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之父孙家栋先进事迹
北斗之父孙家栋的科学家事迹来了,孙家栋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北斗之父孙家栋先进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北斗之父孙家栋先进事迹(篇1)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复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及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及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导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已提到日程,正在忙碌中程导弹后期研制工作的孙家栋,奉命向新的技术领域——空间技术进发。
北斗之父孙家栋先进事迹(篇2)
根据国家对东方红一号主要的基本的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参加领导卫星总体及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简化工作,能源系统去掉了太阳能电池加镉镍电池供电部分,采用银锌电池组供电的方案;去掉了科学探测和遥控两个系统;去掉姿态控制部分,只保留测量姿态的红外地平仪和太阳角计。这样东方红一号的分系统主要是: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音装置、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和姿态测量等。
当时卫星研制队伍来自七机部一院、八院(前身是上海机电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而且原来的卫星总体与分系统的技术方案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和有关研究所制订的,相应的研制工作也已展开,修改简化并制订新的卫星总体与分系统技术方案,并非易事。
他没有患得患失,而是知难而进,发挥了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根据研制弹道导弹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修改简化的新方案终于制订出来了,1968年1月获得国家的正式批准,并被列为国家重点任务。
之后,他全力以赴地抓科研生产管理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他重新审定完善了卫星的研制程序,并严格执行;采取了控制卫星研制中技术状态的措施,适时进行技术状态的“冻结”;还严格地组织各种地面试验,在地面能做的而且是必要的试验都必须做充分。正是由于他在型号研制的组织管理上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大大地促进了研制工作的进展。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技术上的拦路虎层出不穷。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始终抓关键技术的解决。例如:4根短波天线的展开问题,科技人员想方设法进行天线展开释放的模拟试验,发生了最后一节天线折断甩出去的问题。他同有关的科技人员一起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反复的思考,他提出要研究天线释放与展开时的运动形式,这是一个复杂的合成运动,而且要考虑地面试验时的重力影响。根据他的意见,有关人员又进行了分析、计算,终于找到了折断的原因,并修改了设计,再做天线释放展开的模拟试验,都获得成功,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同事们都异口同声地赞誉他的技术功底和实践经验。
北斗之父孙家栋先进事迹(篇3)
从辽宁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时,18岁的孙家栋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将来修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1951年,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修大桥的愿望,便只能永远留在年少的梦中。留学生活让孙家栋印象深刻。临行前,部队到王府井买了最好的哔叽面料,为他们定制了笔挺的军装。走在苏联街头,中国军人的风貌时常引来羡慕的目光。更让人赞叹的,是孙家栋的学习劲头。每天晚上他看完新闻,就一直攻读到深夜两点。他的记忆力惊人,一门功课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一拿到试卷,想都不用想,便可提笔一气呵成。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有个传统——哪位同学考试全部获得5分,照片就能挂在学校门口。
一年后如果能保持,照片位置就往上移。越到高处人数越少,照片也就越大。毕业时,如果谁的照片能够出现在“照片塔”的顶端,那么恭喜,他将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苏联学生对金奖章梦寐以求,它意味着毕业后军衔比其他同学高一级,而且分配工作时有优先选择权,报到前还能带着双倍工资休假3个月。孙家栋是金奖章获得者,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20世纪60年代,我国自主研制人造卫星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亲自点将,任命38岁的孙家栋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经过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孙家栋带领研制团队确定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目标,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他简化方案,提出“两步走”的研制计划,即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解决了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再研制带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
北斗之父孙家栋先进事迹(篇4)
这一年的“五一”,与孙家栋一起研制人造卫星的人都提前坐车走了。他难得有一天的清闲,忙惯了的人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于是,他乘公交车来到天安门广场。久违了的天安门广场,让他感慨万千。当走到前门时,看到商场门口有人排队购买当时比较紧俏的毛衣,他也排到队伍里,给爱人买了一件大红毛衣。拿着毛衣,他心里有压制不住的喜悦:算是给夫人多年来劳累付出的一点补偿。
直到1985年10月,中国航天部宣布中国运载火箭走向世界,与孙家栋生活了近30年的魏素萍才从电视中知道丈夫是干什么的。
魏素萍说:“自打与孙家栋在一起就没见他闲过,一方面知道他的工作重要,另一方面他也经常不在家,不是加班就是开会,否则就是出差,到发射基地执行试验任务一去就是几个月,家里的事情别说压根儿没想靠他,就是想靠也靠不上。我们年轻时上有老、下有小,几十年都这样也成自然了。现在孩子都长大了,家里没有负担,我们也老了。”
平实言语之中,透着几十年的相濡以沫。
“不言之教,更有力量”
在儿子孙中亮眼中,孙家栋做事一贯认真, 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做到底,也负责到底。这一点也影响了孙中亮,“我爸爸很开明,很有毅力,尽管有很多事他不说,但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其实,这种不言之教,更有力量。很多时候我在努力向他学习,但是总感觉还是追不上。”
1957年,_______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孙家栋在列。____当时关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讲话,深深地印在了孙家栋的脑海里,体现在他以后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那时候下了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孙家栋说。
从此,他用一生的“认真",在满天星斗中写下中国航天的传奇。
“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孙家栋说,自己1958年从苏联留学回国就跟着钱学森搞火箭、搞导弹,钱学森先生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自己。
北斗之父孙家栋先进事迹(篇5)
孙家栋则说,到现场体会实际情况的作风是老一辈航天人一直传承下来的。当年钱学森先生带着搞第一个火箭、第一颗卫星,都是带领大家到发射场,“有时候出现故障一天两天都不睡觉,他都陪着我们一块在现场。搞航天真正要体会到实际情况,还是必须到现场。”一个人一生能做多少事?孙家栋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从学习飞机制造到研制导弹武器再到开创卫星事业,孙家栋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始终不渝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
“几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航天尖端产品买不来,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这是一个老航天人、老党员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始终践行的事业信条。从研制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到主持绕月探测重大工程,孙家栋创新思路和方法,带着队伍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难题。在他“放开手脚、大胆工作”的鼓励下,一大批青年人才逐步成为骨干核心。他曾多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孙家栋大喊一声:“停止发射!”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有人让孙家栋给自己的航天生涯打分,按5分制,他给自己打3分。他说,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同事们却给他打了高分。曾一起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说:“他是小事不纠缠、大事不放过的人,跟他一起干痛快!”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跟他在一起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