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事迹精选范文13篇

| HT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的事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的事迹 篇1

名人事迹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宝佑进士后为官。1276年,出使元营被扣,后在京口百姓的帮助下得以脱逃。1278年兵败被俘,元军欲诱降,文天祥书《过零丁洋》以明志。

后解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劝其出仕,又被拒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英勇就义。文天祥的这首《过零丁洋》,不仅气势如虹,而且技巧圆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不朽之作。

从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成为必将永远流传的名句。现在,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文天祥曾在镇江逃脱元军魔爪的故事。1276年二月间,文天祥出使被扣以后,被元军押着北上,19日到达镇江(当时叫京口)。因暂不出发,文天祥借住在镇江人沈颐的家里,开始策划逃走。

文天祥的朋友杜浒觉得这非常冒险,文天祥说:“死不足惧,绝不后悔”,并准备在万一失败时自杀殉国。杜浒在筹划准备的时候,接触了十几个镇江人,没有一人去向元军告密。最后杜又找到了一个可以解决船只的人,并表示要给他一千两赏银。

那人说:“我为宋朝救一位丞相,好去建功立业,赶走敌军,要钱做什么?”29日夜,文天祥等在北固山下上了船,逆流而上,这时他们才发现,从甘露寺往西,沿岸停满了元军的船只。

文天祥等人只好硬着头皮,就从他们旁边把船摇过去。元军做梦也想不到有人会这样堂而皇之地逃走,谁也未加盘问。渐渐地,元军的船队终于落在后面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喝问:“什么船?”大家一看,原来是停在江边的一艘巡逻船。“河豚船!”一个船夫应了一声,继续往西摇。“歹船,快追!”船上的元军不信,摇着船要追,谁知它原来停在水浅的地方,现在潮水一退,船已经搁浅了。元军忙了一阵,弄不动船,只好眼睁睁看着这条“歹船”扬长而去……

名人的事迹 篇2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一、培根生平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敦,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的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名人的事迹 篇3

1、张伯苓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2、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3、贫穷造就了作家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分析:有人面对贫穷时会一蹶不振,有人却能以贫穷为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左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话题:"贫穷是一笔财富""坚持不懈""苦难出人才"

4、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

话题:"成功与磨难""挫折的力量""苦难是一种财富"

名人的事迹 篇4

阿基米德在其辉煌的数学生涯中,将数学疆界从欧几里得时代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际上,此后近两千年,数学界再没有出现过像阿基米德这样伟大的数学家。

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据说他确立了力学的杠杆定理之后,曾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这个地球!,被誉为“力学之父”。

有一次,一只为国王建造的巨大的三桅船完工了。但是,因为船身太大,工匠们竟没有法子把它弄下水去。许多人使劲拉着、推着,可船身就像被钉在岸上一样,一动也不动。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向国王建议,请阿基米德来想想办法。阿基米德来到海边,他绕着船身走了几圈,就叫工匠在船的前后左右安装了一套设计精巧的滑车和杠杆。

阿基米德叫100多人在大船前面,抓住绳索。然后,他把国王请到岸边,让国王站在船后,轻轻牵动一根绳子。大船居然动了,慢慢地滑到海中。国王十分高兴,他向全城的人大声宣布:“从现在起,我要求大家,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名人的事迹 篇5

三毛

1、沙漠中的仙人掌——三毛:台北。香港。撒哈拉。一个孱弱的女子,背着她的行囊,带着她的思想,开始了她的流浪。那瘦小的身影,在浩淼的沙漠中孤独但却坚定地前行。于是,撒哈拉记住了她的笑容,她的坚强。倾城。背影。我的宝贝。她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公主,纯真美好。所以她的文字质朴,干净,透明得不含一丝杂质。于是我们也记住了她,一个总是静静地呆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安静微笑的女子——三毛……

2、沙漠中的靓丽——三毛:独自一人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撒哈拉,在烈日炎炎的滚烫的沙丘上,展示着生命的坚韧;把寂寞夜晚一望无际的孤独,化作了感受恬静的幸福;带着东口人的口音,融入了热烈的土著居民的生活。

