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朱光亚的科学研究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最新(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

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篇1)

当时年仅34岁的父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全面负责核武器研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开始了。由于条件不具备,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的实验先在原子能所开展。原子能所把简陋的工棚改做放射化学实验室。工棚用芦苇做墙,黄泥巴抹面,黑油毡做顶。

从外面看,好像是放破烂儿的仓库。里面则是用奶黄色油漆涂的墙面,地上铺着黑色橡胶,实验台、自制的简易手套箱、烘箱、马福炉等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实验环境非常艰苦,冬无暖气,夏无空调,自制手套箱密封性很差,废水的放射性剂量也很高。为了打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科研人员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奋力拼搏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西部的戈壁滩上,一朵硕大无比的蘑菇云,伴随着轰鸣,向着宇宙苍穹旋转、蔓延,升腾、再升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试验成功!人们忘情地跳跃、欢呼、拥抱,淌着欣慰的泪水。这时,却找不到父亲了。原来在离开主控站后撤时,情急之中,司机驾车走错了路。父亲还没有赶到山头的观测站,原子弹就爆炸了。还在赶路的父亲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一向刚强内敛的他,不禁潸然泪下。18年前在美国就开始找寻的梦,今天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弹——一度在密语中被称为“老邱”的“争气弹”。此时,我国核技术专家团队的平均年龄仅有45岁。

1964年5月至1965年1月,_______曾两次谈到核武器发展问题,明确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氢弹的研制原理、结构、制造工艺都比原子弹要复杂得多,而研制氢弹首先要从理论上突破。当时,核武器研究院其他院领导要到青海草原上去,父亲留在北京,与彭桓武、邓稼先领导对氢弹原理的探索。

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篇2)

朱光亚(1924-2011)民盟盟员,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____副主席等。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是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为人低调,一生只专注于核武器研究这一件事,他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位,他就是朱光亚。

1942年,在中央大学读物理系的朱光亚得知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插班生的消息,便报考了西南联大,并顺利考入学校。朱光亚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在学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9月,在物理学家吴大猷的推荐下,朱光亚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他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实验核物理。从1947年开始,朱光亚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英语论文,在核物理这一新兴学科前沿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1949年秋,25岁的朱光亚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

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篇3)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生于湖北宜昌,由于家庭的原因,他自幼便接受有关西方的教育,之后更是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翻译家许渊冲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年西南联大流行的“五大才子”:“湖北朱、安徽杨、外加许二王,理工文法五堵墙”,其中“湖北朱”指的就是朱光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民政府为了学习原子弹的先进技术,便委派了吴大猷、曾昭抡等人携带两名助手前往美国学习,李政道和朱光亚便随同一起前往。但到了美国才发现,凡是与原子弹有关的科研机构,包括工厂,外国人都不得进入。但朱光亚并没有放弃,靠着自己的才能进入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之后发表了多篇著名的文章和论文。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朱光亚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少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青年时期,他胸怀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赴美留学。

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学研究期间,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组织爱国进步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带头推动留学生回归报国。

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篇4)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回顾自己的一生,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凭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当时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我国仅用 40 多次核试验就达到了外国几百次乃至上千次试验才达到的技术水平。

1950年4月,年仅25岁的朱光亚回国任教,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物理系最年轻的副教授。到北大以后,他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第一线,同时讲授光学和普通物理课程,他精心地准备好每一堂课。1952年春,朱光亚以英文翻译的身份被派往朝鲜,参与板门店停战谈判,当时美国军方利用核武器屡次威胁我国。这种屈辱使朱光亚彻底认清,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武器。1957年,朱光亚被调任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参与在苏联援建下开始的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

在我国最早期的原子能大本营中,朱光亚领导设计了轻水零功率装置,顺利地迈出了中国核反应堆制造的第一步。1958年秋,苏联援建的核工业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给中方使用。然而,1959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我国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当时的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年仅35岁的朱光亚临危受命,被调入核武器研究所,承担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任。看着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碎片”,朱光亚无畏无惧:我们就要从这些碎片里,造出我们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他从家里搬进研究所单身宿舍,不辞辛劳地忘我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朱光亚事迹介绍(篇5)

朱光亚的长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明远代父亲领取奖杯时,说:

“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以纯洁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父亲一生不断默默地为我们送出的礼物。”

朱明远口中的“礼物”,正是“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用朱光亚的话说就是:生活中不能抱有“差不多”“大概其”的态度,而是要付出百分之百的专注与细心。

当年,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取得成功后,《人民日报》发号外,整个北京城一片欢腾。

学校里,老师让学生就这件事写一篇作文。

因为朱光亚的工作是保密的,连妻子和儿子都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朱明远也抱着应付的心态,随便看了看相关资料就写了一篇作文。

在文章中,他说要向科学家学习、致敬。

后来作文被朱光亚看到,他很生气,严肃地告诉儿子:核试验成功不只是科学家的功劳,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朱明远辩解说自己不了解,再说这个水平也差不多了。

朱光亚更生气了,说:“不做细致的学习和调查就得出结论,差不多就够了,这样的态度,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对于自己挚爱的事业,朱光亚投入极致的专注与热情

在生活中,做任何一件小事甚至是说话,他同样追求准确、精确,他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差不多”“大概其”这样的词。

26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