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 徐球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邓稼先的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1】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5岁便跟着父亲在北平读小学,后进入北平崇德中学,并于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甚至将日本国旗扯碎踩到脚下。

1941年夏,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他在昆明文正中学和培文中学各任教三个月,随后随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还积极参与北方学生的民主运动。

1948年秋,他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学习成绩突出,仅用23个月就完成了题为《氘核的光致蜕变》的博士论文,于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年仅26岁,被称作“娃娃博士”。同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毅然决定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15年回到上海后,陈独秀主持创办了《青年杂志》(从第2期起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学,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58年,接受国家任务,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此后隐姓埋名。

1962年9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诞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投入到氢弹设计原理的探索中,选定技术途径,直接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此后,他担任了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1984年,他带病指挥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核试验。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2】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学家。出生于安徽怀宁,毕业于普渡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称为“两弹元勋”。

“从今以后,我要去办一件大事,办成了,一生也值得。为了它,死了也值得。”网上有人说,邓稼先带着使命来到人间,为祖国隐姓埋名28年。为了国家的安全,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在荒无人烟中隐姓埋名,他们在黄沙戈壁中默默奉献,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中国的核梦。在那段艰苦岁月里,邓稼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为祖国打造国之重器,铸就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底气。

1955年,邓稼先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渥条件,毅然返回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他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主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于1964年成功试爆原子弹,1967年成功试爆氢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在试爆成功后又提出“____于方案”,并在两年零八个月以后成功试爆氢弹。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可谁又能知道,飞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呕心沥血,是一队队人的坚持不懈。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3】

1948 年 10 月,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他表示”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不到两年,邓稼先就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他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即登上归国的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6 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 年 8 月,邓稼先接受了钱三强提的“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的光荣任务,他对妻子许鹿希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

在我国进行的前 32 次核试验中,邓稼先指挥了 15 次。1979 年的一次氢弹试验中,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邓稼先不顾阻拦,他心里没有自身安危,只有国家利益,把国家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和条件和如此差的情况下研制成“两弹一星",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当杨振宁从邓稼先的来信得知“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时,他既震撼又感动,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

1986 年邓稼先已隐姓埋名 28 年,7 月 17 日,邓稼先在医院接过了全国劳模证书和奖章,他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也不能完全属于他的妻子。有一天,邓稼先拉着许鹿希的手,说道:“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4】

邓稼先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出生在文人世家,他是世界上顶尖的学者。他如果留在美国会得到良好的生活待遇,但他却毅然回国,在茫茫戈壁上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的身影和名字几十年不为人知,但他却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在安徽省怀宁县城外一座叫“铁砚山房”(当地人俗称为“邓家大屋”)的文人世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儿。男孩儿的父亲邓以蛰、母亲王淑蠲非常高兴,因为在男孩儿出生前,王淑蠲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儿,就是男孩儿的两个姐姐——邓仲先、邓茂先,这是邓家第一个男孩儿。他们高兴之余,给他起了个名字——邓稼先。邓以蛰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王淑蠲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们特别希望邓稼先从小好好读书,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

邓稼先没有让父母失望,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认许多字,背诵不少古典文学篇章了。那时,邓家人已经搬迁到了北京。北京已经有许多包括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在内的新式学校。父母看邓稼先很小就记忆力非凡,读书识字已经很多,一商量,便在1929年 9月邓稼先刚刚5岁多一点儿时,送他到北平武定侯小学读书。

邓稼先在学校里虽然年龄最小,但却十分优秀。他不仅功课领先,待人接物也很是儒雅有礼,读书的勤奋劲头,表现出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种上进心,老师和同学都对这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刮目相看。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5】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刊登了大字标题《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文章,文中盛赞他“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日”。35天后,邓稼先,这位我国核武器理论的奠基者、开拓者,我国研制核武器技术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的杰出核科学家,不幸与世长辞。

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新中国的国防能力和国际威望,党中央决定研制核武器。1958年春,刚满34岁的邓稼先欣然接受了这项光荣任务。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解决理论计算数据问题,是进行核弹爆轰试验的前提。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断言“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邓稼先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曾打过一个比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理论部。”邓稼先可以说是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龙头”。

邓稼先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与其他年轻科研人员一起,运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等最原始的工具,进行夜以继日的繁重数学计算。选对主攻方向,使“龙头”昂起来,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作出的最重要贡献。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26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