3、流浪的孩子——三毛:她是叛逆的孩子,她去了很远的地方。她带给我们大漠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我是为我的心”。她牵着骆驼走来,又合上发黄的旧书而去。她似一个飘渺虚无的梦,夜精灵一般的的女子,波西米亚长裙和黑色长发在摆动,她轻轻地说:“一定去海边”……三毛的心,是流浪的心,是自由的心。

名人的事迹 篇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革命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鼓舞,共同写下了许多指导革命运动的理论著作。在生活上,他们也是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在马克思及其家庭处于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为了资助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恩格斯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去从事他所不喜欢的"该死的商业"。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由衷地说道: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做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当他们二人不在一块儿时,总是保持着极密切的书信联系,互相交流思想,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有时一方信稍慢一些,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一次,恩格斯回信晚了,马克思风趣地问他: "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泣,还是在微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马克思的爱子埃德加尔去世时,马克思十分悲痛,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

"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个还要在世上共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曾经说过,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第二个自我"。的确,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深挚而纯真,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名人的事迹 篇7

莎士比亚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放弃点滴空闲,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文学学校”学习,在校6年,他硬是挤出时间,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上千册文艺图书,还能背诵大量的诗作和剧本里的精彩对白。

从小喜爱戏剧的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镇长,喜欢看戏,经常招来一些剧团到镇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亚都看得非常入迷。镇上没有演出时,他就召集孩子们仿效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戏。他还自编、自导、自演一些镇上发生的事,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戏剧才能。

后来,父亲因投资失败而破产,13岁的莎士比亚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兵,做过学徒,当过瓦匠,干过小工,还做过贵族的管家和乡村教师。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对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还记录了他们很有个性的对话,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莎士比亚22岁时来到伦敦。对戏剧的强烈追求,让他在一家剧场里找到了看门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给看戏的达官贵人们牵马看车。之后,他用挣来的小费转付给一些小孩帮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却抓紧时间到剧场里去观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亚开始在演出中跑跑龙套、当配角。 关于名人的生平事迹(篇3)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我国书画是极负盛名的。他所写的《兰亭帖》流传至今,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兰亭帖》集中体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的成就。

《兰亭帖》是对自己所作的《兰亭集序》的书写。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县)的兰亭。这一天春光明媚,与会的人诗兴大发,纷纷吟出一些诗来。王羲之为这些诗作所感动,欣然命笔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后来传诵的《兰亭集序》。序中记下了集会的盛况,反映与会诸人的观感。《兰亭帖》就是对于《兰亭集序》的精书,写得遒媚劲健,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成就来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学习。 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书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边建立了一个州学的校舍。州学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为怕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被世人所遗忘,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请当时的大散文家曾巩写了一篇《墨池记》。 曾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记》里除了记述王羲之当时临池学书的事迹之外,还阐述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思想。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结果;后人之所以赶不上他,并不是后来的人不能赶上他,而是后人学习艰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这也是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给予后人的有益启示。

名人的事迹 篇8

美国前总统里根有四个儿子,可里根却不许这些儿子与自己同住在白宫里,更不许子女借自己影响力去为自己谋利。四个儿子都自觉遵守父亲的约定,他们没一人住进白宫,而且大儿子失业后,自己申领了失业救济金,四个儿子从没向父母要求一丁点不当利益。

南斯拉夫已故总统铁托的儿子米沙,现在已年过半百,他自小就在父亲要求下离家奋斗,隐姓埋名,既不接受父亲庇护,父亲也从不给他庇护。米沙从一个普通工人干起,靠自己诚实劳动与顽强毅力,当上了一家石油公司的负责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打小就聪慧异常,14岁就能讲三四种语言。踏入政界后,更是如鱼得水,一直做到了贸工部部长。就在人们认为他将成为李光耀接班人时,李光耀却说总理这份工作不是私人财产,不能传给儿子。对此李显龙也没有太多的抱怨,他说靠自己奋斗得来才踏实,莫名其妙的赠予只会给人带来灾难。

英国前首相梅杰家规甚严,儿子詹姆斯高考落榜后,梅杰不为所动,要求儿子自谋出路,詹姆斯只好到商店干搬运工的活。他还帮助商场推销袜子、内衣、猫狗饮料等,商场没一个人知道这位勤杂工会是首相的儿子。

