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
2024年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是怎样的呢?郭永怀的科学成就大家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篇1)
依据美国法律规定,未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手稿,即便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也不允许带出美国。1956年初夏,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师生为送别郭永怀夫妇而举办了野餐晚会,郭永怀在与同事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同时,突然拿出了自己10年积累的厚厚讲义和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一页页地投入烤肉的炭火里。
这些手稿凝聚着他十几年的心血,有的几近成书,全都付之一炬,烧成灰烬。这一情景使大家都沉默了,美国的同事和学生都深深惋惜:“郭先生,我希望您改变计划留下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同学非常钦佩地表示:“老师,您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应当回到我们所属的地方去!”欧洲的学生们也完全理解:“先生,以您的学术成就,走到哪里都会做出对人类有益的贡献。”
李佩对此也感到非常可惜,但是郭永怀却说:“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子里,谁也拿不走!”同年9月,郭永怀和李佩登上了开往祖国的“克里弗兰”总统号游轮。开船前,美国特工突然登船,专门搜查同行另外两位华裔科学家的行李。此时,作为妻子的李佩才真正理解了郭永怀焚毁讲义和手稿的良苦用心。
1957年,郭永怀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分管六室。1960年,根据国家安排,兼任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就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他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从事原子弹方面的研究。
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篇2)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他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便于1938年春前往西南联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9年国家招收中英庚款留学生,力学专业只取一人,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三人考5门课,总分均超过350分,破例被一并录取。但因二战爆发,他们改到加拿大留学。22人从上海登船出发留学时,突然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签证,上书“允许在横滨停船上岸游览”。为捍卫民族尊严,全体留学人员当即下船。直到8个月后,郭永怀才赴多伦多大学。
郭永怀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700公里。可是,当飞行速度接近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每小时1200公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飞机受到的阻力剧增,支撑飞行的升力骤降,舵面失灵,头重尾轻,甚至机翼、机身都会发生强烈震动。人们称这个跨声速难题为“声障”。郭永怀决定选择跨声速难题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来找郭永怀,两人在书房足足谈了3小时。原来,钱学森把郭永怀推荐给了钱三强,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正是这一次拜访,使郭永怀的生命和中国核武器工业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金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篇3)
俞鸿儒回忆说:“有一次把一个房子都炸掉了。爆炸后,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首先就提出表扬:‘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
在前辈的鼓励支持下,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为中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
1969年,俞鸿儒带领激波管研究组成功研制JF-8激波风洞。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
当时,中国研制的导弹、火箭、人造卫星等重点型号飞行器陆续进入到攻关阶段,亟需大型风洞的检验。JF-8激波风洞的建成恰逢其时,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爆轰驱动的危险性极高,这一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对。俞鸿儒却说:“我不怕反对。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1988年,俞鸿儒在德国完成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爆轰驱动方法。终于,十年之后,俞鸿儒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篇4)
12月4日,在核试验基地待了整整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极其中重要的线索。他将数据资料整理齐全,装在公文包里,争分夺秒的往北京赶。他派助手赶紧联系飞机,匆匆从核基地赶往兰州机场,马上就要飞往北京。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飞抵北京上空,俯瞰北京城,郭永怀怀揣激动。
在距离机场一公里左右的玉米地上空飞机开始逐渐降落,在距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一阵颠簸晃得郭永怀失去了平衡。郭永怀本能的将公文包放在怀里,拽过助手紧紧抱在一起,大声喊着一定得保住文件。轰隆一声,飞机砸在了地面上。公文包保住了,郭永怀和助手却牺牲了。在郭永怀牺牲的20天后,他被授予烈士称号。同一天,中国热导弹试验成功。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2018年7月,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是这些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伟大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让世界再也无法轻视这个东方大国。他们的名字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他们的功勋将永远照亮中华民族的复兴强国梦。
郭永怀烈士科学家事迹(篇5)
郭永怀是农家孩子,李佩却是京城的富家大小姐。李佩的父亲李保龄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生,回国后在开滦煤矿做工程师。1917年出生的李佩是家中长女,在北京一座花园洋房中长大。1936年,19岁的李佩从北京城“四大教会名校”之一的私立贝满女中毕业,同时考上了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父母要求她必须上女子文理学院,反对她读男女合校的北大和燕京。
最后,双方妥协,她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系。“七七”事变爆发后,北京(时称北平)沦陷,大学停课,父母将家搬到了天津租界。1938年初,李佩在天津女青年会排演的戏剧《娜拉》中主演娜拉。演出后不久,她和两个女同学一道借钱买了3张船票,学娜拉不辞而别,远赴昆明西南联大。
她离家当天,不仅“偷”走了家里的全部现金,还给父亲留下了一张500大洋的借条。对她的出走,挚爱她的父母十分心痛,多年后仍对此不能释怀。在西南联大,李佩曾任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这是当时的进步协会。她以同情弱者的善良天性,办起工人夜校、福利社、图书馆与托儿所,帮助当时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改善生活,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
1945年9月,李佩作为政治活动家朱学范的助手,与朱学范一同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工联成立大会,并设法帮助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获得了参会护照。1947年2月,李佩被选送到美国留学。国际荣誉、卓越能力、杰出贡献、渊博知识、坚韧精神、优雅气质、美丽妆饰,李佩活出了女人在那个时代所有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