷中救死扶伤: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为病人做肛瘘手术,从死神手里夺回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牧民的生命……王万青戏称自己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得看啊!”

“不管走到哪,都有藏族同胞给我驱赶狗群,热情拉我到帐篷里喝酥油茶、吃羊肉,晚上怕我冻着,还给我盖上厚厚的牛羊皮……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王万青动情地说。

“草原就是我的家!”

2003年,王万青退休了,但他依然积极乐观,爱说爱笑,时而表现出孩子般的俏皮。

当年,王万青娶了自己的“学生”、藏族女护士凯嫪为妻,在草原上安了家。

如今,老两口就住在玛曲县医院后面,小院里有一个很小的花园,种着些不知名的花草。走进屋里,一大间房子辟为客厅、书房、卧室,中间都只隔一门帘。书房里挂满了画和照片,大部分内容是草原、白云、牦牛、藏族妇女、孩子。王万青指着一张照片说,上面的美丽藏族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凯嫪,两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说着,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如今,王万青的两个儿子继承父志,先后来到父亲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他唯一的女儿其美则嫁给了阿万仓一位牧民,留在了草原上。

早在1988年,王万青就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母校也没忘记他,2009年12月21日,校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校长奖”。

面对荣誉,王万青淡然一笑,“我觉得一个医生治好病人是理所应当的,没必要夸奖我、感谢我。”

当年跟王万青同来甘南的4名同学,后来都陆续回了上海。留下来的,只有他一个。王万青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回到老家上海,他都放弃了。

“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王万青平静地说。

望着老人烙有高原红的清癯面庞,听着那带有浓浓上海口音的话语,不由让人联想起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格桑花,平凡得令人感动!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10

xxx,1956年出生,xxx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于1978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近30年的老乡村医生,现任xxxx市汉留镇京汉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三十年如一日,xxxx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的“保护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4次被xxxx市卫生局评为“优秀乡村医生”,连续多年被xxxx市汉留镇卫生院评为“年度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多次被该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情系乡村,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19xx年底,由群众一致推荐,应村党支部的召唤,在xxxx水利局当通讯员网的他怀着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爱,回到京汉村当了一名赤脚医生,负责合作医疗(村卫生室)筹建工作。毫无医学基础的他,工作热情虽高,但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也以前踌躇过、彷徨过,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选取了坚持,他说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为了尽快掌握医药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工作,一边在乡卫生院学习中医传统医学并参加临床实践,他购买了超多的医学书籍,利用晚上时光挑灯夜读,拼命地汲取医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他顺利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取得了“赤脚医生证书”,1986年参加江苏省乡村医生统一考试,取得“江苏省乡村保健医生证书”。xxx和许许多多扎根农村的赤脚医生一样,虽然“白手起家”,但是不断自我挑战,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不断克服困难,逐渐担当起了“乡村医生”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

京汉村是xx市汉留镇最大的行政村,村民分散,居住在32个自然村庄,全村村民近3000人,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近30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京汉村的每一个角落、每条巷道。村民朱留党因患慢性胆囊炎、胃病多年,每次病情发作,都请xxx出诊,他从不厌烦,每次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能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他还要再嘱咐几句,才放心地回家。虽然是多次出诊服务,但从未收过出诊费和注射费。病人为了感谢他,给他送去了家禽和鸡蛋,他也总是婉言谢绝。

近30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们的病痛是xxx最挂心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立即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站救治,有时碰到疑难杂症自己无法救治,他会想方设法帮忙病人转到镇医院。腊月的一个夜晚,村民袁梅红因剧烈腹痛,到卫生站急诊,恰逢xxx值班,病人刚到就出现了休克症状,根据多年行医经验,他决定可能是异位妊娠引起的内出血。时光就是生命,他当机立断,立即安排病人转镇卫生院治疗,他一边联系镇卫生院做好准备工作,一边联系车辆,并陪护病人一同前往。经上级医生诊断,病人因黄体破裂,出血量达ml,如不及时手术,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他悬着的一颗心安然放下,默默地离开卫生院,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在医疗工作中,同志始终把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京汉村孙吴组两位五保老人,朱扬开患老慢支、肺心病,老伴张俭英患高血压、脑梗塞,长年无人照顾,连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xxx就定期免费送医送药上门,长达5年之久,从无怨言;村民张素珍,多年前因结扎留下了后遗症,身体一向不好,“屋漏偏逢连夜雨”,家境本来就不好的她,82年丈夫又患胃癌不幸去世,留下了两个未成年子女,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xxx明白状况后,多次登门劝说、开导,并给孩子和她带去了营养品,鼓励她重新树起生活的信心,并为她垫付了几千元医药费。说起这样的事情干部群众如数家珍,不胜枚举。多年来,他累计为当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数万元。同时他还坚持对军烈属重点关照,每逢他们德艺双馨是xxx的一贯品德。xxx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从不为金钱所动,为钱丧德,从医30年来,他从不做违规违纪之事,从不理解吃请,不拿病人“红包”,进药也严格把关,几十年来从未因用药而发生医疗事故。他还积极参与献血等公益活动,几年来,先后无偿献血6次,仅一年就献血2次,能够说,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二、思想解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政策要求,xxxx市加强了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拓展,应对新的形势,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和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积极投身于卫生改革中,献计献策,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他率先主动出资5000元给卫生院,帮忙卫生站建设,他的所为,一时让人难以理解,甚至遭到了少数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卫生院的事,一体化后还会影响个人利益,而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耐心说服其他乡村医生,“乡村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是为了把我们农村卫生事业做优做强,不但群众受益,我们的事业也会越来越有发展啊!”。在他的影响下,其他乡村医生也积极筹资,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开展。目前,汉留镇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乡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xxx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他几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11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已经百岁高龄的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李桓英的事迹令人动容。中央宣传部8月20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李桓英同志的事迹经网络传播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广大干群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她的由衷敬佩。向李桓英同志学习,重要的是从“时代楷模”身上感悟信仰的力量,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实干家。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12

