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

| 徐球

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大家了解哪些呢?于敏事迹一般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

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篇1

1944年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但他发现那儿的老师并不喜欢刨根问底和追本溯源,难掩失落。更失落的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喜欢并选修了理论物理,并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

1946年,于敏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大学时期,于敏成绩超群,品学兼优,老师和同学无不刮目相看。有一次全年级考近世代数(他的选修课程),就连数学系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也只得60分,惟独于敏得了100分。在学习讨论中,他常常见地独到,语惊四座。老师公认他是“北大多年未见过的好学生”。

北大物理系这一时期教师和学生都不多,但不乏佼佼者。教授中有不少已达到很高学术水平甚至蜚声国外,如饶毓泰、马大猷、张宗燧、胡宁、黄昆等,于50年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年轻教师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有邓稼先、徐叙瑢,中科院、工程院双院士有朱光亚。毕业生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有于敏、刘光鼎、邓锡铭,成为工程院院士的有赵伊君。其中邓稼先、于敏、朱光亚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黄昆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9年,于敏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继续攻读研究生,同时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等教授的指导下,他展现了卓越的科研才能,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等前辈科学家看中,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他的核物理研究生涯。

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篇2

1960 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科学工作者开始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项工作是国家最高机密,参与者需隐姓埋名。当时计算机资源紧张,于敏领导的工作组用计算尺进行细致的物理分解和分析。

1965 年 1 月,于敏调入第九研究院(简称九院)理论部,7 月被正式任命为部副主任。同年,为验证氢弹研制方案,于敏和科研人员们赶赴上海,借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制订了从理论到构型的基本方案,并做了“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

可参考资料极度匮乏:当时世界上对于氢弹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公开的资料非常有限。中国的科研团队基本是从零开始,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于敏只能到图书馆、书库等地方去寻找相关理论,但几乎找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思考去探索氢弹的理论。

理论计算复杂且难度大:氢弹的物理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到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计算和理论推导。在计算机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计算工作主要依靠算盘和计算尺,计算量巨大且容易出错,这给理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篇3

知人善任的钱三强注意到于敏,把他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这期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节节败退的美军选择在朝鲜板门店进行停战谈判。他们不止一次地挥舞“核大棒”,对我方进行赤裸裸的核威胁……

____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却霸气地回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战略上藐视,但战术上要足够重视。1956年,____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很快,中国原子弹事业提上日程,并付诸行动。这期间,我国克服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三年自然灾害等困难,艰难地进行原子弹事业研发。

很快,于敏也凭过人的学术知识,“吓到”了日本人。

1957年,日后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朝永振一郎抵华访问,31岁的于敏参与接待。当对方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的报告后,有点被“吓到”,忍不住问:“于先生是从哪所海外大学毕业的?”

于敏幽默地回答:“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都是国产的!”对方更加吃惊,连声称赞说:“你可真是‘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篇4

上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世界各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理论依据,也没有技术支持,中国的氢弹研究完全是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个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他和同事们知难而进、废寝忘食、昼夜奋战。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有一次,组内一个专家看到国外报道了一个新的截面数据,这个数据非常理想,因涉及到氢弹技术的难点而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如果实验数据是对的,将对热核反应大有用处。然而怎样才能鉴别数据的真伪呢?如果采用重复实验的办法,不仅要花掉大量的经费,而且还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

这值得吗?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于敏为了判断这个数据的准确性,经过两天连夜潜心验证后,充满自信地在全所宣布外国报道的数据是错误的,他从核反应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各种物理因素,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推导,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去重复那个实验,后来国外的实验结果也论证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正是因为于敏的严谨和敏锐,让处在起步阶段的氢弹研究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并在他的引领之下渐渐步入正轨。

1965年冬天,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同科研人员探讨,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正是因为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物理学家们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创造了只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的奇迹,令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惊。

于敏科学家主要事迹篇5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四处来回奔波,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于敏先生顾不上身体,在没有参考借鉴技术的情境下,他废寝忘食地计算研究。最后,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于敏先生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氢弹研制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发挥了理论研究设计开拓者、领军人的关键作用,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于敏先生舍弃功利、多年隐姓埋名,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才华都奉献给了国家。在他的身上,我们看见了铮铮铁骨精神、忠诚如一的政治品格和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我们看见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的民族担当品质。于敏前辈是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他拼命学习,冲破重重困难,对党和人民共同的愿景孜孜以求,成就了奇迹。先生踏踏实实地做着一个“无名英雄”,把自己的微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其作为让我们自豪,让世界震惊,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增光添彩!

2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