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
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大家有哪些想了解的呢?陈芳允的科研生活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篇1】
陈芳允竭诚为国,获得两弹一星勋章,从来不穿带拉链的衣服。
陈芳允,1916年出生于浙江台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现代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展现出过人的学习能力。
1934年,年仅18岁的陈芳允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始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深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危亡之际,年轻的陈芳允感受到了深深的责任与使命感。
1938年,为了继续求学并支援抗战,他转入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组成的临时大学,成为了中国战时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西南联大,陈芳允不仅继续钻研物理学,还接触到无线电技术,对这一新兴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抗战期间,由于战时通讯的需要,无线电技术成为了国家急需的领域,陈芳允意识到这一技术的重要性,毅然决定投身其中。
他积极参与研究和开发工作,为战时通讯设备的改进和创新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篇2】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县(今黄岩区),1938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九三学社成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届全国____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与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从事于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开发。1957年,他成功测出了苏联第一颗卫星过顶时的多普勒频率曲线,1958年开始,先后研制出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与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及卫星测控系统,为“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控制和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
1980年,增补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此外,陈芳允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2000年4月,陈芳允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芳允星”。
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篇3】
陈芳允(1916-2000年),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45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二十六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1980年增补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 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推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他是第四届全国____委员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曾参加英国早期海用雷达的研制试验工作。研制了电生理测试仪器。在北京电子研究所提出并指导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实用型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4年和李力田等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投产后大量装备我国歼击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和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做出了贡献。1970年他提出并和共同工作者于1980年完成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我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篇4】
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献给了国家的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凭借在英国留学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跟踪测量系统中,陈芳允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工作不仅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陈芳允还积极参与了原子弹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设计方案,这为国家的核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芳允的付出和努力,无疑是他深厚爱国情怀和高度责任感的生动体现。
1965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陈芳允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肩负起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开始了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设备的研制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陈芳允和他的团队面临了无数的技术难题和挑战,但他们从未退缩。他们建立了多个多普勒测量站,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测控网的建设,不仅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也为我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陈芳允“北斗之父”院士事迹【篇5】
“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是一位拥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卫星事业的开创者,还是“863”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为中国高技术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在成都无线电厂工作的陈芳允,得到了公派赴英国留学的机会,于是他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赴英国留学。
留学期间,他参与了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的研制。埋头苦干一年多,致力于显示器的改进。研制成功后,周围的英国人都对陈芳允刮目相看。
虽身处英国,陈芳允却一刻不曾忘记祖国。1948年,陈芳允拒绝了国外的挽留,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回了国。
回国后,陈芳允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报到,因为不愿与国民党的航空委员会一同迁至台湾,他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湖州。
陈芳允问从医的岳父,有什么办法能马上生一场大病?岳父听完后,斟酌再三,最后狠了狠心,拔掉了他左脚大脚趾的指甲。就这样,陈芳允住进了医院,也躲过了南京政府的调令。
在他看来,只要能不为国民党做事,他宁愿忍受皮肉之苦。