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介绍
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王大珩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介绍【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介绍(精选篇1)
通观大珩先生一生,以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为其专长,领域遍及激光技术、仪器仪表、计量科学和空间遥感,其成就贡献,并不限于领导“八大件”高精尖光学仪器及“两弹一星”中大型光学观测设备的研制。
王大珩先生自领导中科院长春光机所,5大光学所成立,使国内光学生根开花,至执掌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到863计划倡议的提出,使祖国科技跟上时代潮流;影响深远,国人无不感念先生眼光远大。
依吾之愚见,20世纪的我国学者中,自然科学之王王大珩先生,与钱学森先生等一样,其功绩可与人文科学之蔡元培先生相媲美。吴敬恒先生指蔡为“学人兼通人”;称“学人难,惟通人更难,学人惟守先待后,通人则开风气者。”此类评语,我认为,同样也适用大珩先生。
而大珩先生执新中国光学之牛耳60年,尽瘁报国、求实创新、身体力行、爱才若渴,始终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
我希望中国的青年一代和光学科技工作者,继承大珩先生一生倡导的: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 奉献的献身精神;崇尚科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追求一流、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大力协同、团结协作、讲求正 气、提掖新人的团队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我想,这才是大珩先生最希望看到的。
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介绍(精选篇2)
1936 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已初露锋芒。随后,1938 年踏上赴英留学之旅,专攻应用光学专业,成功摘取硕士学位桂冠。在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担任助理研究员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进一步开阔了科研视野。
1948 年,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炽热的报国之心,王大珩毅然回国。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多个重要科研岗位,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每一个岗位,都是他为祖国科技事业拼搏的战场;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精彩绝伦。在 20 世纪 50 年代,王大珩以非凡的远见和魄力,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而这便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前身。
在他的精心培育与卓越领导下,长春光机所创造了多个中国 “第一”: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在这里诞生,如同破晓的曙光,为我国光学材料领域开启了新的篇章;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让我们得以窥探微观世界的奥秘;第一台激光器问世,更是标志着我国在光学前沿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长春光机所也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研究开发基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光学的强大实力。
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介绍(精选篇3)
王大珩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王大珩是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领导该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精尖技术的进步。
1953年底,他们就熔制成功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帷幕就此拉开。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相继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日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以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俗称“八大件、一个汤”,一举填补了新中国在光学领域的空白,在他的主持领导下,光机所发展成为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哭研制的重要科研开发基地,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王大珩参与卫星总体设计工作,任设计组副组长。1983年,王大珩离开他工作了30年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到北京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此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他一手开创的光学事业,而是投向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
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介绍(精选篇4)
1948年王大珩回国。先到上海,后辗转由香港经朝鲜到了刚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制仪器当年为全年级学生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
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后来于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该所在他的领导下,30多年来为发展中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从摇篮而成为重要科研基地。
光学设计是仪器馆最早取得成绩的科研领域。王大珩亲自领导建立了光学设计组,并举办过若干次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后来,在这里受启蒙基本训练的许多人,成为很有成就的光学科学家。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以龚祖同先生为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批光学玻璃的过程中,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红外夜视仪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这是王大珩创办仪器馆以来所花费心血的结晶,也孕育了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在这里诞生以及后来做出更为重要的成绩。
从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他为建立国防光学工程的学科基础,最早在国内领导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的研究;他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照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靶场光测设备,他领导了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
两弹一星王大珩事迹介绍(精选篇5)
王大珩在就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期间,为了发挥学部对国家重大科技及经济问题的咨询作用,倡导学部主动地就国家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得到各学部的赞同和决策者的赞赏。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成为科学院各学部的主要任务之一。技术科学部提出过的咨询建议有发展中国的微电子技术;加速发展通讯技术、有关钢铁工业的发展路线、有关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机电工业与高技术、高技术产业化的若干问题等等。后来又提出了发展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议。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开展中美太空科学与应用合作建议,王大珩积极支持并参与由国家科委牵头的中美合作相关工作。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认为中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因此他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名发起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中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邓小平同志批示。中央进一步考虑到今后高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结合中国国情,及当前的国际形势,确定了“有限目标,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高级会议和专家讨论,发展成为“863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选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个高技术领域内,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863计划”的形成和实施已见实效。1991年4月邓小平同志又及时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以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863计划”对中国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93年10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王大珩被一致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1988年春,以美国为首发起国际空间年(ISY)活动,旨在协调各国有关全球环境研究的空间计划,将保护和改善人类全球生存环境的“行星地球使命计划”作为国际空间年的首要任务。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1992年为国际空间活动年。美方邀请中国参加并作为发起国,王大珩受命代表中国参加这项工作。中国为此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委会(ISY—CPC),王大珩任主任委员。在任期问,王大珩不遗余力地联系国内有关利用空间技术的14个部、委联合工作,不辞辛劳先后七次出国参加会议,并促成一系列国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