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有哪些大家想了解的呢?赵九章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篇1】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全世界。第二年,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一句话,让赵九章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很快,中科院成立了581组,赵九章担任581组副组长,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时,中国对于卫星研究既没有技术更没有相关资料,想要向苏联借鉴经验的行动也连连碰壁。面对重重困难,赵九章并没有放弃。他主持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总体布局。在让国家强盛的赤子之情的驱动下,不出一年时间,赵九章就完成了从整体规划到卫星制造与轨道设计、火箭设计、观测项目与地面跟踪等全方位的技术准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
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跟踪定位系统......举步维艰的卫星征途,终于被他们撕开了一道口子。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5年,我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赵九章成为总负责人。经过集思广益,他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1米直径近球形 72 面体,取名为“东方红一号”。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篇2】
赵九章于 1907 年 10 月 15 日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中医世家,籍贯浙江湖州。自幼聪慧的他,经历了诸多坎坷与磨难,却始终坚定地追寻着科学救国的道路。他曾在上海交易所当过学徒,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学物理教材。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等名师,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35 年,赵九章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1938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回国后的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同时进行气象学研究。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他的家庭生活也十分贫困,女儿出生时的第一件衣服竟是用袜子缝制而成。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他在气象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气象学走向数理化的道路。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科学家们。赵九章积极倡导中国发展自己的人造卫星,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探空火箭开始,逐步探索人造卫星的技术。
赵九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重视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人才,如叶笃正、陶诗言、谢义炳、赵柏林、周秀骥、巢纪平、陈颙、闵桂荣、刘振兴、王水等院士,以及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教授、气象学家朱岗昆教授、南京气象学院顾钧禧教授等。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篇3】
赵九章勤勉奉献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经常讲:“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走一步,为国家长远发展需要早做准备。”这充分体现出他一心一意为国家利益谋划的赤子之心和创新前瞻的科学思想。赵九章是一位科学家,同时勤于治学、热心育人,是当代杰出的教育家,他倡导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他十分重视大学教育,重视研究生培养;他提倡有教无类,不拘一格,慧眼识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赵九章曾受教于叶企孙、吴有训等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名师,名师们的教诲培养和高风亮节使他受益匪浅,奠定了他一生重视教育、科学报国的思想基础。1938年,自德国回来的他继承了老师们的优良传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他不仅热爱教学,也善于教学。一直到调任气象研究所,他仍然在国立中央大学当兼职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申请试办一所新型的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对中国科大的建立非常支持,并在当时原定拟设立十二个系的基础上建议设立第十三系——应用地球物理系,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批准,而后被任命为首任系主任。
在中国科大主持建立应用地球物理系后,从教育计划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到教员的安排、教材的编写,赵九章都是亲力亲为。他请来中国科学院的名师,有严济慈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有陈芳允讲授“无线电”,有钱临照讲授“光学”。另外,还有顾震潮任气象教研室主任、傅承义任地震教研室主任、秦馨菱任遥测遥控教研室主任,由学部委员们组成的这支教师团队阵容强大,气势恢宏。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篇4】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我国也决定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赵九章这位年过半百的气象学家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创建我国的空间物理学。1959年,他首先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以开展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继而筹建等离子体模拟实验室。虽然地磁与空间现象有一定的联系,但对空间物理本身,大部分人包括他自己都比较生疏。为此,赵九章亲临第一线举办讨论班,又当老师又当学生,每个主要成员负责讲授一部分和自己工作有关的基础理论,而他则主讲刚自学的宇宙电动力学。在调研大量文献的过程中,他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和年轻人一起看文献、推导公式,他一旦学到一个新概念,总打电话叫同志到办公室或家里,他家的小黑板也成了讨论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赵九章虽然在学术上很民主,但对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很严谨,研究所的一些重要论文送刊前他是要亲自审阅的。当时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在国际上刚开始不久,有一位年轻同志利用当时国内很小的计算机做了一个在国内是首次的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实验,结果是相当不错的,但模拟的风速按计算机算出的结果写了10.11米/秒。赵九章阅后说,风速的观测误差至少是1米/秒,那么在计算结果中小数点后面还写了两位数,这有什么意义,把一些无用的数字写上去,看上去很严谨,实际上是不科学。从这一个小事可以看到赵九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年轻人的严格要求。
同时,赵九章在学术上从不固执己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尤其赞赏能在学术见解上驳倒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陶诗言受赵九章指导时,赵九章经常鼓励他提出不同意见。对陶诗言的不同意见赵九章总是认真考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巢纪平写了一篇关于建立中、小尺度大气运动方程组的文章送给赵九章审阅。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事迹【篇5】
在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过程中,赵九章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等重要建议,领导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究工作的建议,在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等诸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领导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力促把分散在各机构的一部分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探矿组织,以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重要科学家团结在一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该所在赵九章主持下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后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空间物理研究所,以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以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室、组为基础组建的,其中不少科学家都曾在原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过,有的还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赵九章就提出中国是个海岸线很长的国家,对海洋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并从需要和可能出发选定海浪观测研究为突破口。赵九章在1952年就组建成立了海浪组并开展工作,开辟了中国海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赵九章花了很大精力亲自讲授海浪和流体动力学等课程,培训科技人员;领导建立实验室,开展海浪观测仪和波谱仪研制;积极筹划在青岛地区一个小岛上合作建立了海浪观测台,进行海底和海面的波浪观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