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长大后要求父亲给自己分配工作,毛主席却给他一袋小米,叫他到延安与老乡们一同生活。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亲自将毛岸英送到一线战场,儿子不幸牺牲后他命令就地安葬在朝鲜战场。

名人的事迹 篇9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年幼时,家境贫寒。父母从英国移民美国定居,刚落脚时供养不起卡耐基读书,卡耐基只能辍学在家。

有一次,别人送给他一只母兔,很快,母兔又生下一窝小兔。这下,卡耐基犯了难:因为他买不起豆渣、胡萝卜等饲料来喂养这窝兔崽,他拍脑袋一想,计上心来——请左邻右舍的小孩子都来参观这些活泼可爱的兔娃娃。小朋友大都喜欢小动物,卡耐基趁机宣布,谁愿意拿饲料喂养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就用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命名。小朋友齐声欢呼赞同卡耐基的“认养协议”。于是,小兔子都有了漂亮的名字,卡耐基担忧的饲料难题也迎刃而解。

童年趣事给卡耐基带来有益的启示:人们珍惜爱护自己的名字,而不务虚名者得到巨大的实际利益。他从小职员做起,通过自身顽强努力,成为一家钢铁公司老板,想不到儿时的情景时不时重现。

为竞标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合约,他与商场老手布尔门的铁路公司掰手腕了,双方为着投标成功,不断削价比拼,结果已跌到无利可图的地步,彼此还咽不下这口气。

“冤家路窄”,卡耐基在旅馆门口邂逅布尔门,他微笑着伸出手,主动向布尔门招呼说:“我们两家如此恶性竞争,真是两败俱伤啊!”

卡耐基接着坦诚地表示:尽释前嫌,合作奋进。布尔门被卡耐基的诚挚所感动,气消了一半,不过对合作奋进缺乏兴趣。卡耐基对布尔门不肯合作的态度感到纳闷,一再追问原因,布尔门沉默片刻,狡黠地问:“合作的新公司叫什么名字?”哦,布尔门为“谁是老大”处心积虑!卡耐基想起儿时养兔子之事,脱口而出:“当然叫‘布尔门卧车公司‘啦!”

布尔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而卡耐基又明确无误地确认一遍。

于是,冰释前嫌,强强联手,签约成功,双方从中大赚一笔。

历史常常开这样的玩笑,淡泊名称的人出了名。现在全世界都知道,“钢铁大王”卡耐基,又有几个人知道布尔门?

名人的事迹 篇10

黄绮珊原名黄晓霞,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市民家庭。这个双鱼座女孩不仅生性浪漫、透明,自幼还喜欢被人赞美。而天赐的好嗓音,满足了她的这个愿望。从3岁开始,小绮珊就习惯了别人被她的歌声震惊,当时她跟着外公学唱京剧,无论唱戏唱歌都字正腔圆、声音高亢,一开口准能把院子里的大人们招过来。

上小学后,身为文体委员的黄绮珊,经常在学校的文艺比赛中拿第一名。80年代刚刚接触台湾流行音乐,她就能把邓丽君、苏芮的歌唱得惟妙惟肖。后来报考重庆华桦舞蹈团,在快男超女般的海选中,能歌善舞的黄绮珊是唯一被录取的人。

刚开始她是舞蹈演员,直到有一次团领导偶然听到她唱歌,被她惊得目瞪口呆,“你能再唱一遍吗?”当黄绮珊又情感饱满地唱了一遍苏芮的《明天还是要继续》,领导“嚯”地站起身来,惊喜地说:“我立即把你调去唱歌!”

