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
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是怎样的呢?郭永怀的事迹大家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精选篇1)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阔别 16 年的祖国。
郭永怀刚回国,即与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于刚建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他倡导和关心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
1957年,郭永怀参加制订“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他担任力学专业组副组长,高瞻远瞩地与力学界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制订学科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1960 年3月,郭永怀在钱学森推荐下,经中央批准开始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任二机部九院(后改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形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学术领导核心。
郭永怀负责当时九院四大部之一的设计部的工作指导,是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的掌舵人。他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结构传力路线、气动特性、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组织开展大量的试验,从部件至整体,检验原理设计的可靠性,他不仅看到力学研究、环境试验在原子弹原理性突破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武器化对此提出的更高要求,他组织开展设备研究,指引开展包括静力、振动、冲击、离心、温度等各种力学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实验室建设。
对于原子弹,由于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郭永怀就在现场。
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精选篇2)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被追认为烈士。1985年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主要成就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领域和奇异摄动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领导我国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和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直接转入本科学习。郭永怀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徽的赏识。两年后,顾静徽推荐郭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在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精选篇3)
1909年的春天,郭永怀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自小,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与勤奋。十岁时,他被送进私塾,从此开启了学霸模式。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书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道题都仿佛有魔力,深深吸引着他。他的勤奋和天赋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一路从农村学堂考入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师从著名光学家饶毓泰教授。那时的他,心中已种下了一颗探索科学的种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用知识改变国家的命运。
时间来到了1938年,抗战的烽火连天,北京大学南迁昆明,与清华、南开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郭永怀毅然放弃原有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立志学习流体力学,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几年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英庚款留学生资格,准备远赴重洋深造。
然而,在即将登船的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护照上竟然有日本签证,要求在日本横滨停留。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侮辱,郭永怀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回想起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同胞,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他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屈服于这样的要求呢?他毫不犹豫地撕毁了护照,与同学们一起走下邮轮,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几经周折,郭永怀终于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成为该校第一批中国研究生。他刻苦钻研,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论文,随后又转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精选篇4)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学子有感于建设祖国的重任,纷纷踏上归途。先一步返回的钱学森多次发出邀请,1956年9月底,郭永怀携全家动身归国。
回到国内,郭永怀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班子成员,钱学森任所长,他任副所长。1958年他参与制定力学所的战略,与钱学森、杨刚毅(时任力学所党委书记)一起确定了“上天、入地、下海”为力学所的研究定位。
1957年,为培养急需的力学人才,中科院力学所和清华大学联合创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分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两个专业组。在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亲自参与下,力学班共办了三届。
郭永怀不但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和“边界层理论”等课程,还担任了力学班一届的副班主任、二届和三届的班主任。力学班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我国力学和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的骨干,为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准备了力学师资,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要工程输送了一批力学高端人才。
1958 年,郭永怀参与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为新中国培养 了大批不可或缺的尖端科技人才。
他的学生、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戴世强一直记得第一次见到郭永怀时的情景。当时,郭永怀对他的两个研究生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戴世强说,郭永怀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科大,在九所,到处 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
郭永怀“中国航天之父”事迹(精选篇5)
在北方生活过的人都知道12月的天气有多冷,而北京的冬天冷得有种粗犷的厚重。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曙光刚刚从东边亮起,光中夹杂着一丝白透白透的雾气。
凌晨6点左右,一架飞机正在北京机场上空缓缓降落,但就在飞机距离地面400米的时候,机身突然开始剧烈的摇晃,没过多久就一头栽进了一公里以外的一块玉米地里,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住在首都机场附近的人们突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轰响,随后看到的便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后来人们才知道,有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进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13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肢体散落各处,难以辨认,空气中散发着人体烧焦的味道。
在事故现场,人们发现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当人们终于用力把两具尸体分开时,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在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有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公文包有点儿烧焦,但在两个人紧紧相拥下依然完整。打开皮包,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份有关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重要文件!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被烧焦紧紧抱在一起保护文件的两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