她,是一名平凡的妇产科医生。

她,从xx年于xx大学医学院妇产系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勤勤恳恳,孜孜以求,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诚挚的爱化成点点滴滴的甘泉,播洒在病人的心里。

她,从第一天走上岗位就暗暗嘱咐自己:妇产科工作是平凡的,又是神圣的。病人把最宝贵的健康和生命都托付给了我,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让病人放心,让患者满意。我所做的事不仅体现我自己的价值,也体现我所从事的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体现党和政府所倡导的文明与和谐,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她,就是xx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xx。

xx年春节快要到了,千家万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和忙碌之中,但下岗工人吴梅香及其一家却因她的疾病而焦虑不安。20多天前,她因脑梗塞住进xx市人民医院内科病房,近来阴道出血淋沥不尽。内科请妇产科会诊。xx替她作详细的妇检,并作宫腔诊刮手术。几天后,病理报告显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发生率很低、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听到这个诊断结果,吴梅香全家犹如天崩地塌,一下子掉进了万丈深渊。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并先后施行6次腹腔灌注化疗。病人病情一天天好转。出院后,病人每隔半年进行一次复查。查后,吴梅香都喜孜孜地向她报喜:“吴医师,我的身体现在很好,我的命是您帮我捡回来的。”

李小花是个直肠癌术后病人,2011年底因妇科病到市人民医院就诊。检查后,诊断为宫外孕,这是一个随时可能手术的疾病。病人因恶性肿瘤曾经施行了手术,现在又要再开一刀,非常恐惧不安。xx首先劝导她,松解病人情绪,在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保守疗法,结果痊愈出院。出院时,病人悄悄地把一个红包塞进xx的口袋里,被她严词拒绝。然而病人始终感到过意不去,又千方百计打听到她的住址,把红包送到xx家里。xx诚心实意地对她说:“你现在不能上班,还要加强营养,用钱的地方很多。医生和病人是朋友,与病患作斗争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帮助你治好病是朋友的本份。你要是我的好朋友,就把红包拿走。”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此后,她们成了亲密的朋友。

病人马秀娟,54岁,未婚,一直独居。去年8月因患子宫恶性肿瘤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施行手术,术后又进行了4次化疗。住院期间,xx不仅为她精心治疗,还象亲人一样关心她的生活起居,为她送茶送水,嘘寒问暧,帮她购衣购物。病人出院后,xx经常打电话向她了解身体状况,千方百计安慰她,鼓励她,并帮助她联系江苏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专家,作进一步治疗。 去年的一个寒冷冬夜,12点钟已经敲过,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xx从沉睡中吵醒。原来一个要求自然分娩的待产孕妇,腹痛难忍,想要她到病房陪伴她。xx知道这个产妇胆子小,心理脆弱,耐受力差,连忙披衣起床,赶到医院。凌晨5时,孕妇产程停滞,又及时为她施行剖宫产手术。当母子平安回到病房,产妇望着xx既感激高兴,又十分不好意思地笑了。

