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

| 徐球

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的个人故事是怎样的?杨嘉墀在两弹一星的贡献是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

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篇1】

回国后,杨嘉墀作为专家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建立自动化技术工具研究室的工作,并担任室主任,率先开展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探索性研究工作。

1963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在即,杨嘉墀又被紧急调入原子弹研制行列,成功研制了一系列的核爆测量仪,成为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功臣之一。此后,他主持研制的光谱仪和测量仪又在我国首枚氢弹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5年,我国重启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为更好地制订发展规划,杨嘉墀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征询,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在全面分析了各类卫星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等问题后,他提出以科学实验卫星为起点,以返回式卫星为重点,全面开展各领域卫星研制工作的发展设想。这一设想为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方红一号”研制过程中,杨嘉墀参加了卫星发展规划、技术协调和系统的研制任务。为解决用来测定姿态的“红外地平仪”低温适应难题,杨嘉墀奔波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攻关,成功攻克这一难关,确保该仪器可以在-100℃至50℃的环境中工作。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杨嘉墀领导研制的姿态控制系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75年,当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太空游子”发射后成功返回,钱学森对身旁的杨嘉墀说了四个字:“控制有功。”因为正是杨嘉墀领导研制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让“太空游子”在3天后成功返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从此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几乎都与杨嘉墀息息相关。我国于1975年至1987年间成功发射的10颗返回式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1983年至1987年,杨嘉墀连任两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促进了卫星通信走向国际合作与应用。

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篇2】

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194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

1958年,参加以钱学森为组长的卫星小组(代号581),任特殊仪表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卫星自动控制,同时筹建〇三〇六工厂,从事控制系统元件的加工和总装。

1965年,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

1975年至198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1987年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60年代初,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偕同研究人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的仪器仪表、导弹热应力试验工程及加热、加载、测量系统设备的研制任务,为中国核试验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

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篇3】

在我国卫星发展规划中,返回式卫星占有特殊的位置。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杨嘉墀就开始注意跟踪国外空间技术的发展动向,他结合美苏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的相关信息,开展了有预见性的卫星控制理论研究。他坚持卫星上天前必须充分进行地面仿真模拟实验,并亲自带队进行了三次大型模拟实验,对姿态控制系统的参数优化和可靠性的验证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日后首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奠定了基础。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后,也曾遇到过意想不到的惊险场面。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是决定卫星能否成功返回的关键所在。卫星入轨后突然出现氮气压力下降过快的紧急状况,如果气压下降是因氮气泄漏引起的话,靠喷气产生反作用力所实现姿态控制的返回式卫星,有可能永远无法回家。在紧急商讨中,多数科学家认为应当让卫星提前返回,“提前回家总比回不来强”。这时,钱学森把目光转向了正在一旁埋头计算的杨嘉墀,想听听他的意见。杨嘉墀用沉稳的语调分析说:“根据我的计算判断,气压降低是地面和外太空的悬殊温差导致,过段时间就会稳定下来,我认为实验可以按原计划继续进行。”一向决策有度的钱学森经过再三思考,果断决定采纳杨嘉墀的意见,让卫星再“飞一会儿”。11月29日,“太空游子”成功着陆,完美履行了杨嘉墀“在轨三天”的设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那一天,钱学森对身旁的杨嘉墀说了四个字:“控制有功。”

杨嘉墀反复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更要将当前遥测数据的处理工作指导好,因为所得之结果还要为今后卫星设计的改进提供依据。自1975年至1992年,在连续成功地发射了13颗返回式卫星中,姿态控制系统都圆满地完成了它所承担的各项任务,从未发生任何故障,性能指标均满足使用要求。

通过对遥测数据和恒星相机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表明所设计的姿态控制系统中的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都是正确的,所研制的各部件性能亦良好,整个系统运行正常。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填补了卫星三轴姿态控制系统的空白,为其他型号卫星的研制增强了信心,亦为今后研制类似卫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篇4】

新中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呼唤海外留学生归国效力。祖国的召唤令杨嘉墀热血沸腾。杨嘉墀申请回国,却受到美方的无理阻挠。经过与美方旷日持久的不懈斗争,1956年,杨嘉墀携妻女转道香港,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回国前,他义无反顾地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家当,购买了示波器、振荡器、真空管等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仪器。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具有深厚理论根基的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率先开展了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项目的研究。

为将自身所学献给祖国科技事业,杨嘉墀满怀强烈危机感和使命感,多次带队参与核潜艇、原子弹、导弹等秘密试验任务。

杨嘉墀是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中国返回式卫星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卫星发射入轨固然不简单,卫星返回地面更加难。卫星入轨后,杨嘉墀和试验队的科研人员一起昼夜密切注视卫星运行期间姿态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他根据遥测数据进行了计算,果断地判断卫星能按计划运行三天,为决策提供了依据。

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在11月29日11时06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六盘公社着陆,基本完成了“把卫星收回来”的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这一成就。钱学森对站在他身边的杨嘉墀说:“控制有功”。

198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杨嘉墀在散步时遇到了中科院王大珩、陈芳允等几位院士,那天他们彻夜长谈。后来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人联名给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发展高技术计划》的倡议信。

中国自动化工业之父杨嘉墀事迹【篇5】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让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有所松动,这让杨嘉墀看到了一丝曙光,他开始积极准备回国事宜。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高薪厚禄和轿车洋房哪里比得过“向现代科学进军”这声号角的感召力,受到鼓舞的杨嘉墀对妻子说:“咱们快回去吧,别等人家把祖国建设好了我们才回去,那就不像样了。”随后他变卖家产,倾尽积蓄购买了示波器、振荡器、真空管、电压表等当时国内急需的科研设备,携妻女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在离境时,移民局工作人员询问是否自愿时,杨嘉墀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是自愿的!”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翌年,____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有自己的人造卫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中科院立刻组织考察团前往苏联学习航天技术。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这次考察并不顺利,杨嘉墀等人并没有接触到核心技术,合作更无从谈起,这让他们彻底认清了科学离不开政治这一现实。经过对比两国国情,杨嘉墀冷静分析后认为现阶段我国并不具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只靠一腔热血是不能让火箭上天的。他建议我国空间事业应该立足于国内现状,坚持自力更生,一步一个脚印,从探空火箭搞起。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当时选择了独立自主研发的道路,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后,不仅没有影响我国尖端技术的发展进度,还加快了某些领域前进的步伐。

在中科院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的发展步骤后,杨嘉墀带领自动化所投身于导弹、原子弹、核潜艇等项目的协同攻关研究任务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主持研制了火箭发动机测量仪表、大型热应力实验设备、核潜艇反应堆控制系统模拟计算装置。在核试验测量仪器的研制过程中,杨嘉墀在几乎无任何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作为替代,收集了大量实验数据,为整个研制工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测量仪器记录准确,获得大量实验数据。紧接着,杨嘉墀又带领团队完成了应用于首枚氢弹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测量仪器的研制工作。

266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