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

| 徐球

2024年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是怎样的?邓稼先的科研成就家喻户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

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篇1】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8年10月,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临行前,他的一个好朋友说:“中国天快要亮了,请你将来留在祖国。”邓稼先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在美国求学期间,邓稼先将天分和勤奋发挥到极致,三年的博士课程,他用了不到两年便修完所有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1950年,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那年他只有26岁。也正因此,邓稼先有了一个绰号:“娃娃博士”。

1950年8月29日,他就收拾行李,迫不及待地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这一天,距离他拿到博士学位证书才刚刚过去了9天,邓稼先实现了他两年前离开中国时许下的承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在1951年到1958年的八年时间里,他相继发表了诸多原子核相关理论论文,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1958年秋,组织找到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邓稼先,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愿不愿意参加这项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

如果加入这项工作,意味着结婚才5年的他将告别妻儿,开始隐姓埋名,过上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但邓稼先没有犹豫,他义无反顾接受了这一重任。

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篇2】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许鹿希的记忆中,自从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邓稼先几乎没有休过探亲假。从1958年他被调去搞原子弹,到1986年他去世,前后28年间他们聚少离多。后来在邓稼先逝世以后,许鹿希才了解到,邓稼先被调去搞核武器研究的时候,核武器研究院这一带满眼还是一片高粱,他们就是在这一片高粱地里开始了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最初我国建立的核武器研究基地是邓稼先领着他挑选来的大学生们,砍高粱、平地、砌墙,在北京郊外建起的。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

邓稼先走马上任的时候,手下只有2个人,后来又陆续补充了20多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那个时候刚分来的大学生虽然住的地方没有暖气,又特别潮湿,没有休息日,整天看书、做研究,但是,那些年轻人仍然很兴奋,他们认为,一出学校门,国家就让他们搞原子弹,是多么信任他们。特别是在建造接收原子弹教学模型的房子时,这些年轻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着。工地上,醒目地写着一幅大标语:“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那个时候,邓稼先带着这批年轻人劳动。

邓稼先经常拿着饭碗过来,把菜放在地上,跟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食堂为了改善伙食,养了几只鸡,结果小鸡过来把他的菜给吃了,他一回头,说菜没有了,年轻人就拨一点给他吃。那里只有一个小棚子,只能容纳炊事员在里面炒点菜,烧点饭,干活的人都在外面吃饭。不久,研制基地就迁到了青海的金银滩和新疆罗布泊。

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篇3】

邓稼先(1924.6.25—1986.7.29),核物理学家。生于安徽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职。1958年以来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刊登了大字标题《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文章,文中盛赞他“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日”。35天后,邓稼先,这位我国核武器理论的奠基者、开拓者,我国研制核武器技术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的杰出核科学家,不幸与世长辞。

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新中国的国防能力和国际威望,党中央决定研制核武器。1958年春,刚满34岁的邓稼先欣然接受了这项光荣任务。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篇4】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在安徽省怀宁县城外一座叫“铁砚山房”(当地人俗称为“邓家大屋”)的文人世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儿。男孩儿的父亲邓以蛰、母亲王淑蠲非常高兴,因为在男孩儿出生前,王淑蠲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儿,就是男孩儿的两个姐姐——邓仲先、邓茂先,这是邓家第一个男孩儿。他们高兴之余,给他起了个名字——邓稼先。邓以蛰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王淑蠲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们特别希望邓稼先从小好好读书,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

邓稼先没有让父母失望,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认许多字,背诵不少古典文学篇章了。那时,邓家人已经搬迁到了北京。北京已经有许多包括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在内的新式学校。父母看邓稼先很小就记忆力非凡,读书识字已经很多,一商量,便在1929年 9月邓稼先刚刚5岁多一点儿时,送他到北平武定侯小学读书。

邓稼先在学校里虽然年龄最小,但却十分优秀。他不仅功课领先,待人接物也很是儒雅有礼,读书的勤奋劲头,表现出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种上进心,老师和同学都对这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刮目相看。

1936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直接读初中二年级。

崇德中学理科非常强。邓稼先在这里读书三年,打下了英文、数学、物理方面的良好基础,成为他日后享誉中外的重要起步阶段。在崇德中学,邓稼先认识了高他两班的杨振宁,邓、杨家庭出身背景大体相同,都是少年聪慧,都有科学救国之抱负,都有共同的志趣爱好,二人因之成为好友。邓、杨二人的友谊,一直保持了几十年,直到邓稼先去世。

邓稼先中国两弹功勋事迹【篇5】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巨人,却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他出生时,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社会局势动荡,小小年纪的他,看到国家被人欺凌,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

那时他就发誓,要科技强国,之后,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邓稼先前往美国深造,在他出发前,他的朋友袁永厚悄悄跟他说:“新中国的诞生,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天快亮了!”

邓稼先点头,他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科技强国,所以在美国的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要在“天亮”前回国。

在争分夺秒地学习下,他只用了1年零11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年仅26岁。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1年,但国际上的帝国主义却在经济和政治上遏制我国的发展,企图把我们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中国召唤海外的科学家,回国一起建设新中国,而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果断地放弃现有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

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的所长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当他走进办公室才发现,除了钱三强外,门口处还有几个穿着军装的将士。

钱三强往邓稼先面前放了一份文件,说:“国家要搞一个“大炮仗”(研制原子弹),想调你去研究炮仗,你意下如何?”

邓稼早在看到那几个神情严肃、如临大敌的将士时,心里就明白这次的任务不简单,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任务竟是研究核武器,这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核心机密。

26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