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

| 徐球

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是怎样的呢?邓稼先的科研故事同学们知道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

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篇1)

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提出建议,不要只宣传邓稼先英雄和成就的一面,也写一写他的生活,“他实际上就是一位普通人”。

许进也特意向环球人物记者澄清,外界常有一种误解,以为邓稼先隐姓埋名的28年里,不能回家,也不能见家人,再回来时就已经病重了。“其实不然。那些年,姑爹的工作地点主要在青海和四川的基地,偶尔也会回北京,比如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时,他会回来向党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有时,领导的时间安排不开,他就先回北京西郊的家里和妻儿短暂团聚。用姑爹的话说,是回北京出差来了。”

回京时如果赶上周末,邓稼先会和妻儿一起到老丈人许德珩家里吃午饭。许进见到姑爹的场合,大多是在祖父家的饭桌上。这里记录了“普通人”邓稼先和家人相处的日常。

“姑爹是一个非常爱聊天、非常活跃的人。几乎所有你能想得到的爱好,包括看电影、看京戏、打桥牌、下象棋、打乒乓球、游泳、抽烟、喝酒、下馆子……他都喜欢。”许进说。

有一次,许德珩夫妇知道邓稼先要来,准备了他爱吃的对虾。结果他带着孩子们过了饭点才露面,原来是去西单的鸿宾楼下馆子了。鸿宾楼总是爆满,大家很惊奇他能占到座。邓稼先就笑着跟许进他们分享占座诀窍:“要先判断哪桌菜快上齐了,还要注意他们是不是拼桌,然后就等在这桌人的后面。”

邓稼先素有“美食家”之名。他办公室抽屉里总藏着大白兔奶糖和酸三色糖,工作有进展时,就像变戏法一样拿出来给大家分分。有时,他还会带同事们一起外出打牙祭,尝尝螃蟹,吃点烤红薯。大家一喊“老邓请客”,他马上就掏钱。

邓稼先的生活朴素,没那么多讲究,但他不是苦行僧。“姑爹喜欢抽烟,而且只抽好烟,牡丹牌或者中华牌。”许进说。他后来听姑爹的老同事们告诉他,因为姑爹为人随和,同事们去他那里开会时,还会翻他的衣兜找烟,“在老邓这里抽根好的”。

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篇2)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殷红。”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邓稼先和同事们又以惊人的速度成功研制了氢弹,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最短世界纪录—两年零八个月。至此,标志着中国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终于不用再忍受美苏的核讹诈了!1984年,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在大漠深处试验成功,这也是邓稼先一生中最后一次指挥核试验。试验成功后,他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这首诗,也是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实写照。翌年,他身体内的癌细胞已扩散全身,无法挽救,那是他生命的最后365天。躺在病床上的三百多天,邓稼先心心念念的仍然是他所从事的研究,念叨的是不要让中国的核研究落后于世界太远。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中国核事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隐姓埋名的脊梁型科学家。有人说,看到邓稼先,我们才知道什么是中国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邓稼先纯粹的付出。我想说,总有一些人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让我们记住邓稼先,致敬邓稼先。最后,让我们用张爱萍将军写的挽联来缅怀邓稼先、献礼邓稼先: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篇3)

从那时候起,进入沙漠深处的这支神秘部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就开始了他们为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的艰苦生活。许鹿希说:“那时候邓稼先在青海的基地住帐篷,在新疆的马兰基地,开始的时候也是住帐篷。帐篷里没有暖气,冷得不得了,那么帐篷里怎么烤火呢?我后来了解到是火墙,你知道火墙吗?火墙那个东西,你靠近了就很热很热,当离开火墙,人就感到很冷很冷。罗布泊那个地方干旱得厉害,干到什么程度?洗手绢,把手绢从盆里提起来,这么一甩,手绢就干了。国家花了很大精力,喝的水、洗脸的水,都是用汽车的水箱运过去的。本地是有一条河,叫孔雀河。可是孔雀河的水是苦的、涩的,根本没法吃。但是,就这么苦,他们也还是坚持在那里搞研究。”

几十年过去了,无论是坚持下来的,还是已经离开的,都对马兰这个地方怀有特殊的、割舍不掉的恋情。因为,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导弹的研制成功,马兰,代表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场地,隐藏于新疆大地,淹没在茫茫戈壁深处。原子弹初期的的研制工作大致确定了6个大环节,而理论设计就成为这6个环节的龙头。九所当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续原子弹理论和基本结构模型方面的研究。

