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革命烈士科学家事迹
姚桐斌是两弹一星元勋里的一位烈士科学家,姚桐斌事迹大家想知道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姚桐斌革命烈士科学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姚桐斌革命烈士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伯明翰大学于1947年秋迎来了一位高高瘦瘦的中国青年——姚桐斌。他选择了在工业冶金系攻读博士,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康德西博士(V·Kondic)。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垮台,1949年桐斌已没有公费,只好把两年的费用匀作四年使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桐斌仍然于1951年获得冶金学博士学位。
1952年1月,桐斌在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任实习指导员,并继续深造,1953年即从该学院毕业,并获又一学位,同时还在该学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
在英国留学时,桐斌组织参加了进步的“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的工作并担任过留英学生总会主席等职务。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桐斌和海外留学生激动万分,他们向国内发了热情洋溢的贺电,并得到了回电。
作为学生会主席,桐斌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宣传新中国蒸蒸日上的情况,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英国当时未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天,桐斌接到伦敦警察厅(Scotland Yard)的通知,要他限期离开英国。这时,世界首席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E. Pivowarski)听到此事,邀请桐斌去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工作。
1954年初桐斌即赴亚琛大学报到。他扎实严谨的学术基础和工作作风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亚琛大学期间,桐斌写过多篇关于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的论文,并自制仪器研究金属粘性,他的工作获得了好评,被好几个国家的大学邀请讲学。但是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宣传社会主义祖国,他要让人们在了解他的学术观点的同时也了解新中国。在此过程中,桐斌自己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受到了党的教育,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姚桐斌革命烈士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命运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这美好的一切。1968年6月8日,本该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周六。姚桐斌难得早早下班,满心期待着与家人共度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午后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却被一群不速之客打破了宁静。一伙身穿制服的年轻人如恶魔般闯入他家,他们口中喊着诬陷姚桐斌“搞反动学术”的胡言乱语。姚桐斌满心疑惑,试图辩解,可这些丧失理智的____根本不听,他们像恶狼一般将姚桐斌拖到门外,举起钢管,狠狠地朝他砸去。
三个年幼的女儿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得大哭,那凄厉的哭声仿佛要划破天空。邻居们纷纷赶来劝阻,可____们如同被恶魔附身,置若罔闻,继续挥舞着钢管,一下又一下地砸在姚桐斌身上。在____们的疯狂殴打中,姚桐斌渐渐倒下,鲜血染红了地面,他眼中的光芒也随之消逝,生命在这残忍的暴行下戛然而止。
那天下午,彭洁清正在学校上课,一路上,她还在想着回家后与丈夫和女儿们共度的温馨画面。然而,刚走到家附近,邻里们的议论声让她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她匆忙赶回家,刚进屋,就听到屋内传来女儿们的哭声。她冲进房间,看到的是丈夫满身血污地倒在沙发上,那曾经熟悉的温暖的身体,此刻已冰冷僵硬,没有了一丝气息。她感觉天旋地转,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消息传到____那里,总理悲愤交加,他的愤怒如火山喷发,那怒摔茶杯的举动,是对这一暴行的无声控诉。他当即下令彻查,一定要还姚桐斌一个公道。远在外地的粟裕将军听闻此噩耗,眼中闪着悲愤的泪花,他带着警卫队,快马加鞭地赶来,发誓要将凶手绳之以法,为姚桐斌报仇雪恨。
可事情的发展却充满坎坷,姚桐斌的死因虽很快查明,是钝器重击造成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但由于当时复杂的局势,凶手们一度逍遥法外。彭洁清带着三个年幼的女儿,每日以泪洗面,她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父亲的离去,那无尽的痛苦如阴霾般笼罩着这个破碎的家庭。
姚桐斌革命烈士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姚桐斌在学习上的超前眼光还体现在他对英语的重视上。虽然出身贫寒,但姚桐斌一直重视英语的学习。当唐山工学院从贵州迁校到重庆,由罗忠忱教授担任校长时,姚桐斌还在同学之间建立了英语小组以提升口语水平,为他日后出国深造打下基础。他的学习热情一直是高涨的,学习意识一直是超前的。这份胸怀与抱负,便决定了他不甘,也不会只是一个农村出生的穷孩子。
