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

| 徐球

赵九章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之一,他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篇1】

赵九章曾受教于叶企孙、吴有训等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名师,名师们的教诲培养和高风亮节使他受益匪浅,奠定了他一生重视教育、科学报国的思想基础。1938年,自德国回来的他继承了老师们的优良传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他不仅热爱教学,也善于教学。一直到调任气象研究所,他仍然在国立中央大学当兼职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申请试办一所新型的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对中国科大的建立非常支持,并在当时原定拟设立十二个系的基础上建议设立第十三系——应用地球物理系,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批准,而后被任命为首任系主任。

在中国科大主持建立应用地球物理系后,从教育计划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到教员的安排、教材的编写,赵九章都是亲力亲为。他请来中国科学院的名师,有严济慈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有陈芳允讲授“无线电”,有钱临照讲授“光学”。另外,还有顾震潮任气象教研室主任、傅承义任地震教研室主任、秦馨菱任遥测遥控教研室主任,由学部委员们组成的这支教师团队阵容强大,气势恢宏。

当时中国科大的教员很多是地球物理所的研究人员,赵九章为每个教员都安排了研究方向,而且要承担课程。他自己也登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就亲自编写讲义。同时,他主持的“高空大气物理”课程是由许多老师共同讲授,每个老师都讲当时自己在做的课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科研的最前沿。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篇2】

1948年,国内形势动荡,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南京风声鹤唳。当权者命令中央研究院各所迁往台湾省。但赵九章坚决反对,他不顾个人安危,向中央研究院院长发了一封电报:“八年抗战,颠沛流离,实不堪再动。”他号召其他科学家也留下来,守护珍贵的气象资料和器材,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等待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一成立,有物理学、气象学双重科学背景,且有担任研究所所长经验加持的赵九章大展拳脚,很快全身心投入到了国家科学事业建设中。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毅然扛起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重担,在此期间,他牵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应用地球物理系,设立空间物理专业、大气专业和遥测专业,并自荐兼任首任系主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地球物理领域的人才。该系还设立了四个教研室,他兼任了高空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1960年又根据国家需求设立了地壳物理专业。1953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问,重点走访了多个与地球物理相关的研究机构,回国后很快将访问经历写成报告。目光走在世界前沿的他,捕捉到了太空时代的来临。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轰动世界。赵九章的热血也随之沸腾起来,他做了多场关于人造卫星的科普报告,希望人们尽可能了解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意义。同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就建议中国要开展人造卫星工作。次年,_______向全国人民宣布:“我们也要搞一点点人造卫星!”就等这句话了!在赵九章等人的倡议和推动下,党中央很快同意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制造人造卫星。中国科学院快速成立了“581”组,负责卫星研制的工作。

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任副组长,技术方面主要由赵九章负责。1958年10月,赵九章率领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希望能学习到人造卫星技术。这一路,困难重重。苏联尽管表面上热情接待,但是对于中国科学家关于了解卫星研制的请求却极为谨慎。代表团在苏联待了两个半月,一直没能看到卫星及相关关键部分。赵九章不无感慨地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篇3】

1907年,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仅有小学文化的赵九章靠勤奋自学,在15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班,之后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院(浙江大学前身),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

进入清华大学后的赵九章,得到了叶企孙教授的指导,并在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派他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在这里他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于1938年回到当时动荡的祖国。回国后的赵九章,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

新中国一成立,赵九章立马写信给国外很多学生和朋友,“楚材晋用,终非了局”,邀请他们抓紧回国建设祖国。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叶笃正、顾震潮、曾庆存等科学家们,在他的感召下,纷纷回国效力。1957年美国和苏联相继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天,赵九章马上就意识到空间物理研究方向将会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1958年,赵九章一手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甚至连最初的教学材料都是赵九章编制的。1964年12月,赵九章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致信____,提出应尽快恢复卫星研制工作。1965年,我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取名”东方红1号“,赵九章担任总负责人。团队又经过5年的攻坚,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将东方红1号成功升上了天空,标志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正式成功。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篇4】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赵九章被寄望于子承父业,读私塾时的他则渴望从事文学。然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赵九章既没有从事中医,也没有从事文学,而是选择了“科学救国”。1925年,赵九章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之后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功报考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专业。

在他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他立刻回到正风雨飘摇的祖国,没有丝毫犹豫。他先是在西南联大向学生们传授战时极其重要的气象科学,后又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主持气象科学研究,自此成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全世界。第二年,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一句话,让赵九章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很快,中科院成立了581组,赵九章担任581组副组长,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时,中国对于卫星研究既没有技术更没有相关资料,想要向苏联借鉴经验的行动也连连碰壁。面对重重困难,赵九章并没有放弃。他主持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总体布局。在让国家强盛的赤子之情的驱动下,不出一年时间,赵九章就完成了从整体规划到卫星制造与轨道设计、火箭设计、观测项目与地面跟踪等全方位的技术准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

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跟踪定位系统......举步维艰的卫星征途,终于被他们撕开了一道口子。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超级好消息让赵九章心中燃起熊熊火焰,卫星研发一定要加快。在赵九章提议下,1965年,我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他成为总负责人。经过集思广益,他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1米直径近球形 72 面体,取名为“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事迹【篇5】

在15岁那年,赵九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展现了他在学术上的潜力,随后,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专注于物理学的研究。

在大学期间,他广泛阅读各种科学书籍,逐渐对气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兴趣指引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赵九章决定赴欧洲深造,他进入了德国柏林大学,师从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威格纳。

在德国的日子里,他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气象学理论,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的博士论文《地转风的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他赢得了学术上的声誉。

1935年,赵九章怀着满腔热忱回到了祖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科学研究环境十分恶劣,然而,赵九章并没有被困境所吓倒。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气象科学的创建工作,致力于推动中国气象学的发展,他倡导建立气象观测网络,加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支持。

20世纪50年代,赵九章的科学兴趣逐渐转向空间科学,他意识到,空间科学的发展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逐步展开。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研制工作。

为了这一目标,他和他的团队克服了重重技术难题,终于在1970年成功将卫星送入太空。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赵九章的一生是奉献给科学事业和祖国发展的光辉一生,他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气象学和空间科学的进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工作者继续前行。

2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