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大家知道哪些?彭桓武的事迹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1915年10月,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彭桓武籍贯湖北麻城,“两弹一星”元勋,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理论物理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彭桓武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先后师从周培源、马克斯·玻恩,相继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过,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55年,彭恒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彭桓武主要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20年,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是家中次子,原名彭梦熊,后改彭飞,再改名彭桓武,5岁时在长春教会学校开蒙,因体弱多病经常请假,但善于自学,每回考试都取得不错的成绩。1929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yù]文读中学。
初中毕业后,随父兄赴北平求学,1930年至1931年,进入北京汇文中学读高二,开学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便随父亲回家吊丧,因离校太久,转而自学考进大同中学读高三。1931年,以第7名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读书。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
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任昆明云南大学理化系教员,教普通物理。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彭桓武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8年,时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经玻恩推荐,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1947年底彭桓武回国,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彭桓武,当年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时,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研究方向逐步转到原子能及核武器的研究,并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干部培养、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上。1961年4月初,彭桓武奉命被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负责核武器的理论攻关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彭桓武迅速组织力量转向氢弹原理的探索。彭桓武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分别由周光召、黄祖洽和于敏负责。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彭桓武也参与了前期主要环节的工作。1984年,10名科学家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这个重要奖励中,彭桓武排在了首位。按照相关规则,这个奖章本应由他本人保存,他却表示荣誉应该属于大家,他说:“奖章我收下了,现在这枚奖章已经归我所有,我有权来处理它,请你们把它带回去,就放在研究所,献给所有为我们这项事业贡献过力量的人吧。”并挥笔写下了“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的题词。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马克斯·玻恩是量子力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治学严谨又待人诚恳,是良师也是益友。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彭桓武凭着傲人的天赋和勤奋钻研的精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1940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对于学术,彭桓武一直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就不太满意,认为只做了其中的一半。他的导师玻恩却说:“如果你都做了,就不能给你哲学博士,而是给你科学博士了!”
1941年,打算学成归国的彭桓武,由于不愿意签一项侮辱性的条款,回国的行程被迫搁置。这一搁置就是6年。1941年8月,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期间,彭桓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41年—1943年,他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发表了HHP理论。1945年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5年到1947年,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
客居异乡的9年间,彭桓武的学术能力、理论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赢得了导师玻恩、薛定谔的多次赞赏。玻恩说“他比其他学生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薛定谔称赞道:“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1947年,彭桓武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辗转与钱三强在法国相见。两人心照不宣,决心回到祖国大干一场,此夜没有响起《折杨柳》的曲子,两人的故国之思,报国之志却被激起。1949年,彭桓武经香港转道回到了母校清华大学。
很久之后,有人问彭桓武已经在国外取得了一些成就,获得了知名度,为什么还要回国。他回答:“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