然而,就在当了两年歌唱演员,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时,心比天高的黄绮珊却不顾家人反对,决定辞职闯荡当时国内的“音乐圣地”——广州。自信满满的黄绮珊觉得,凭借她出众的歌唱实力,应该能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1986年,18岁的黄绮珊来到广州。举目无亲,也无人赏识她的歌唱才华,一切必须从零开始。她当过酒吧歌手,加入草台班子搞过商演,有段时间因为接不到“活儿”,甚至还迫于生计贩卖过录音机和唱片,晚上就睡在廉价的小旅馆中。既饱尝背井离乡之苦,也深切体验到了生存的艰辛。

两年后,她又跑到贵阳、海口等地驻唱多时。在海南,娱乐城的老板让她住最好的酒店,给她开最高的工资。虽然是一个“流浪歌手”,但她自信地说,“每走到一个城市,我都是引人注目的。”

1991年,黄绮珊再次“杀”回广州,并梦想着能进入到“卜通100”。它是90年代初广州最好的歌厅,也是原创音乐的基地,崔健、那英、林依轮、朱哲琴等人都在这里表演。当时最流行的演艺厅文化是歌手在上面唱歌,客人在下面跳舞,但“卜通100”坚决不让艺人做“唱舞曲的”,客人只能坐着听。

为了站上广州最好的舞台,黄绮珊考了3次,陈彼得、那英都向老板举荐过她。直到她准备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才接到老板答应她留下的电话,但只付给她每天47元钱,与她要求的120元相差甚远。

在“卜通100”,黄绮珊与当时岭南歌坛最富盛名的“新空气”乐队合作,并很快成为这家歌厅的传奇人物。著名吉他手捞仔、词曲作者陈洁明都是这里的常客,后来也成了黄绮珊的好朋友。捞仔记得,只要黄绮珊唱两句,人都不用出现,现场一定会掌声如潮。

1992年初,台湾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涂惠源来到内地,原本想去上海见见歌手,途经广州,被捞仔带去“卜通100”听歌。当他看完黄绮珊的演出,不由被女孩的唱功震住了,赞叹道:“这女孩的声音太有魅力了,简直就是中国版的惠特尼·休斯顿!”涂惠源怎么也想不到,在当时流行音乐并不发达的内地,居然会出现这种国际化的声音,他决定不去上海了。

而涂惠源恰好也是黄绮珊心目中仰慕的前辈,两个相识后,经常一起去咖啡厅、酒吧,在小桥流水般舒缓动听的音乐声中交谈甚欢。话题也渐渐由音乐延伸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童年趣事乃至爱情观。涂惠源不但是乐坛才子,而且对女孩子风度翩翩,讲起话来风趣幽默,和他在一起,黄绮珊觉得很开心。

涂惠源不仅被黄绮珊极具天赋的绝美嗓音所倾倒,接触一段时间后,更被她独特的性格深深吸引住了。他见惯了娱乐圈那些嗲声嗲气、矫情做作的女孩,却不曾见过黄绮珊这样率真、爽朗、个性的女歌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舞台上,她一向喜欢穿休闲装,从不会衣着暴露;作为一名艺人,她从不主动接近记者、DJ和导演。他们在一起,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相识不久,两个一见如故的人就闪电般坠入了爱河。

婚姻破灭险自杀

人生低谷如何走出

相识半年后,黄绮珊与涂惠源在广州举行了婚礼。此后不久,她便随丈夫去了台湾生活。

1994年,丈夫为黄绮珊量身定做了一张制作精良的唱片《躲在音乐背后的人》,随着这张专辑在台湾地区持续热卖,许多年轻人都记住了黄绮珊这个名字,以及她那副辨识度极高的好嗓子。

然而,就在黄绮珊在台湾渐渐有了点小名气时,她和丈夫这段看似琴瑟和谐的跨海姻缘,却随着两人在音乐理念的上严重分歧,而走到了尽头。从每天不多言语的“冷暴力”,到夜不归宿,丈夫的每一步疏离,都让黄绮珊感到万箭穿心般的疼痛。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守着偌大的房子和几盏孤灯暗自垂泪,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啊!人为什么会变呢?

