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

| 徐球

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大家了解吗?钱骥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

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1】

他说:“太空也有个席位问题,中国不能在同步轨道上缺席!我们不能给中华民族丢脸。”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 钱骥。

1917年12月27日,钱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茅麓镇西下杖村。父亲是一位小职员,他是老大,下有 4 个弟弟,1 个妹妹,一家人过着不算宽裕的生活。童年的钱骥就读于西下杖村祠堂的私塾。 1929年夏,钱骥考取了金坛县立书院小学,1930年7月毕业。 1930年8月,钱骥考取江苏省立南京中学,父亲卖了几亩地才凑够了他的学费。后来钱骥回忆这段往事,曾写道:“在我读中学阶段,家中就常常以典卖土地来维持我的求学费用。家里的人苦熬着而让我读书的情形,当时我对他们的目的虽因年幼而认识不清楚,但却促使着我读书时非常努力。” 1931年12月,因南京国民政府阻止抗日学潮扩大,学校被迫解散,钱骥缀学在家半年。

1932年8月,钱骥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1934年7月初中毕业。毕业后,在金坛县河头小学、神亨小学当了1年教师,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 1935年,钱骥考入无锡师范学校,受到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学习勤奋,对民族生死存亡特别关心,同情并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

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2】

1949年国民党要撤离大陆、迁往台湾时,钱骥在国民政府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很多人来劝他,希望他能够到台湾去。但是,他和另外一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赵九章先生,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

新中国成立以后,钱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下属研究室的副主任。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个消息震惊全世界,也让钱骥等一批科学家深受震动。他们明显地预感到空间科学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领域,不过,那时候中国国内没有人研究这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钱骥主动找领导谈话,明确表示了自己愿意放弃从事多年的地球物理专业,转入人造卫星事业。于是钱骥他们去了苏联考察。这次考察很有故事,据说,苏方人员开来了一辆卡车,上面装的就是他们把卫星送上天的仪器,我国的考察员们伸长了脖子,都想看看仪器里面是怎样的,但却没能得到苏方同意。所以,我国的考察员们只看到了让卫星进入轨道的仪器外壳,并不知道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在大家的惋惜声里,钱骥说:“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要想有自己的实力,必须是由自己干出来的。”

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批准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的建议,将人造卫星工程代号定为 “651”。这标志着中国卫星正式从规划阶段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

钱骥作为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并在1965年提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组织编写《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

后来的事情,人们也都知道了——1970年4月24日,我国按计划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也便有了我国人民仰望星空的一张张欣喜与激动的笑脸。

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3】

钱骥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工作的方向是一星。与科研上的突破不同,钱骥更像是一位难得的科研工作管理者,这种人才最为难得,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高效的利用起来。

在钱骥的干部档案里,组织对他的鉴定评价常常是:“学习积极,业务知识面广,肯钻研,非常注意积累国外技术情报资料。”

工作后,钱骥摘录了几万张文献卡片,都是用蝇头小字写成的。几麻袋的资料在钱骥眼里是来之不易的专有信息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从自己的麻袋里找到答案。

对别人请他帮忙指导完善的科学报告,钱骥总是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字一字推敲,大段大段地补充,而不留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在署名中加上钱骥的名字,他总是一笔勾掉。

钱骥自己没有出国留学过,但是很支持年轻人留学。80年代初期出国很难,而且出国太多的人可能不会来,但是他还是支持,虽然有的人不回来,但是他相信很多人还是会回来的。

钱骥先生是所有的元勋里出身最贫苦的,贫苦到没法上好的中学和大学,也是最早和我党发生联系的,30年代就已经还是我党外围组织成员,30年代,那在江苏这种经济发达地区,革命其实是低潮,是个随时都可能掉脑袋的世道。

求学路上钱骥的道路也挺坎坷,开蒙的时候他最小,但是读高小的时候他已经是比一般同学大两岁了,而且没学过英语。中学考上了江苏省最好的省立中学,虽然学校因为他成绩好免了学费,但是他家里已经出不起食宿费用,只能退学,转去了华罗庚的母校金坛中学。初中毕业钱骥暂时放弃了升学的想法,开始做小学教师,虽然他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也就在这时候,钱骥参加了TG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不久就被迫丢掉了这个难得的职位,也许真是福兮祸兮。钱骥的父母也同意了他继续学习。

