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大家听说过吗?王淦昌的事迹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2024年(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1】
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咱可不能不认识?他本来能够给中国拿三个诺贝尔奖,但是每次站在门口呢,他又挥手离去,他所有的成就只要有人能够得其一,就足可以名垂青史,说他是中国科学界第一牛人一点都不夸张,但是很多人可能连他的名字都不会读,他就是中国核工业之父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十七八岁的时候,他正在学习汽车维修技术。1925年考入了清华大学。1926年3月18日,王淦昌跟随清华学子参加了游行示威,抗议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犯。但是没想到,卫兵居然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王淦昌眼睁睁看着同学倒在了血泊里。怒发冲冠的王淦昌就要往前冲,幸亏被同学拉了回来。
事后老师叶企孙红着眼睛质问道:“谁叫你们去送死的!你们好不容易考上清华,若是这样倒在卫兵的枪口下,值得吗?你们想想,我们国家为什么挨打?不就是因为羸弱吗?”叶企孙越说越气愤,拳头重重砸在了桌子上继续说:“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强国!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老师的拳头也锤在了王淦昌的心里,这件事在王淦昌心里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从清华毕业后,王淦昌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师从著名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在留学期间,王淦昌提出了可能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在向老师要求实验论证的时候遭到了老师的反对,多次申请无果后,他把实验设想写成论文进行发表。但没想到,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照他的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就这样,王淦昌因为无法获得实验机会,第一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2】
王淦昌,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师从核物理先驱迈特纳,对中子的发现做出过重要贡献。
1933年回国后,王淦昌投身教育与科研工作,培养了邓稼先等杰出人才。1961年,面对国家需要,他淡出世界学术舞台,化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全身心投入我国原子弹与氢弹的研发。晚年,他积极倡导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推动核电事业发展。
王淦昌讲付出讲奉献,获奖无数,奖金却鲜少用于个人和家庭,大都奉献给了社会,他用自己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和学子投身科研,报效祖国。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王淦昌用一生兑现了“我愿以身许国”的承诺,书写了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3】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沧的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日子原本殷实,但不幸的是,王淦昌4岁的时候,父亲病逝,13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王淦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
读大学的几年间,王淦昌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亲身感受着政府的软弱无能、目睹了身边同学惨遭杀戮,他愤慨不已。老师叶企孙激动地跟他讲:“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句话,王淦昌记了一辈子,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王淦昌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在柏林大学的四年间,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他严谨的科学态度、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深得迈特纳赏识。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迈特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这次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中子,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4】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4岁丧父,13岁丧母,生活的灰暗和苦痛没有让他放弃学习。心怀“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18岁的王淦昌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从此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读大学的几年间,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亲身感受着政府的软弱无能,目睹了身边同学惨遭杀戮,他愤慨不已。老师叶企孙曾激动地跟他讲:“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并用毕生践行。
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迈特纳。期间,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1933年,年仅26岁的王淦昌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年少有为、前途大好的他,却不顾导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
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说:“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可王淦昌却讲:“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1961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钱三强找王淦昌谈话,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并请王淦昌到二机部九局工作,进行原子弹的研制。由于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要王淦昌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停止一切学术交流。
王淦昌毫不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5】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中国的原子能科学和核武器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核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使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王淦昌的科研生涯主要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进行。他的研究集中在核物理及其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反应堆物理和核技术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王淦昌多次参与我国重大的核科研项目,为我国核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60年,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
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
王淦昌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
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他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领域的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中国核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1982年,王淦昌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原子能所。
他在信中写道
“我自愿将奖金全部捐给原子能所中、小学愿娃娃们茁壮成长好为原子能事业多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