还抱有一丝幻想的黄绮珊,曾试图挽回这段濒临破裂的婚姻,但没有成功。情变的打击,使黄绮珊感到万念俱灰。她曾一个人在酒店服下大量安眠药……所幸被捞仔的徒弟及时发现,把她送进了医院,才捡回一条命。捞仔安慰她,并转告了涂惠源在电话里的内容,“你这么热爱生活的一个人,你一定不会去做这个傻事。”

1996年初,一个人离开台湾去广州时,黄绮珊有的只是一只装满衣物的皮箱。迎着寒风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台北街头,想到几年的围城生活,换得的竟是满心伤痕……她不禁蹲下身来,掩面而泣。

在他们婚姻的后期,涂惠源依据两个人的情感经历写出了《剪爱》和《听海》两首歌曲,随着两人的分道扬镳,他把这两首歌给了张惠妹唱。后来,《听海》成了张惠妹的成名曲,使她在海峡两岸一炮而红。

名人的事迹 篇11

贬谪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普遍表现出对宦途的失望与无奈。可是,不一样的贬谪文人因为不一样的人生哲学和人格的指引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长安三年,当权的宦官外戚等等任务暗中对李白谗毁打击,他的政治梦想和黑暗现实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他写了不少诗歌抒发了自我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梁甫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虽然高扬着胜利的信心,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也在无法排遣的悲愤中表述了他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

柳宗元初贬永州任闲职,情绪一度低落,曾心灰意冷地对友人说:“凡人之黜弃,皆望望思得效用,而宗元独以无有是念。自以罪大不可解,才质无所入,苟焉以叙忧栗为幸,敢有他志?”然观其在永州期间创作的诸多寓言小品,或讽刺那些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或讽刺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感情充沛,讽刺犀利,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与政治,表现了对世态的清醒体认,表述了极度压抑下的不屈。

因反对新法,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经过金山时写了《游金山寺》,诗人从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从长江的到海不回暗伤自我的宦游不归,流露了对宦途的厌倦情绪。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虽因亲友的营救和神宗的干预,苏轼未遭杀身之祸,而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贬谪黄州。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这飞来的横灾,彻底粉碎了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沉重的政治打击和之后的丧子之痛,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秦观在贬官后写的小词,表现他在政治上遇到挫折时的绝望。在《千秋岁》与《踏莎行》中,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对于自我的或是他所关心的人物的不幸遭遇,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抱怨态度。在《临江仙》与《虞美人》中,以一个被遗弃而无可控诉的女子的口气,表达了自我遭到当权派接二连三打击之后的郁郁不得志。

几遭黜落之后,即便是在范成大幕府期间,陆游仍然无法派遣报国无路的苦闷,只能借酒浇愁。“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可见他当时的抑郁心境。

名人的事迹 篇12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

1898年他生于河北丰润县一个贫农家庭。18岁那年,家乡大旱,他只身闯关东,到抚顺栗子沟当工人,后来到鞍山,进了日本人开的制钢所。

1948年2月,党派孟泰参加通化铁厂高炉的修复工作,他带领着伙伴,只用35天就修复了原定80天修复的两座高炉。

1948年底,孟泰回到鞍钢。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当时配件奇缺,孟泰领着工人刨开厚厚的冰雪,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几个月后,大大小小收集了上千种、上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到1949年6月7日,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3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

1950年8月的一天,4号高炉发生爆炸;孟泰置生死于度外,摸索到炉台上,关上冷却水开关,避免了一起炉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又有一次,3号炉炉皮被烧穿,孟泰冒着烈火用几条浸水的麻袋堵住裂口,化险为夷。孟泰被大家称为“老英雄”。

孟泰也是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模范。他对高炉上密如蛛网的1000多根冷却水管了如指掌,总结出一套高炉循环水系统维护操作法,被称为“孟泰操作法”。他亲手建立了“孟泰储焦槽”,每年可以节约上千吨焦炭。他为配矿槽研制了防暑降温设施,改善了作业环境,同行管他叫“高炉神仙”。

五六十年代,他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1957年,他担任炼铁厂副厂长;1961年,担任鞍钢工会副主席。1966年“_开始后,鞍钢陷于混乱,他在被诬陷、被__的逆境中坚持工作,并抱病去北京,向中央反映情况。

1967年6月,中央着手解决鞍钢问题,周总理特邀孟泰赴京。同年9月30日,孟泰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孟泰恢复了名誉。

名人的事迹 篇13

詹天佑修铁路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人物简介

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1]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26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