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4】

1957 年,苏联相继发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打开了通向宇宙的大门。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资本主义的美国,令中国科学界大感振奋。

更令人激动的是,苏联捷报传来不久,____便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会议精神很快传达到中科院,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积极倡导下,“上天、入地、下海”的口号被喊了出来,其中的“上天”就是指要研制人造卫星。

作为一名“党内科学家”和空间物理研究所办公室的负责人,钱骥较早获悉了这项计划。为响应党组织的呼唤,钱骥立刻放弃已经小有所成的地震学研究,转而投向完全陌生的空间科技领域。到中科院召开专题座谈会时,他手头已经积累了不少文献资料。钱骥不仅在会上介绍了火箭与人造卫星的相关情况,还提出人造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任务带学科”这个角度考虑,其研发将会带动多种新兴技术发展。

同时,国务院也为人造卫星事宜召开了专门会议,责成中科院和国防部五院负责人张劲夫、钱学森和王铮组织有关专家拟定发展规划草案,钱骥亦参与其中。

草案出手,人造卫星研究即被列为中科院1958年的一项重大任务,代号就是“581”。“581” 组组长为钱学森,实际工作由赵九章、卫一清两位副组长负责,钱骥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和科技方面的主要助手。

当时,高、中级科研人员缺乏是困扰各个科研组织的最主要问题。由于全国都在落实十二年科学规划,各单位都亟须补充大学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工农业生产单位,还有一部分被当作师资补充到高等院校,能落实到科研单位的合格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国防尖端技术研究部门普遍采用从各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的做法。“581”组经过组织协调,从正在沧县和黄骅县农村下放劳动锻炼的队伍中挑选了 30 余名技术人员,工程师何正华就是其中一位。

何正华回忆:“见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人事科长,他询问我的姓名后,立刻讲‘你不要走出去了,等人们都来后一起开会,讲重要事情’。看他态度很严肃,我莫名其妙。当被点名到会的干部来齐后,他讲明来意,宣布经中央同意调大家到中科院工作,任务十分紧急,且是机密性质,不能外传,要我们当天去北京不得拖延。”

钱骥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5】

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钱骥开拓空间物理学新领域,认为人造卫星上天是空间探测的新里程碑。他协助赵九章对空间科学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国外信息。鉴于人造卫星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他积极倡导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负责组建空间物理探测机构,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1958年4月,____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倡议,随后中国科学院以58年一号任务命名。成立了'581小组',负责卫星研制工作,此时的钱骥是赵九章的业务秘书,虽然研制卫星的任务已经下达,但当时国内从各个方面的条件来说都不具备,那个时候的赵九章和钱骥也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钱骥很执着,说可以先退一步,搞火箭探空,要知道探空火箭,是发射卫星的基础,不能把卫星送到预定轨道的话,那一切都无从谈起。于是,赵九章便赴苏联考察,本想讨教卫星研制的他们,却被对方打起了'太极',有一天苏联实在应对不过去,就把钱骥拉到一个院子里,院子里有一辆卡车,外边罩着一块布,然后透开让他看一看,说“这就是卫星',之后不管你再问什么,他们一概不回答,这次苏联之旅,大家败兴而归,信心也变得不足,但是钱骥依然坚决的相信:我们中国一定能造出,属于自己的人造卫星。‘走捷径'虽然没有成功,但在钱骥等人的努力下,让中国的“人造卫星”之旅有了开端。

那时候,赵九章对钱骥说,搞卫星只能靠中国自己。为此他们坚持发奋努力的精神,带领着一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进行人造卫星的预先研究,做出了中国人造卫星的设想方案和中国发展卫星的整体规划。

1965年10月,钱骥在国家召开的卫星方案论证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意见》的报告,就卫星系统方案、目的任务作了详细的报告。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钱骥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总体组全面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分系统技术设计工作,拟定各分系统设计指标。为落实各项任务与技术要求,他还率领总体组到各研究单位进行协调,安排落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组织了卫星研制全国协作网。1970年4月24日,中国按计划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钱骥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2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