姚桐斌的求学精神与所获得的成就也最终感动了他的父亲。在姚桐斌出国之前的回家之行中,他与父亲之前为了求学产生的分歧早已烟消云散。父亲还专门请人新建了两栋楼房,并题立了一块“耕读家风”的匾额;在姚桐斌的支持下,他的弟弟和妹妹也都顺利完成学业,双双考取清华大学,成为了学有所成、受人尊敬的学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桐斌考上了南迁至唐山的交通大学矿冶系。在学校的大会上,姚桐斌当时激昂地对同学们表示:“我选择读这个学校,是为了将来驱逐日寇,开发中国的资源,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在日寇的不断进攻下,学校多次迁徙,最终落脚在四川壁山工家坳。这里条件极为恶劣,学校常常停电,但姚桐斌不畏困难,自备一盏桐油灯,每晚都坚持学习到深夜。坚持不懈的努力终有回报。1945年,姚桐斌凭借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考取政府的公费留学生名额。他选择了前往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为冶金学领域的泰斗康德西博士的门下,致力于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研究。
姚桐斌革命烈士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研究工作就是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树立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办事程序。当时七〇三所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刚毕业的新人,缺乏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
为了提升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姚桐斌百忙之中形成了两万五千字的文章《研究工作方法》,对科研工作的阶段和程序、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技术要求确定、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总结、科研报告的语言风格等开展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极为翔实的阐述。钱学森赞赏有加,认为这篇文章对整个导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指导作用。
人如其文,《研究工作方法》行文中闪烁的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正是姚桐斌深厚的科学素养和纯粹的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研究工作方法》仍然是导弹研究院研究工作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每一位新来到七〇三所的科研人员的必读文章。在姚桐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接力托起航天梦。1985年因在“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研究中的卓越贡献,姚桐斌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同年,又因“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2年,姚桐斌故居被江苏省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众多游客前来瞻仰,大量青少年前来接受精神洗礼。姚桐斌一生坚守报效祖国的初心,毕生践行为国奉献的使命,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点点火光,他的精神,将被永远铭记和流传。
姚桐斌革命烈士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桐斌1922年9月6日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父亲没有上过学,他把桐斌母亲陪嫁来的首饰当给当铺,用得来的钱在自家门前开了一个小铺。桐斌读完小学后,父亲希望他能像大儿子一样成为生意上的帮手,不让他继续读书。可是校长十分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数次来到姚家劝说:“像这样的好学生,不上中学实在太可惜了。”大哥也支持弟弟上学。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只得同意桐斌上无锡县中学。
正当桐斌初中毕业时,日军于1937年7月7日开始了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当时无锡没有高中,桐斌只身跑到上海,考入成康中学。父亲得知二儿子背着他离开家乡,勃然震怒,臭骂暗中接济弟弟的大儿子,命他写信给桐斌,从此不许这个不孝逆子回家。信中说:“他要是回家,我就打断他的腿。”这样,桐斌的经济来源就完全断绝了,他无法缴住宿费,只好每晚睡在课桌上,一面学习,一面抄向同学借来的课本。他清晨即起床,将教室打扫干净,以备同学上课。
此时上海已被日军占领,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桐斌不愿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下,和四位同学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日军封锁线。1939年桐斌到达江西省吉安县,考进国立十三中高中部。在江西全省毕业会考时,桐斌取得第一名。桐斌报考了五所大学,均被录取,最终他被保送到当时已迁往贵州平越的唐山交通大学。
桐斌上交大时为校方做些打扫实验室、分发邮件等工作,还为一位高中毕业生补习物理,以补助生活费用。当时交大授课,不管有无课本,一律用英语,桐斌总要作笔记,字写得秀丽清晰,一丝不苟。他的勤奋得到了矿冶系主任王钧豪教授的赞赏。授课时,王教授不时停下来问:“Mr.Yao,你的意见如何?”
1945年,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1946年,桐斌参加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由于8年未举办过这种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桐斌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