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

| 徐球

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是怎样的呢?王淦昌的为人同学们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

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精选篇1

1964年,王淦昌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1985年,王淦昌把研究方向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把原有的强流电子加速器改建成泵浦准分子激光的氟化氪激光器。经过不断改进,到1996年初,激光器输出能量达到了276焦耳,使中国准分子激光研究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英、日本、前苏联之后具有百焦耳级氟化氪激光器的国家,并使原子能院成为中国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技术以及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王淦昌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精选篇2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迈特纳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但她渐渐发现,她这个中国学生比她更加“不要命”。王淦昌常常因为实验忘了时间而被锁在研究所的大门里,但在这样一个勤奋的小伙子身上,迈特纳竟然犯了一个固执的错误。一天,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灵感突然闪现。他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都遭到了迈特纳的拒绝。

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精选篇3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项,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创造性地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先读私塾,1916年转入太仓县沙溪小学,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1924年高中毕业,进入外语专修班。随后进入一所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

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L 迈特纳(Meitner)。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

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精选篇4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沧的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日子原本殷实,但不幸的是,王淦昌4岁的时候,父亲病逝,13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王淦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

读大学的几年间,王淦昌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亲身感受着政府的软弱无能、目睹了身边同学惨遭杀戮,他愤慨不已。老师叶企孙激动地跟他讲:“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句话,王淦昌记了一辈子,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王淦昌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在柏林大学的四年间,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他严谨的科学态度、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深得迈特纳赏识。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迈特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这次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中子,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不顾导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

可王淦昌却讲:“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王淦昌科学家主要事迹简介精选篇5

解放后,王淦昌从浙江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近代物理所副所长等。1956年9月,王淦昌代表中国去莫斯科参加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成立大会,之后,他就留在了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后又担任该所副所长一职,直到 1960 年回国。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研究人员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荣誉。回国前,王淦昌把在苏联的工资——14万卢布(旧币)悉数捐献给国家,交给了中国驻苏大使馆。

1961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钱三强找王淦昌谈话,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并请王淦昌到二机部九局工作,进行原子弹的研制。由于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要王淦昌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停止一切学术交流。

王淦昌回忆说:“我有很多话要说,但当时我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一切的情感和责任都融进了这短短的六个字里面。从此以后,王淦昌化名“王京”。

原子弹研制对我国科技人员是个新课题,要求攻克无数技术难关。要使原子弹发生核爆炸,必须使核裂变材料瞬间从次临界状态达到超临界状态。王淦昌主管爆轰物理实验研究。一到九局,王淦昌就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开始爆轰实验。王淦昌带领一队人员到河北怀来县燕山山脉,并支起帆布帐篷。当时,正值共和国困难时期,条件极为艰苦。对于爆轰物理实验研究各方面的工作,王淦昌都极其负责,不满足于听听汇报,总是深入到工作场所查看询问,并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测试。最终,通过上千次爆轰试验,研制调整出了能产生合乎要求的波形和冲击波速度的聚焦元件。

随着工作的进展,北京的实验室和工地的条件已经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王淦昌又转移到大西北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这里海拔3200米以上,风沙大,高寒缺氧。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王淦昌,他比以前更忙了,有时夜以继日的工作,遇到缺氧反应,就接上氧气袋坚持工作。

26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