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是怎样的?孙家栋的事迹故事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1)
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____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
他被称为中国卫星之父,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孙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孙家栋出生于一个中学教师家庭,1935年开始读小学,但因天生左撇子,上学仅两周就被学校劝退 。为此,他开始在家中练习使用右手,后到营口上小学。1942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希望成为桥梁工程师,但中途因战争被迫“失学” 1948年9月,在通过资格审查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1950年元宵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到哈工大招人,孙家栋当即报名参军,同日,转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1951年,因品学兼优,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以全优成绩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获得斯大林金质奖章。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2)
他拥有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和工程领导者之一。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他亲历、见证、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飞跃的全部过程。
1967年,一纸任命书来到孙家栋面前,经由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他被调派至新单位,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年仅37岁的孙家栋从组建队伍开始,带着大家向前攻关突进。仅仅2年多的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告成,____要听取卫星工作的汇报。
可孙家栋却犯了难。当时为了表达对____的热爱,各研制单位都会设计较大的____像章放在卫星里,可如此一来,火箭不仅打不动,还会影响仪器散热。为此,孙家栋彻夜难眠。
在向____汇报时,孙家栋不惜冒着个人发展前途的风险,下决心把心底的想法讲了出来:“大家热爱____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挂上很多像章,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恩来的脸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回去跟大家讲清道理,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____的这番话,孙家栋终于放下心来。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3)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____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
1958年,孙家栋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
在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研制和试验工作中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和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大系统的总设计师,负责整个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技术指挥和技术协调。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4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4)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是党和国家在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培养出来的优秀科学家,是国家航天科技领军人才的杰出代表。去年“七一”前夕,喜迎党的百年华诞的日子里,佩戴上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孙家栋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耀时刻。“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北斗开启中国卫星导航服务……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次”紧密相连,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征程相伴相随。1956年8月,在苏联留学期间,孙家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入党思想上很简单,就是想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简单”,化为了他一辈子干航天的纯粹。1967年夏天,38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工作。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04年出任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时,孙家栋75岁。卫星从地球轨道进入深空,面临艰巨的挑战,孙家栋肩上的压力不言而喻。时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评价说:“他是怀着对中国航天的满腔热情来的。”
3年后的2007年10月24日,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孙家栋却没法放松紧张的神经,埋头于后续任务的跟进中;遇到卫星运行的关键节点,他常常凝望着卫星运行数据图,通宵难眠;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电视镜头捕捉到这样一个瞬间:孙家栋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背过身去,掏出手绢默默地擦去了眼泪……科学实验卫星、遥感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几十年来,孙家栋主持和领导研制的卫星型号不胜枚举,他的身影时时出现在天南海北的发射场。人们说:“他坐在那里,就是无形的支持。”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5)
深夜,孙家栋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这个时间来电话,他知道多半是工作当中的紧急情况。孙家栋直接从床上跳下,来到外屋接电话。这电话一接起来就像开会似的没完没了。妻子魏素萍看他接电话时间长了,怕他着凉,拿着一件衣服过来给他披上。或许是电话内容涉及工作机密,或许是怕妻子在身边打扰他研究工作,孙家栋用眼睛瞪着爱人,示意她离开。就在魏素萍默默转身离开时,孙家栋一手拿着电话,一边斜着身子伸长了腿用脚尖把门关上。
这下惹急了魏素萍:“这家里就我俩,你工作上的事也不至于这样防备我吧,真是职业病!”
虽然说了这样的气话,但魏素萍深知孙家栋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每次在家里遇到孙家栋与同事电话讨论工作,她都是悄悄离开,默默地支持着他。
这只是孙家栋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剪影。几十年如一日,他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孙家栋与魏素萍是通过照片认识的。1959年4月,拿到战友介绍的魏素萍的照片,孙家栋提笔给远在哈尔滨的她写了一封信。20天后,两人在哈尔滨秋林百货的大门口相见。又过了三个多月,魏素萍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找孙家栋。领导和同志们为他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个青年从看照片“认识”到结婚,也就用了四个月。大龄青年的婚姻大事,完美解决。多少年后,孙家栋提起此事就说:“姻缘其实就是一种缘分,这点我信。”
魏素萍调到北京工作后,当起了贤内助。此时,魏素萍还不知道孙家栋具体是做什么的。他不是加班就是开会,出差一去就是几个月,和家人联络全靠书信,而收件地址只是一个模糊的“x号信箱”。有时候,魏素萍憋闷了,只能对着墙说话。
1967年,孙家栋的女儿出生,当时他正有任务在身。到孩子要出生时,魏素萍独自叫了辆板车请人拉着去了医院。因为都在一个系统,医院实在看不下去了,给孙家栋打电话:“孙主任,你爱人给你生了个大胖姑娘,你不过来看看?”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随着“点火"口令发出,载有“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环绕太空。发射成功那一刻,41岁的孙家栋眼里满是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