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新鲜出炉,邓稼先同学们认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1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在1951年到1958年的八年时间里,他相继发表了诸多原子核相关理论论文,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1958年秋,组织找到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邓稼先,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愿不愿意参加这项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
如果加入这项工作,意味着结婚才5年的他将告别妻儿,开始隐姓埋名,过上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但邓稼先没有犹豫,他义无反顾接受了这一重任。
做出决定的那天晚上,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到哪儿去?”他回答:“不能说!”妻子问:“去干什么?”他回答:“不能说!”妻子又说:“你把信箱的号码告诉我,我给你写信。”他回答:“不能通信!”而他最后对妻子的几句叮嘱,几十年后,年逾古稀的许鹿希仍然记忆深刻:“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的这个工作了。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也值得。”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从此,他就像是消失了一样,再没有出过国,再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再没有公开做过一次学术报告。
在原子弹研究初期,邓稼先的研究是有苏联专家帮助的。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
在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新中国,要自主研制一颗原子弹谈何容易?当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至少有14人是诺贝尔奖得主,而邓稼先所带领的团队则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
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2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举国为之欢庆,举世为之瞩目。而这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随后,他又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邓稼先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周光召合写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这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发挥着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在我国进行的前32次核试验中,他一共指挥了15次。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危险时刻,邓稼先一直坚持与操作人员一起工作。这种不怕牺牲不惧风险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科研人员。
1979年的一次氢弹试验中,飞机空投下氢弹,降落伞却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正在现场指挥、时任九院院长的邓稼先不顾阻拦,“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是白受污染”。他冲进试验场,希望第一时间找到原因。他明白弹头里装的钚239的辐射有多厉害,但他也知道,这一颗弹头的造价有多高,国家投入有多少。他心里没有自身安危,只有国家利益,把国家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氢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白细胞内染色体已经呈粉末状。但邓稼先仍坚持工作,又回到基地继续指挥核武器试验。
长期从事核试验工作,使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严重辐射。1985年7月,他被检查出患了直肠癌,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住院363天,动了3次手术,一直疼痛不止。即使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忍着病痛和核物理学家于敏共同书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邓稼先曾说,“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3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他又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赴美后,邓稼先很快投入到原子核物理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中。
为了早日学成归国,他心无旁骛,夜以继日投身科研。他所在的实验室,常常是校园里最晚熄灯的那个。一般人需要3年完成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用1年11个月便修完了所有学分,年仅26岁的他被称为“娃娃博士”。
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力薄弱。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最开始研制原子弹的团队中,至少有14位成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之下,邓稼先的团队则主要由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构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为了中国的核事业能走得更远、更快,邓稼先很快又投入到第二代核武器的研究中。然而,就在第二代核武器进入试验时,一场意外发生了。演播室现场一张当年试验现场的照片,让嘉宾也禁不住哽咽。
1984年底,在邓稼先指挥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这一年,他60岁。试验前夕,他接连几天拉肚子,大便带血,邓稼先以为是痔疮出血。然而,他不知道,这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组织指挥核试验。
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4
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同志被癌症夺去生命。他临终前留下"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话依然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自 1958 年以来,邓稼先组织领导开展了许多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邓稼先同志 1982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1987年、1989 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4 项奖项。他在《物理学报》上发表《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研究理论奠定基础。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他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科研人员不懈奋斗。他是中国科学界的楷模和榜样。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增强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而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忘我奋斗数十年。他的名字和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邓稼先同志用一生奉献诠释中国脊梁。同学们,逐梦榜样创时代,学习脊梁统未来。让我们向邓稼先同志学习!
在一次空投实验中,原子弹坠落未爆,众人心急如焚,邓老先生深知原子弹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但为了搞清楚失败的原因,他拦下想要上前的大学生,对他们说:“你们还年轻.......”他伸手阻拦的动作,是对青年人细致的关爱,更是无比关心祖国的未来,对祖国深沉的爱。那天,他伸手捧起满地碎片,炙热的辐射贯穿了他的肝脏,却映出了他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联想,那位如巨人般的身影为我们踏破荆棘,迈向光明之路,却在滚滚黄沙中模糊了身影。每每想到此情节,都不禁热泪盈眶。
邓稼先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5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邓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时间,他和洪朝生(后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邓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