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是怎样的?郭永怀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1】
1960 年3月,郭永怀在钱学森推荐下,经中央批准开始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任二机部九院(后改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形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学术领导核心。
郭永怀负责当时九院四大部之一的设计部的工作指导,是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的掌舵人。他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结构传力路线、气动特性、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组织开展大量的试验,从部件至整体,检验原理设计的可靠性,他不仅看到力学研究、环境试验在原子弹原理性突破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武器化对此提出的更高要求,他组织开展设备研究,指引开展包括静力、振动、冲击、离心、温度等各种力学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实验室建设。
对于原子弹,由于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郭永怀就在现场。
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主张对核航弹的结构、外型、弹道、引信与环境试验等问题进行预研,从而改善了航弹的增阻特性,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对于氢弹,郭永怀提出了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量明显减轻。由于他提出要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他对核武器的系列化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2】
1956年,郭永怀一回国,便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力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事业中,先后负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筹建、制订新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中力学学科规划等工作,为我国近代力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郭永怀的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核科学领域。他还积极推动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他的远见卓识和科学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永怀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下。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敬和爱戴。郭永怀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中国新青年来说,有着深远的启示。首先,我们要学习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科学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有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坠毁,他以身许国。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中国第一枚可用于实战的热核武器试验成功,实现了氢弹武器化,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更加牢固,郭永怀的梦想终于实现。
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3】
郭永怀在学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生活上也得到很高待遇。他的女儿郭芹曾写下一篇日记:“我的家位于绮色佳市中心,是一幢建于1870年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四层花园别墅,主楼前门有带顶和白色木质雕花围栏的漂亮门廊,室内是厨房餐厅和客厅,二楼有四间卧室,并带有大大的露台,顶层是阁楼,底层是地下室。这里环境优美……”
郭永怀看了女儿的日记,问女儿喜欢这里吗?女儿说喜欢。郭永怀叹口气说,可是这里不是我们真正的家,我们的家是中国,那个家将来会更美好。女儿茫然地看着父亲,她还不懂父亲的话。
原来他的挚友钱学森已于1955年10月回到了中国,他也坚定了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为了减少回国的阻碍,他当着众多西方同事的面,亲手焚烧了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科研手稿,用心用脑带着知识,于1956年11月返回了贫穷落后的祖国。
____接见了他,周恩来接见了他,这令他十分感动,也给予他巨大的信心和动力!
只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计算庞杂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就能做到。因为祖国期待他们、人民支持他们。三年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不吃肉了,1962年春节,却邀请1000多名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吃了顿肉,补充营养。陈毅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张爱萍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4】
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1941年,郭永怀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进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成为了航空大师冯卡门先生的博士生,与钱学森成为同门师兄弟。
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钱学森师兄,学习之余,钱学森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车,拉着这个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兜风。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任教期间,他邂逅了未来的另一半,同为毕业于北京大学,来自江苏镇江的才女李佩,一个和他一样即将书写传奇的女子。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同年十月,新中国成立。心怀国家的他归心似箭。但美国颁布了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处境十分艰难。
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劝他:你如今荣誉地位都有了,这里还有全球最好的科研条件和设施,你为什么执意回到那个贫穷又落后的国家呢?向来温文尔雅的郭永怀生气了,他在《我为什么回到祖国》一文中自述说:“家贫国穷,只能说当儿子的无能!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美丽的山河。”
郭永怀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5】
郭永怀海外研学十六载,异域扬名时却毅然放弃优越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如愿返回祖国的怀抱。他扎根大漠五春秋,隐姓埋名却又无怨无悔、风餐露宿而不轻言放弃,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科技报国守一生,在遭罹空难的生死关头,仍不忘将国家核机密文件死死抱在怀中。文件完好无损,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956年9月,伴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从美国向西驶向中国。船上,几位中国科学家欢欣鼓舞、喜极而泣,其中一位便是郭永怀。学成归国尽早报效祖国,郭永怀海外研学十六载,日思夜想的就是这一天。而这一天却实属来之不易!
1940年9月,郭永怀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1年5月,郭永怀又奔赴当时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汉姆航空实验室,师从著名航空大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投身影响他一生的空气动力学研究。1945年,他以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他受聘于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之后他同钱学森一起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难题即跨声速飞行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跨声速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为了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新难题,他尝试运用并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形成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即国际社会公认的PLK(庞家勒-赖特希尔-郭永怀)方法,并在多个学科广泛应用。
1956年,47岁的郭永怀不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而且已经是享誉国际的知名科学家,尤其是在与航空工业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有着瞩目的学术成就。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再次引燃郭永怀科技报国的初心。听到这个消息,他再也按捺不住了,恨不得马上投入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当中。谈起回国原因,郭永怀1957年曾在《光明日报》撰文写道:“这几年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获得的辉煌成就,连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