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

| 徐球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是怎样的?于敏在氢弹的研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精选篇1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国在核 武 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从第一颗原 子 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所展现出的速度堪称世界之最。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这一壮举的背后,离不开一位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齐名的杰出科学家——于敏。

于敏,这位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如今已广为人知。他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26年,于敏出生在河北省天津市一个普通家庭,他成长于战乱年代,目睹战 争的残酷,立志要科学报国。1944年,18岁的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然而,家庭的变故使他在求学之路上遇到了困难。父亲突然失业,在一位同窗好友的资助下,他才得以踏入大学校园,学习理论物理。本科毕业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著名物理学家张宗遂的研究生,开始量子场论方向的学习和研究。在于敏的学术生涯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勤奋。

一次,张宗遂出了一份刁钻的试题,其他学生平均成绩才20分,而于敏却拿了满分。张宗燧大为赞赏,称从未见过如此优秀的学生。然而,于敏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并不聪明,只是很勤奋。为了补贴家用,于敏一边读研究生,一边兼职挣钱。他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老师胡宁的认可,胡宁向钱三强推荐了他。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精选篇2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由于家境贫寒,于敏受父亲同窗的资助才得以继续攻读大学。1944年,18岁的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到了北京大学,于敏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在学校,他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夏天的傍晚,同学们在外乘凉,他则在树荫下读书不辍;冬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牌、聊天,他披件旧大衣在旁边安静地看书。于是,同学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老夫子”。

但是,于敏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夫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进步青年。当时国民党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北大经常闹学潮,于敏学习之余十分关心国事,常常与大家一起上街游行示威。

1947年,美国大兵强奸中国女大学生,激起全社会的不满,学生组织游行示威。那次,于敏因有事耽搁去晚了,赶紧向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抄小胡同去追游行队伍。不料,一进胡同,就被两个人给拦住了,问是哪个学校的。他想,如果说是北大的,他们肯定不会放他走。于是,他灵机一动,说是中国大学的。当时中国大学国民党势力比较强,学生一般不敢参加游行示威。骗过了他们,于敏追上了队伍,慷慨激昂地往前冲,连眼镜都被挤掉了。对于敏这样的穷学生来说,凑钱再配一副新的,非常艰辛。为此,于敏心痛了很长时间。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于敏在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于敏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精选篇3

于敏的杰出贡献,也为他赢得了国家与人民的广泛赞誉。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到1985年、1987年、1989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再到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荣誉簿上写满了国家的认可与人民的敬仰。此外,他还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及光华奖特等奖等殊荣,成为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然而,在于敏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名字与身份曾被严格保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默默地在黑暗中闪耀。他几乎是在一张空白的科学画卷上,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智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在以于敏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便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与地位。

如今,虽然于敏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成就与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国国防建设的前行之路。他的科研精神与高尚人格,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勇前行。他的故事与成就,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精选篇4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个人事迹精选篇5

于敏与邓稼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的建议,提前规划了中国核试验的部署,为中国争取了10年核试验时间,为提升中国核武器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针对禁核试,他提出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验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于敏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作出了成绩。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等相关论文。

出版核理论教材:1959年,于敏和北京大学的杨立铭教授合作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成为中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也是其后二十多年里唯一出版的一部原子核理论教材。之后,于敏整理了1972年到1978年的授课讲稿,成为早期九院研究生部的教材。

讲学授课:1959年,于敏与北京大学物理系核理论组在成都举办原子核理论暑期培训班,进行授课;1972年,于敏把国际上新出现的惯性约束聚变(ICF)概念归纳了5个主要内容,在九所讲述ICF物理课;之后,吸收当时国际上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的最新成果,在九所系统讲述“等离子体动力学理论”课;1977年,在九所系统讲述“X光的输运过程”;1978年讲“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和孤立子问题”的课;1985年,于敏在九所讲述X光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剥离态原子物理等系列课。

267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