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了解哪些呢?吴自良的事迹大家最想知道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最佳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1
1939年,大学毕业的吴自良经学校推荐,进入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工作,担任设计科设计员,负责从事装配战斗机和教练机的工作。1942年起,受日军轰炸影响,吴自良随工厂撤退至昆明,继而转入中央机器厂工作,并开始担任副工程师,后因拒绝加入国民党而受到裁撤。
1943年底,吴自良经由时任中央机器厂厂长推荐,自费前往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C.S.Barett)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R.Smoluchowski)攻读冶金学专业。1948年,吴自良摘得美国理学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第二年起,应聘至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担任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负责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的阻尼和疲劳”研究。1950年春,吴自良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1950年冬,吴自良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突破美方重重阻力回到中国。次年初,吴自良出任北方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同年9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冶金所(今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物理冶金室主任、副所长和所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1952年,吴自良接受原机械工业部委派,领导团队利用国内富产的锰、钼[mù]元素,开展苏联汽车钢40X的代用品研究,历时2年成功开发出兼具低成本、高性能、耐疲劳等特性的中碳锰钼钢。1954年,他又奉中央军委紧急命令,领衔主持了抗美援朝前线急需的特种电阻丝研制项目,全程历时不足半月即宣告成功。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2
中国科学院将该研制任务集中下达到上海冶金所,通知其他分离膜研究小组携带设备于 1961 年春节后到上海冶金所报到。于是,60 多名专家在上海冶金所组成了第 10 研究室,对外称“7 支部”。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任室主任、技术总负责人。7 支部下设 3 个组,各个组分工合作,联合攻关。
想到当年美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引起的轰动,现在有机会为制造自己国家的核燃料和原子弹出力,吴自良感到无上光荣。他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会战之中。3 年多的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中,每天检查各组的进展,随时解决各种问题。那时,他每天工作 10 多个小时,过年过节也不休息。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吴自良和同志们一道住集体宿舍,吃大食堂,几天难见“荤腥”。1963 年,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特地到上海来听冶金所的工作报告。二机部则经常派人来查看工作进展。1963 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正式报告:“心脏”被攻克,能在中等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元件性能良好,超过了苏联的元件;造价仅为原来估算的黄金价格的 1%。就这样,中国科学家仅用了 3 年多的时间就攻下了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4 个独立掌握浓缩铀生产技术的国家。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已着手新研究的吴自良从报纸上获悉了这一消息,激动万分。那远方传来的“礼炮”声中,有全体中国人的自豪,也饱含着科学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在研究所,吴自良的一句话广为流传:“我们搞国防的要有‘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的决心,把一生都贡献给国防建设事业!”他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在这句话中表露得淋漓尽致。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3
研制原子弹,首先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脏”——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中国亟需自主研制这项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他担任了由上海冶金所及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第十研究室主任,主持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研制工作。作为技术总负责,吴自良不仅克服困难奋战在“真空阀门”会战攻关的一线,而且还积极调动其他单位创造条件为“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做好保障。
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工作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大家一起摸索,碰到什么技术难关,吴自良和大家一起讨论,他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在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下,经过反复的探索、试验、分析和总结,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逐一攻克。1963年秋,各组任务已基本完成,实验室试制出了合乎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其性能已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1964年10月16日,一朵“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一天,吴自良终生难忘,这位攻克它的功臣,在祖国的天空下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4
了解吴自良院士的生平概况,强调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及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表达对吴自良院士深切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吴自良自北洋工学院至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的学术旅程,强调这段经历对其专业视野和科研能力的塑造。
了解吴自良如何将深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展示其作为学者的实践精神。了解他在铀同位素分离膜研究中的关键角色,这项技术对核武器研发至关重要,是“两弹一星”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撑。为此所承受的压力、克服的困难,以及这一成就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展现其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辉煌成就。
深入讨论他在低合金钢代用品及过渡族元素研究上的突破,特别指出其纠正科学文献错误,体现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吴自良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突破,成就了他院士的一生。他在苏联低合金钢代用品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钢中过渡族元素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不断发现如何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提高材料性能,对工业制造产生的深远影响。
吴自良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培养新一代科学家、推动科研体制创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院士称号的获得过程及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极大的增强了吴自良的权威性。晚年致力于科普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展现其对科学普及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回馈。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5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 家有兄姐七人,他排行最小,祖父是晚清秀才。不幸的是父亲幼年失怙,家道中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祖母不得已将最小的女儿送人当童养媳。
吴自良八岁开始为家里放牛。水牛需要每天放养喂食,一年到头无例外,过年过节亦如此。清晨放牛之后,父亲才能去前吴村开办在祠堂里的私塾读书,学费为每年一担谷。下午水牛干完活后,他还得牵牛去山脚下或者池塘边喂食,等水牛吃饱了才能回家吃晚饭。
吴自良天资聪颖,悟性极高。私塾先生要求背诵的课文,他总是能够倒背如流,为此私塾先生数次登门造访,向祖母推荐父亲直接去浦江县城的高等小学深造。祖母却希望父亲能够早日为家里分担经济负担。因小儿麻痹症略有残疾,父亲无法在农田干重活,就在刚满十岁之际,祖母替他请了师傅,还行了拜师大礼,准备去当学徒做裁缝。适逢年长父亲22岁的大哥在上海找到工作回家省亲,他说服祖母,送父亲去浦江县高等小学上五年级,并且承诺日后会资助家庭。
两年后吴自良从浦江县高小毕业。此时年长父亲12岁的三哥从浙江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院前身)毕业后,在杭高当校医并兼任生理卫生老师。他写信鼓励小弟考杭高的初中部省立第一中学,因为省一中学费、书杂费、伙食费、住宿费、医疗等费用一概全免,学生只需自备被褥和基本生活用品即可入学。
吴自良如愿考入杭高的初中部省一中。那年(1929)省一中在全省招收了一百二十多个学生,他在入学榜上(按考试成绩排列)排名倒数第二。当他在开学前到省一中报到时,他的三哥已经先几日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了。
吴自良原名吴士良,初一的一位老师是温州人,他说的温州版浙江官话和父亲的浦江话交流之后,父亲的名字被写成吴自良。由此误打误撞,父亲从此就以此名生活。
吴自良说他非常喜欢省一中的生活,因为伙食远优于浦江前吴老家。老家要吃杂粮(大多是白萝卜,胡萝卜煮米饭,番薯米饭是上乘的),而在学校一日三餐都是白米饭,菜肴以青菜豆腐等蔬菜为主,偶尔有廉价淡水鱼。肉类除了逢年过节,平时不多见。每周一次定期的开荤是周六晚上有半个咸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