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
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是怎样的呢?姚桐斌为两弹一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篇1)
姚桐斌决定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放弃优厚的待遇和生活回国。德国政府知道他共产党的身份后,强力阻挠。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姚桐斌才终于回到了阔别11年之久的祖国。
1957年底,姚桐斌一回国,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都希望姚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1962年,703所成立,这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当时的研究室只有12个人,条件非常简陋,除了桌椅板凳和一台显微镜,什么都没有。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工业材料发展极其落后,当时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姚桐斌面对的是一穷二白,更是一切从零开始。可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航天材料,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空谈、空想,而这些都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这种材料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有。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争分夺秒,经过反复分析试验,竟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入研究课题。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不仅让火箭发动机能在高温状态下能正常工作,还提高了火箭的推力,增加了火箭的射程。
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篇2)
1922年,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镇,家境很是贫寒。中学时,姚桐斌实在交不起学费了,只好辍学两年,靠卖烟卷、火柴、袜子等杂货贴补家用,稍稍攒下一点钱,这才又复学。
姚桐斌带着微薄的积蓄,孤身一人来到上海读高中。学费交完了,再没有钱交住宿费,他就只能睡在教室里。
抗战爆发,上海和无锡沦陷,姚桐斌辗转来到江西,考进国立十三中,以江西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五所大学都想要这个状元,姚桐斌选择了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一路半工半读,省吃俭用,毕业时,又考了个矿冶系第一名,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碚矿冶研究所。一年后,他考上了公派留学,被英国伯明翰大学录取。
此时正是1946年,24岁的青年风华正茂,大好前程就在眼前。姚桐斌想不到,10年的留学生涯,会把自己推到世界材料科学的最前沿。他同样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人生,竟已经走完了一半。
1947年秋,姚桐斌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终身教授康德西博士,专门从事液态金属的粘性与流动性研究。后又进入伦敦帝国学院继续深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姚桐斌激动万分,但也发愁,因为国民党政府倒台,断了他的公费,他只能把剩下的钱平摊到4年使用。姚桐斌坚持勤工俭学,吃最差的食物、住最便宜的旅店,只为多省出一点钱。他要用这些钱,办一件大事。
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篇3)
姚桐斌,从小就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兄弟姐妹8个,除了在辈分上是第二,其他,都是第一。小学初中都以第一名毕业,高中毕业全省状元,同时被七所大学录取。大学以全校第一名毕业。
而他的求学经历,更加传奇。因为家里穷,父亲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就扬言,再读书就打断腿。几度辍学,摆过地摊,打过零工,攒钱后就偷偷去上海读书。
17岁国难当头,逃过日军的封锁,千里跋涉到江西求学。第一次“逃”为的是学业。第二次“逃”为的是报国。29岁,这个曾经的穷孩子,已经是英国伯明翰大学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
作为国际顶尖的材料学专家,却从未研究过火箭,姚桐斌只有12个学生和一台显微镜。一切从零开始,撤走的苏联人嘲笑他们:胡子白了都造不出火箭新型材料,姚桐斌不让他们打脸,更是研究出新的工艺,更优秀的合金材料和难融金属。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升空,离不开他做出的贡献。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天早上,妻子会像数宝贝一样清点煮好的黄豆,然后规定丈夫吃40颗。孩子们一人25颗。他总以消化不好为由,把黄豆拨出几颗,留给心爱的妻子。
1968年6月8日,他46岁,却走完了他的一生。
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篇4)
经历过艰苦磨难的姚桐斌不仅没有被困难所击倒,还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
在德国大学任教的几年之中,虽然姚桐斌收获了巨大的名望和成就,但是他还是一心想要回国效力。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终于在1957年的时候,姚桐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____亲怀抱。
回国后,姚桐斌拒绝了当时许多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邀请,而是等待组织的分配。最后姚桐斌被分配到了钱学森院长手下的一个材料研究小组。姚桐斌所管理的项目组,不仅人员少、设备少,还欠缺相关的技术资料。
但是,姚桐斌小组的任务可是一点也不轻松!姚桐斌小组主要负责提供航天材料,而航天材料但是在我国基本处于一片空白。于是姚桐斌拿出“白纸好作画”的乐观态度,带领着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从无到有,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观点,不断提高技术和积累经验。
后来材料研究组顺利扩充成航天材料研究所,这既是上级对姚桐斌工作的肯定,又是对他寄予厚望的表现。由于当时所里的工作人员普遍缺少工作经验,姚桐斌亲自开班授课,为他们讲解相关技术工作知识和工作经验,以便让他们能够尽快掌握岗位职责和要求,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贡献。在姚桐斌的带领之下,材料研究所先后克服多个技术难题和材料困难。
他在研究工作中坚持“材料先行”的思路理念,他强调在工作和设计之中要注重预先研究。姚桐斌一生进行了500多个课题项目,其中超过80%都运用在我国的航天领域上,填补了我国的航天领域的空白。可以说姚桐斌将他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上。
科学家姚桐斌事迹介绍(篇5)
1941年,姚桐斌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并取得了当年江西省高考总分的第一名,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五所大学同时录取。后来他选择了内迁到贵州的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矿冶系就读。他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和这个专业,正如他所说,是“志在开发中国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思想。”1945年8月,姚桐斌以全班总成绩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到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姚桐斌当年回国的时候,中国的材料工业还很落后,只能生产建筑用钢和一般的钢材,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而研制一枚火箭、一颗卫星,需要成百上千种的材料和上万个零件,并且需要能在超高温、超低温、耐高压、耐腐蚀以及振动、密封、老化等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工作。1958年1月,姚桐斌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报到,钱学森院长要求他负责组建五院的材料研究室,任命他为研究室主任。
当时研究室只有一台老式显微镜,一台手摇机算机和12名大学生。姚桐斌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大家艰苦探索,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试制了新材料近300种,满足了当时导弹仿制的要求。当时国外对我国进口这些材料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制造工艺也严格保密,国内的工厂不知道如何生产,姚桐斌就经常深入第一线进行指导。他往往就吃住在炼钢炉旁,与工人们一起,白天晚上连着干,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反复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
例如,当时有一种合金钢材的断口缺陷问题久攻不下,他就指导课题组利用真空吸注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有一家钢铁厂在生产发动机用的钢板时,出现了分层的问题,姚桐斌又亲临现场,及时进行了处理,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有一种叫高温钎焊的合金,它是研制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材料,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大家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这种合金,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向前突进了一大步。
1960年,姚桐斌任航天材料研究所所长。他积极组织所内科研人员学习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知识,研究国外动态,制订了我国航天材料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研制规划。姚桐斌发表了“火箭工艺的研究方向及理论问题”的论文,阐述了航天技术、航天结构设计、航天材料在结构上的应用及改进等,都离不开工艺的研究和更新的观点。1962年,航天材料研究所更名为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长。在他的领导下,703所建立了材料研究、工艺研究、测试方法研究、无损检测研究、非标准设备研制等初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