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

| 徐球

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大家看过吗?两弹一星功勋人物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

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1)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1915年10月,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

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2)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与合作者哈密顿、海特勒,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并以他们姓名字头命名为HHP理论(Hamilton, Heitler, Peng),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而且,还领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与郭永怀、邓稼先等专家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1967年6月17日,与于敏、周光召、黄祖洽等人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高空引爆,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05年彭桓武国内外发表了论文30余篇,出版过《理论物理学基础》,《数理物理基础》,《物理天工总是鲜:彭桓武诗文集》和《彭桓武选集》,其中,《彭桓武选集》里面收录了彭武桓一部分论文。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这些成果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就是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

1945年,彭桓武与玻恩合作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共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同年夏,他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3)

随着HHP理论名扬国际物理学界,彭桓武的名字也广为同行所知。然而这个“最有价值”的彭桓武,却在前途无限光明时放弃了留学欧洲的机会,在1947年底回到了祖国。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风雨如晦,波诡云谲。数十年后,有记者问彭桓武为什么当时选择回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提,应该问的是一些人为什么不回国。”言下之意,回国并不需要理由,不回来才真该有特别原因。此中真意,正如中国科协主席、彭桓武的学生周光召所说:“彭先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性而为,所做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看来都有一些特别,但在他自己来说是非常真诚的。”

回国以后,彭桓武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任教。1961年,他奉命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顶替已撤走的苏联专家,负责我国核武器研究。当时____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了他和王淦昌、郭永怀。“交谈中,总理问:‘彭桓武,你在过去见过原子弹吗?’……(然后)总理就说:‘这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彭桓武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一直没有忘记这句话。”

从此,彭桓武的名字就与新中国在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上的辉煌成就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贺贤土回忆道:“在研究原子弹期间,彭先生事实上已开始琢磨:氢弹会是怎么样?”正是在彭桓武的指导培养下,在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的组织攻关下,我国氢弹试验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由衷地称赞:“彭桓武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

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4)

马克斯·玻恩是量子力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治学严谨又待人诚恳,是良师也是益友。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彭桓武凭着傲人的天赋和勤奋钻研的精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1940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对于学术,彭桓武一直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就不太满意,认为只做了其中的一半。他的导师玻恩却说:“如果你都做了,就不能给你哲学博士,而是给你科学博士了!”

1941年,打算学成归国的彭桓武,由于不愿意签一项侮辱性的条款,回国的行程被迫搁置。这一搁置就是6年。1941年8月,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期间,彭桓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41年—1943年,他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发表了HHP理论。1945年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5年到1947年,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

客居异乡的9年间,彭桓武的学术能力、理论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赢得了导师玻恩、薛定谔的多次赞赏。玻恩说“他比其他学生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薛定谔称赞道:“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1947年,彭桓武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辗转与钱三强在法国相见。两人心照不宣,决心回到祖国大干一场,此夜没有响起《折杨柳》的曲子,两人的故国之思,报国之志却被激起。1949年,彭桓武经香港转道回到了母校清华大学。

很久之后,有人问彭桓武已经在国外取得了一些成就,获得了知名度,为什么还要回国。他回答:“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彭桓武中国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5)

早些年陈能宽院士与彭桓武诗文互通,陈能宽出的上联是:“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彭桓武对的下联是:“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从他16岁踏进清华园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中间隔了不止30年;从他的故乡长春,到北京,到昆明,到英国,到爱尔兰,再到青海,这期间跋涉了不止8000里。时间和道路是见证者,见证了彭桓武从一个籍籍无名的青年成长为国之栋梁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被人欺侮到站起来的艰难岁月。时间和道路也是丈量者,三十功名、八千里路无法丈量彭桓武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1984年,10名科学家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这个重要奖励中,彭桓武排在了首位。按照相关规则,这个奖章本应由他本人保存,他却表示荣誉应该属于大家,他说:“奖章我收下了,现在这枚奖章已经归我所有,我有权来处理它,请你们把它带回去,就放在研究所,献给所有为我们这项事业贡献过力量的人吧。”并且他还挥笔写下了“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这句话。

晚年的彭桓武,辞去了各种职务,深居简出,生活简朴,没有专车接送,也没有专家的派头。1995年,彭桓武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在致谢词中,他表示自己还“不够艰苦勤奋”。随后他设立了“彭桓武纪念赠款”,将获得的100万港币奖金悉数捐出,用以帮助那些早期在核工业研究中健康受到损害的同志。从1996年—2004年,共惠及35人。

他一生淡泊名利,谦冲自牧。正如他父亲的咏雪诗里写的,“本来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别有真。”彭桓武以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追求真理,报效祖国。他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如一轮明月映照世间,似一缕清风涤荡人心。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走完了他光辉灿烂又潇洒出尘的一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太空里那颗名叫“彭桓武”的行星永远记得他,他比星星更耀眼,更闪烁。他身上体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26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