今年2月,xx主动响应上级号召参加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队,到四川省绵竹市地震灾区参加对口支援工作。在对口支援期间,她与当地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互相学习,热诚为病人服务。在工作中,注重与病人尤其是地震后失去孩子的患者交流,给她们以心理疏导,与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家市玉泉镇玉江村的吴江琼,今年39岁,“5.12”大地震中失去了正读高二的女儿,到绵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入院时,她还没有从灾难阴影中走出来。xx详细询问了病史,得之她已有3次流产史,孕38+1周双胎,实验室检查发现胆汁酸偏高,临床上诊断为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有这一疾病的孕妇在孕期随时有胎死宫内的可能。入院后,xx同她促膝交谈,帮她在心理上减压,同时予以吸氧,密切监测胎心变化。2月18日上午,她同当地医生一起替她行剖宫产术。随着响亮的哭声,一男一女两个小生命,一前一后来到了这个世界。这是“5.12”大地震以来,绵竹地区第一例出生的龙凤胎。四川卫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30分、新闻联播相继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但是一下子增加2个小生命,给吴江琼原本经济就十分窘迫的家庭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为了帮助她渡过难关,xx多次买了奶粉、小衣服、玩具送给两个可爱的孩子,还进行了5次回访。5月中旬,得知医疗队将要离开绵竹的消息,吴江琼一家依依不舍地赶到总队为xx送行,并特制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在绵竹的3个月里,xx克服晕车的困难,坚持和队里同志一道参加下乡巡回医疗。金花镇卫生院位于绵竹最边远的山区,由于山体滑坡,山路被严重破坏,通行困难,地震前40分钟左右的车程,竟开了2个多小时。下车后,她不顾晕车的痛楚,立即开展诊疗工作。巡诊后,又手把手地向当地医生讲解各种妇科急腹症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转诊措施,恨不得把一天的时间掰成两天用。针对当地医疗状况,她还编写了《妇产科门诊常见手术操作常规指导手册》,发给卫生院妇产人员,供临床参考。 对口支援的工作相当繁忙辛苦,日复一日地在“宿舍—医院—巡诊”间穿梭奔忙,但是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当然,也有忧心的时候,就是想家,想孩子。她的儿子今年6岁,聪明活泼,上幼儿园大班,但由于过敏体质,稍不留心就会感冒,尽管临行时,孩子奶奶一再叮嘱她,放心在外工作,然而她还是放心不下孩子。有这样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每当此时,她就想起远在千里以外的幼小孩子,此时此刻,她只能拿起孩子的照片,聊解思念之情。在绵竹的3个月时间里,她时常处于责任与思念的冲撞之中。正是这种责任与思念的冲撞,使她对医生的爱有了新的理解,新的升华:大爱无声,大爱无疆;

平平凡凡中有爱,平平凡凡的爱有不平凡的神圣。2011年5月,xx被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地震灾后重建指挥部表彰为先进个人,同时被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医疗卫生总队表彰为优秀队员。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13

xx年秋,他风华正茂,来到了条件艰苦的xx市优抚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他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在精神科这个特殊领域,一干就是二十五个春秋,用自己的努力守护了xx地区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片晴天。他就是xx市优抚医院精神科一病区主任xx。

在患者及家属心中,他医德高尚,是一名贴心医生。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的躁狂不安,不吃不喝;有的蓬头垢面,伤人毁物;有的极度抑郁,痛苦至极,屡次自杀,有的怀疑一切,敌视所有人……天天与这样一群被心魔折磨失去理智的病人打交道,其间的委屈、痛苦与付出,非常人所能想象。而潘主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挨过多少次病人的打骂,受过多少次家属的误解,他从不会讲。对他来说,患者的痛苦超过一切,他们在精神病状态下所做的一切,都能理解。他有仁者之心,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位患者,他热爱精神科医生这份职业,愿意为这份工作献出毕生的精力。只要你去病房,就能看到他关切地在询问每一名患者的病情,与他们倾心交谈,以发现他们的每一个精神症状,每一个躯体体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节假日查房,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风雨无阻。特别是重症精神病人,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病人,他总是要亲自到病房查看,待病情稳定后方才离开。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他都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合理用药,减轻患者的费用,遇到贫困患者返家时没有路费,他毫不犹豫地给予资助。这种崇高的责任感和发自肺腑的关爱之情,使患者和家属感激不尽,他们不由地称赞:“潘主任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人民的好医生,是我们的贴心人。”

在同事心中,他技术精湛,是一个资深专家。他在精神、心理卫生领域孜孜不倦的工作了25年,对诊疗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多年坚持订阅多种专业杂志,购买大量专业书籍,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掌握国内外精神医学领域的学术动态,并在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为医院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他率先在医院引进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坚持“心病还要心来医”的理念,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对精神患者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治疗,推行全程、系统的康复训练,大大提高了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誉,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被大家称为“专业学术的带头人!”

在青年医生心中,他授业解惑,是一名引路前辈。在工作中,他肩负着医院精神科多数病区的三级查房、专家门诊工作。每次查房时他耐心询问病史,详细体检,细心观察指导诊断和治疗,每年查房数百人次,对急、重、疑难病人的抢救处理亲自指挥。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为患者提供免费咨询,进行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撰写科普文章,他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对精神疾病不了解。”作为科主任,他不仅要干好自己的工作,还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临床医生。他利用每周二下午的业务学习和业务管理论坛时间,结合现有病例系统讲解精神病学的理论知识,介绍诊疗技术新进展,无私地分享管理及诊治经验,促使年轻医生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形成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在去年医院进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中,有两名由他带教的青年医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他被大家称为“青年同志的引路人!”

