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两弹功勋人物事迹
于敏是两弹一星功勋的获奖者之一,于敏的两弹功勋事迹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于敏两弹功勋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1)
于敏的杰出贡献,也为他赢得了国家与人民的广泛赞誉。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到1985年、1987年、1989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再到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荣誉簿上写满了国家的认可与人民的敬仰。此外,他还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及光华奖特等奖等殊荣,成为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然而,在于敏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名字与身份曾被严格保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默默地在黑暗中闪耀。他几乎是在一张空白的科学画卷上,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智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在以于敏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便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与地位。
如今,虽然于敏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成就与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国国防建设的前行之路。他的科研精神与高尚人格,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勇前行。他的故事与成就,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于敏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2)
在1961年1月,钱三强找于敏谈话,交给他一项新任务: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如果于敏答应下来,就意味着他要再次转行,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这对于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已经取得成绩的于敏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和挑战。但是,于敏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承诺要服从分配、转行。氢弹研究被列为最高机密,于敏必须遵守严格的保密规定。
他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不能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误解。然而,于敏却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氢弹研究的过程中,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1965年9月至12月,于敏团队前往上海连续奋战1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这就是著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这一消息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和骄傲。多年来,于敏一天只休息6个小时,他的大脑时刻在飞速运转。然而,在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他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并感慨道:“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虽然于敏在氢弹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荣誉,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的态度。他婉拒了“氢弹之父”的称号,并表示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他认为个人的得失和国家的得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愿意为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敏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3)
1965年,正是我国氢弹研究的突破期。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白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第二天,邓稼先就赶到了上海。一到嘉定,他就钻进计算机房,听取了于敏等人的汇报,并与他们讨论分析,兴奋得像个孩子。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讨论和推敲,终于使整个理论设计日趋完善。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________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于敏衷心感谢________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高度评价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表示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作贡献。
于敏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4)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年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于敏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5)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着实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此时,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