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

| 徐球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赵九章是什么样的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篇1】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攻研气象学。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6年,他出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篇2】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全世界为之瞩目,这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和拼搏精神所凝结而成的一颗“明星”。

然而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就已冲破大气层,射入了浩瀚的太空。赵九章也因此激动得彻夜难眠,“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卫星也能上天,那我此生就无憾了。为了祖国的卫星,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958年出访苏联学习卫星知识。但没想苏联方只带中国代表团参观一些附属设备和模型,真正的卫星和火箭他们根本看不到。在回来的飞机上,赵九章暗下决心。“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不让我们看卫星是吧?研制技术和探测数据对我们保密是吧?可宇宙太空是人类共享的,你们能探索,我们也能!广大的宇宙就是我们的实验室!”

回国后,他建议中国科学院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人造卫星和火箭的机构。并且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全新的空间物理专业,亲自讲授空间物理学,并撰写了我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高空大气物理学》。

心系祖国,胸怀大志:赵九章早年留学德国,学成后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始终坚信科学应该服务于人民,发展“人民的科学”,这种心系祖国、胸怀大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篇3】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全世界。第二年,____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而且,我们要搞就要搞大的,鸡蛋那么大的我们不抛。”很快,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上级问赵九章:“交给你一项新任务,要隐姓埋名,要中断你个人所有科研,不能再发表任何文章,你能不能做到?”赵九章不假思索道:“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就去做!” 就这样,作为副组长的他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没有技术,没有资料,造卫星的困难一点也不亚于造原子弹。1958年10月,赵九章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他们参观了研究所、科技展,及一些先进仪器,但是只看到卫星的外壳,看不到核心技术。这让赵九章瞬间觉醒,“靠天靠地靠不住,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有自己的卫星!”并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重要建议。先从探空火箭搞起,再搞小卫星,第三步再搞大卫星。

之后几年,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累了,他就趴在工作台上睡一会儿,饿了,他啃馍就白开水。

1964年底,赵九章结合几年来卫星预研工作的基础,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发射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封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篇4】

赵九章,1935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主攻气象学,首次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成为继竺可桢之后我国气象科学的奠基人。这位集气象、大气物理、空间物理于一身的气象学博士,也是我国第一颗卫星起步的策划者和开拓者,在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历史上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581小组”到“651设计院”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帕特尼克1号”,全世界为之震惊,随即激起了全世界探索太空竞赛。而对于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来说,想要在世界上站稳脚跟,除了核武器、人造卫星也是必不可少的。

1958年初,钱学森、竺可桢、赵九章三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中国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几个月后,____在八届____上发出伟大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并指示要抛就抛个大的,“鸡蛋大小的卫星我们不抛!”

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83.6公斤,而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更小,只有8.22公斤。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事迹【篇5】

为了新中国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581小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中科院作出研制卫星计划,原本想作为建国十周年的贺礼。同年10月,赵九章率领“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访问,深感卫星发射,不是一两年之内就能解决的,况且我们还没有掌握火箭技术。赵九章建议暂时调整空间技术研究方向,提出“中国发射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建议,转向气象和生物火箭研究,为发射卫星打下技术基础。

不久,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卫星的载体问题业已攻克,一直惦记着卫星发射的赵九章向周恩来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将卫星任务命名为“651”任务,中科院专门成立“651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为钱骥。

267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