1960年4月开始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邓稼先领着几个年轻人,在4台半自动的电动计算器上进行特征线法数值计算。20多天后,取得了第一次计算结果。由于缺乏经验,差分网格取大了,没有体现出几何形状的特点,从中却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大家分析后认为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是合理的,又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为此又进行了三次计算。这三次计算的结果十分相近,但与苏联专家所说的数值不相符。他们再次反复讨论,又进行了第五、六、七次计算。仍不相符,又依据高压、低压两套数据,进行了八、九次计算。最后证明他们自己是对的,苏联专家是说错了。

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篇4)

作为父亲,邓稼先非常宠爱孩子,视孩子如掌上明珠,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他却选择了“不作为”。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去内蒙古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去了几听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丝苦涩。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策回到北京的。

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给他配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使用。单位分给他新的住房,他坚持不搬,一直住在老旧的公寓里。简朴的作风,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女。邓志典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生活节省,对于追求高消费和洋气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穿的衣服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

邓稼先曾说:我名稼先,意在耕耘,而非安逸。谈及海外求学岁月,他回忆道:在国外那些年里,有人常问我有没有积蓄或房产,我总是笑答,身无长物,心系中华,我从未想过在国外长久居留。起初几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随后则全心投入研究,这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是中国人。个人之力虽微,但党的伟大、人民的团结与国家的强盛,才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真正力量。作为核物理的拓荒者,我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宁。邓稼先的一生,荣誉等身,但在他心中,最高的荣誉莫过于看到国家因我们的努力而强大,人民因我们的奉献而幸福。

邓稼先两弹一星励志事迹(篇5)

许鹿希泪湿眼眶,思绪瞬间飘回 28 年前那个寻常夏日傍晚。那时,邓稼先如往常下班归家,饭后,却神色凝重地说出一句:“鹿希,以后我要调到外地去工作,不能常回家了,家里事务和孩子就拜托你了。” 语气平淡,却似一颗石子,在许鹿希心湖激起千层浪。她原以为是寻常调动,怎料到,这一去,便是 28 年漫长岁月,丈夫一头扎进荒芜戈壁、深山秘地,将自己彻彻底底 “交” 给了祖国核事业,身影隐没在保密帷幕之后,徒留她在家中,守望等待。

那时的邓稼先,34 岁正当年,受命扛起国家机密使命 —— 投身核武器研究实验,出任北京核武器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带着一帮青涩却满腔热血的技术人员与大学生,向着核武器理论设计这座 “高峰” 攀登。面对妻子询问,工作地点、内容,他双唇紧闭,只字不提。写信、打电话都不被允许,许鹿希满心疑惑,却凭借对丈夫的信任,咽下担忧,默默扛起家庭重担,这一扛,便是悠悠数十载春秋。

随后,邓稼先留下一张合影,转身奔赴岗位,足迹踏遍四川、青海、新疆等地。彼时科研环境艰苦卓绝,资料稀缺似珍宝,设备简陋不堪用,四周荒无人烟,更有美苏技术封锁 “高墙” 横亘在前。可他与团队,毫无惧色,在人迹罕至之地,以非凡毅力与卓绝智慧,摸索前行,硬是闯出中国自主的核武器研究理论 “蹊径”。粮票、肉票,他悄悄塞给年轻人,自己缩衣节食,只为保障科研 “炉火” 不熄。

那些年,邓稼先大多宿于青海、四川秘密基地,如大漠孤烟下的隐者,默默耕耘。偶尔回京汇报,短暂相聚,便是与家人最珍贵时刻。可即便面对妻子,他也严守保密铁律,工作点滴,只字不吐。许鹿希守着满心好奇与担忧,咽下千言万语,用理解与支持,筑牢家庭 “大后方”。

时光匆匆,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罗布泊荒漠一声巨响,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似一声宣告,打破美苏核垄断 “坚冰”;三年不到,1967 年 6 月 17 日上午 8 时 20 分,氢弹爆炸成功,“两声惊雷”,炸响民族自信,筑牢国防根基。可彼时百姓,只闻广播喜讯、见报纸捷报,背后那群默默奉献科学家,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程开甲、朱光亚等,隐于幕后,无人知晓他们容颜,不知晓他们为这惊天一爆,熬过多少日夜、挥洒多少血汗。

26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