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

| 徐球

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吗?王大珩事迹有哪些值得关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

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篇1)

王大珩(1915—2011),江苏省吴县市人。应用光学专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等。

王大珩是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配合我国中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他担任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研制总工程师,提出工程总体方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

谈到光学与“两弹一星”的关系,王大珩说:“这个工作是全国的大协作。我们在里面怎么说也只是做了非常局部、很少很少的工作。”在国家多项重大科技事件中,如“两弹一星”“863计划”、成立中国工程院、“大飞机”立项等,都能看到王大珩的名字。他一生的事业,都是围绕国家的需要,始终践行着“国家的需求,就是我追求的事业方向!”

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篇2)

王大珩[héng](1915年2月26日-2011年07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江苏吴县(现江苏苏州),中共党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1948年6月,王大珩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先生聘请,到该所从事光学研究工作。

1949年,王大珩参加创建大连理工大学,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王大珩到中国科学院筹建仪器馆。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王大珩任馆长,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1955年,王大珩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王大珩任所长。 1958年,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王大珩任院长。1960年王大珩承接国防科研任务,任“150工程”总工程师。1962年组建长春光机所西安分所。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建立,王大珩兼任所长。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激光研究的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分建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大邑光电所),援建了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1965年,王大珩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的总体方案制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地面设备组负责人。 1978年创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王大珩任校长,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人民____第三、七届委员。1979年,王大珩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篇3)

王大珩 (1915年—2011年),中共党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第17693号小行星为“王大珩星”。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奖章。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并不是个人的功劳。

制定《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提出中国要做自己的电子显微镜,苏联顾问认为难度太大,规划时间内中国做不出来,如果要用,可以向苏联买。中科院领导来询问,王大珩拍着胸脯回答:“做得出来!”短短数年,他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了史称“八大件一个汤”的代表性成果(“八大件”指8种光学仪器,“一个汤”指融化态光学玻璃),奠定了我国国产精密仪器的基础。

我国完成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他参与了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任务……

谈起科研秘诀,王大珩总是说:“老老实实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回国60多年,王大珩很少发表论文,而经他审定的文章、报告、讲义却车载斗量。说到新中国光学发展史,谈起别人的贡献他如数家珍,提到自己时却总是轻描淡写。

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篇4)

在两弹一星功勋中,他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没有他,就不会看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画面,他就是两院院士王大珩。

王大珩是江苏苏州人,十七岁的王大珩同时考上了三所名牌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最后选择了清华。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元等大家。二十三岁从四百多名考生中考取唯一一个物理应用光学专业名额,远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

1940年德国空袭英国,王大珩又一次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惨剧,并进一步认识到光学技术在国防和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价值,这更加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

1942年王大珩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选择到英国最大的玻璃制造公司——昌思公司,因为那里有世界最先进的光学尖端技术。1948年回国后,他放弃高薪重回英国的邀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祖国,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一些事情。

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连一块合格的光学玻璃都生产不出来。王大珩接过任务,他用国家拨给的经费,1400万斤小米迅速建起了中国的光学城。在王大珩的带领下,相继研制出中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

王大珩光学科学家事迹(篇5)

王大珩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以渊博的学问,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见识,超迈的胸襟,务实的精神和儒雅的文风,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光学科教事业。

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与应用光学研究,光学工程与科技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提高;在解决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所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中,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中,凝聚着王大珩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他对国家的光学工程、仪器仪表、计量、遥感、航天等科技事业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技英才培养的成就,他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建议等等,都将载入史册。

与王大珩一起工作过的人,受到深深感染的不仅是他的智慧、勤奋、执着及其宽广的学术视野,还有弥漫在他身上对外部世界浓厚兴趣和沁人心脾的人文气息。他中西贯通、古今融通、文理会通,知识面宽,说古道今,妙语连珠。

王大珩与集体水乳交融,深受科技人员尊敬爱戴,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把他当做学习的楷模。遇到问题时,都愿意聆听他的意见。他象一棵常青大树,树根深深扎于肥沃的土壤之中。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高度的爱国热忱,无私奉献和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地在祖国大地上开拓和建设起了为支撑祖国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光学和光学工程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大珩先生既是我国光学界的领袖科学家,一位卓越的组织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从而备受人们崇敬和爱戴。

26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