在医疗活动中,他带头树立行业风尚,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他的一身正气影响着周围的医务人员,在院内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医患关系融洽,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曾经有一名患者家属这样称赞着xx主任:“您就是那一缕阳光,驱散了我们病患心头的阴霾”!是的,他心系患者,关爱患者的赤诚情怀,在没有绚丽光环的拼搏之路上,书写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无悔人生。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14

储昭云,男,38岁,中专文化,执业全科医师,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榆树村人。自1993年至今担任乡村医生,17年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曾多次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90年刚毕业,昭云同志安排在乡卫生院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对于九十年代初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来说,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他家所在村人口二千五百余人,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医十分不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3年他毅然辞去卫生院工作,只身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是十七年。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全科医师资格。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xx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他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一百多名返乡8 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中心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镇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20xx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昭云同志因交通事故右胸重度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知道他家孩子因患手足口病正住在县医院传染科接受治疗呢,他自己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诊的病人非常多,十七年共接诊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免诊费数十万元。他跑遍乡村每一条小道,深知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20xx年5月9日,那是昭云医生新婚的晚上凌晨一点,急促的手机铃声把他和妻子从梦中惊醒,原来是邻村村民储转香丈夫打来电话:”喂,储医生,我老婆哮喘病发作了,十分危险,现在已经到了你卫生室门口,快救救她吧。”从语气中显然能听出很焦急,新妻听说病人十分危险,便对他说:”叫病人到医院去吧,以免引来麻烦”。可此时的他那里听得进去,立即起床直奔卫生室,当时只见病人呼吸十分困难,口唇四肢青紫,呼之不应,通过仔细检查,立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缺氧、轻度昏迷”。此时他深知病人十分危险,如果不即时抢救,病人有随时死亡的危险,可是卫生室的条件十分简陋,又无氧气,但他一点没有慌乱,立即一边有条不紊的给病人开通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氨茶碱等药物进行抢救,一边拨打120求救。在此时,他想起卫生室到公路还有一公里的小路,万一救护车不能通过那该怎么办呢。夜静悄悄的,此时卫生室只有他们三人,患者丈夫吓得不知所措。此时昭云医生显得非常冷静,向卫生室邻居借来板车,拉起病人跑。抢救病人,时间是生命,他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疲倦。一直将患者拉到公路交叉路口,可还不见救护车到来。他心想不能拉着病人此停下,病人早一点得到有效救治,生命多一份希望,他继续拉着车沿着公路向前跑着,一百米、两百米、四五百米又过去了。终于见到了闪烁着的绿色9 灯影,车来了,车来了,病人终于得救了。

爱心是昭云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多年来,他先后减免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医药费近万元,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达五万余元,可他从没有主动上门去催收过。对于大病医困难户更是伸出援助之手,同村村民金友旺年过六旬,妻子早年过世,20xx年其老母亲和39岁的儿子相继离开人世。同年八月,九岁的孙子头痛经县医院诊断为脑瘤,需要省级医院手术治疗。生活如此捉弄人,此时金友旺家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支付如此高额的手术费用。孙子活着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没办法他只好拖着虚弱的身躯四处乞讨。昭云医生得知此情况,当晚和村民汪仁国一起赶往县医院看望患儿金勋杨,当场捐赠人民币一千二百元,并安慰金友旺不要急,大家一起想办法共度难关。第二天昭云医生便和汪仁国立即复印求救告示,四处张贴,向社会伸救援之手,救救孩子,短短数日收到社会各方捐款两万余元,帮助小勋杨顺利的完成了前期肿瘤摘除手术。后来通过媒体的力量,小勋杨被一家大医院免费做了后期手术。因此昭云医生还免除了金友旺家多年来数百元的欠款。

记得前年三月的一个中午,村民汪光软,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诊,昭云医生通过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患者在既无亲人又无钱的情况下,昭云医生通过多方联系,县医院终于同意为患者免费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昭云医生多次前去探望并送去营养品。患者出院后,并免费为其做好后期相关治疗。

由于他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昭云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昭云同志被选为第一届村卫生室主任,他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10 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由于过度疲劳,20xx年9月昭云医生经县医院诊断为频发室早、左心室功能不全,需要住院治疗,在同事和家人的再三嘱咐下,只住院了三天,便带病回到村卫生室坚守岗位,有时白天太忙了只好深夜回家自己给自己扎针挂水,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泪水涟涟,可怎么劝说他是不听,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病情才得到基本缓解。

今年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昭云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昭云同志以他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11月,昭云同志被评为全县优秀乡村医生。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应该引昭云同志为自豪,以昭云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26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